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如 “瓢泼、熟络、心扉、执拗、崎岖、噩耗、毛坯” 等;学会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品读精彩句段,分析文中细节描写,提升语言赏析能力;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深入理解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受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黄文秀的扶贫事迹。
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分析黄文秀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精神内涵,体会其时代意义。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多种写作手法进行写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贫困地区的旧貌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落后的基础设施、村民们艰苦的生活场景等。接着,展示一组如今这些地区脱贫后的新貌图片,如崭新的楼房、宽敞的道路、村民们幸福的笑容等。
“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而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优秀扶贫干部的故事,她就是黄文秀。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之光》这篇文章,去了解她的事迹,感受她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祝红蕾,潍坊临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文联首届签约作家。她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在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出版了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她的作品风格细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感人瞬间,用文字展现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变迁。其丰富的创作经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她能够生动地刻画黄文秀这一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黄文秀的故事。
字词积累:
瓢泼(piáo pō) 熟络(shú luò) 心扉(xīn fēi)
执拗(zhí niù) 崎岖(qí qū) 噩耗(è hào)
毛坯(máo pī)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直言不讳(zhí yán bù huì)围追堵截(wéi zhuī dǔ jié)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人物事迹
提问:文章有哪些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对我们梳理内容有什么帮助?
围绕黄文秀的扶贫工作展开,如 “初入百坭村”“发展产业之路” 等。小标题起到了概括各部分内容、提示文章线索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情节,了解黄文秀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经历。
提问:结合小标题和提示性句子,初到百坭村时,黄文秀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初到百坭村,黄文秀面临着诸多困难。村民对她不信任、不接纳,认为她年轻,只是来镀镀金、走走过场,这使得她的摸底工作难以开展。百坭村自然条件差,屯子分散,山高路陡,走访十分困难。例如文中提到 “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就体现出她当时内心的委屈和工作开展的艰难。
提问:在扶贫过程中,黄文秀为了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做了哪些努力?
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进门就去两次、三次;村民去田里干活,她就去帮忙;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卷起袖子帮忙打扫院子。她还努力学习桂柳话,主动和村民打招呼,用真心和行动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打开了村民的家门和心扉。
提问:在产业发展方面,黄文秀做了哪些工作?
她积极说服班统茂担任致富带头人,发展砂糖橘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她不辞辛劳,“泥水淋漓”“来不及擦去身上的泥水” 便诚挚相劝。她还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为乡亲们跑项目、请专家,努力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交通、销路等问题。
提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黄文秀对扶贫工作有着怎样的态度?
黄文秀对扶贫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她把扶贫路视作 “长征路”,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始终坚定地朝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前进。她心中装着村民,时刻关注着村民的生活和需求,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种困难,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展现出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任务二:把握感人瞬间
提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一处,说说你的感受。
如 “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这个细节体现了黄文秀为融入村民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她努力学习方言,主动与村民交流,从这些小举动中,可以看出她真心想要走进村民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开展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人感受到她对扶贫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村民的真诚。
提问:“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山村夜里静谧的环境,烘托出黄文秀内心的不平静。她初到百坭村,工作开展不顺利,面对村民的不信任,她内心充满焦虑和不甘,难以入睡。这种景物描写,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她当时的心境,也为后文她努力改变现状的情节做了铺垫。
提问:“班氏会呆呆地站着,五雷轰顶一样,喃喃道:‘我不信文秀书记回不来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呆呆地站着”“五雷轰顶” 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班氏听到黄文秀遇难消息时的震惊和悲痛。“我不信文秀书记回不来了” 的语言描写,体现出村民对黄文秀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她遇难的难以置信,侧面反映出黄文秀在村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她为村民所做的贡献。
提问:“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动作描写。“蹲在”“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这些动作,细致地描绘出孩子们在黄文秀遇难后内心的难过和不舍。孩子们纯真的举动,更能体现出黄文秀与村民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她不仅帮助村民脱贫,还赢得了大家的真心喜爱和尊重。
提问: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感人细节?请找出来并简单分析。
比如 “黄文秀驻村工作后,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在驻村满一年时正好增加了 25000 公里”,这个细节通过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展现出黄文秀为扶贫工作奔波的辛苦程度,突出了她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又如她为班氏患先天性脑病的儿子申请低保,春节还看望并给孩子压岁钱,体现了她对贫困家庭细致入微的关怀。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黄文秀的扶贫故事,了解了她初到百坭村时面临的困难,以及她为了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推动产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扶贫工作的热情和对村民的真诚,也体会到了她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择文中一处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进行仿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黄文秀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黄文秀对党忠诚,她完善 “三会一课” 制度,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依靠党组织,带领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到百坭村的扶贫工作中。勇于担当,面对百坭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和诸多困难,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承担起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务实为民,她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种困难,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为乡亲跑项目、请专家。甘于奉献,常年一身运动打扮爬坡过坎,进村入户,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为扶贫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提问:“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从这句话中,能看出黄文秀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句话体现了黄文秀心系家乡、懂得感恩的精神品质。她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选择回到家乡,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表明她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展现出她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提问: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信任,黄文秀是如何应对的?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面对村民的质疑,黄文秀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她多次走访村民,主动帮忙干活,学习方言与村民交流。她的这些行动反映出她坚韧和执着的性格特点,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具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去赢得村民的信任,展现出她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精神品质。
提问:在扶贫工作中,黄文秀遇到了产业发展的难题,她是如何解决的?这体现了她什么能力?
黄文秀积极寻找致富带头人,说服班统茂发展砂糖橘产业。她不辞辛劳,多次劝说,还在技术、交通、销路等方面努力协调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能够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提问: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黄文秀乐观向上的品质?
文中提到 “每一天,她都面带微笑,奔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即使面对扶贫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和辛苦,她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她能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投入工作,这种乐观向上的品质不仅感染了身边的村民,也让她自己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前进。
学习任务四:探究写作手法
提问: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塑造黄文秀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文章运用了概括性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在叙述黄文秀扶贫工作时,既有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党支部建设” 这样的概括性叙述,让读者对她的工作有整体了解;又有 “泥水淋漓”“来不及擦去身上的泥水” 便诚挚相劝班统茂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工作时的状态。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如对她外貌、行为、语言的描写,展现她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侧面烘托通过村民得知她遇难后的悲痛情状,如 “泪如泉涌”“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等,突出她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以及她为村民付出的心血。
提问:文章以倒叙开头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黄文秀在赶赴工作岗位途中失联遇难的情节倒叙开头,营造出一种沉重、紧张的氛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种开头方式也为全文奠定了悲痛、缅怀的感情基调,让读者在一开始就感受到黄文秀事迹的悲壮,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为扶贫事业所做出的牺牲。
提问:文中多次出现对百坭村自然环境的描写,如 “山高路陡” 等,有什么作用?
对百坭村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扶贫工作的艰难,为黄文秀的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从侧面烘托出她工作的不易;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黄文秀坚定的扶贫决心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凸显她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同时,这些环境描写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百坭村的贫困状况,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提问: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如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这里将 “有些人” 离开山里不再回来和黄文秀从城里回到家乡并扎根奉献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文秀心系家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也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提问:文章中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感。比如文中对黄文秀学习桂柳话、帮忙打扫院子等细节描写,从生活的小处入手,展现了她为融入村民生活所做的努力,体现出她的耐心和细心,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情的扶贫干部形象。这些细节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黄文秀的人物形象,从她的言行和事迹中感受到了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务实为民、甘于奉献、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文章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如概括性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倒叙、对比等,这些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黄文秀的伟大事迹,还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学会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以黄文秀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今后的生活中勇于担当,积极奉献。
(三)作业布置
以 “我心中的黄文秀”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她的敬佩之情。
观察身边的一位劳动者,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人物小传,突出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