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19:27:01

文档简介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知识点1 海陆分布(5年3考)
1.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占29%。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地球表面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 半球、 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 半球、 半球。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 陆地面积。
水半球和陆半球
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约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约占48%。陆半球海洋面积仍大于陆地面积。
知识点2 大洲和大洋(5年1考)
1.七大洲
(1)面积及特点: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① :跨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大洲;
②非洲:世界上黑种人分布最多的地区;
③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④南美洲:最湿润的大洲;
⑤ :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唯一无常住人口的大洲;
⑥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
⑦大洋洲:面积最小的大洲。
(2)大洲分界线
七大洲及其分界线
重要的海峡和运河
(1)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
(2)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3)马六甲海峡: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4)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是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石油海上外运的唯一通道。
2.四大洋
(1)面积及特点: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 、大西洋、印度洋、 。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东侧,欧洲、非洲西侧,且呈“S”形;
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④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2)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024秋七上新教材新增内容)
①“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
②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空间。如海上机场、桥梁、海底隧道、电缆、仓库等设施的建设可以开发海洋中的潜在资源。
③海洋运输。运量大、运费低,全球洲际货物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
知识点3 世界的地形(2024秋七上新教材新增内容)
1.陆地地形(见本书P9)
2.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示意图
知识点4 海陆的变迁
1.成因与证据
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魏格纳(德国科学家)。
(2)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相吻合;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南极大陆发现煤层。
3.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
(2)板块运动方式
(3)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带和 地带。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1)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2)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3)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
(4)地中海面积逐渐变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5)红海面积逐渐变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6)日本地震频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命题点1 大洲和大洋
1.[2024安徽11题节选]莫桑比克大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我国参与建设的海外重点工程。该项目集成先进的超深海液化天然气技术,可开采海平面以下2 000米内岩层中的天然气资源。2023年该项目持续稳产增产,不仅促进了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拓宽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下图示意莫桑比克天然气运往我国的某条海上运输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莫桑比克位于__洲的东南部,其东部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与红海—苏伊士运河相比,莫桑比克海峡通过巨型船只的能力更__(填“强”或“弱”)。
(2) 满载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的船只驶向我国,依次经过____洋、马六甲海峡、中国__海。
命题点2 海陆的变迁
[2024安徽]在地球内力的驱动下,印度古陆漂洋过海,经历了地质历史上漫长的漂泊,终于到达现今位置。下图示意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2~3题。
2.图示印度古陆在漂移过程中,其主体( )
A. 最初位于南半球热带 B. 从南温带漂移至北寒带
C. 漂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D. 现今已与亚欧大陆相连
3.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 )
A.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B.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C.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D.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4.[2022安徽节选]下图示意世界局部海陆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③地附近火山、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位于板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当地震发生时,假如你在室内,有哪些逃生、保护做法
温馨提示 请完成《课后提升练》P6~7习题!
板块运动和地震
【防震减灾 你我同行】地震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增进对地震的了解,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安徽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了主题为“防震减灾 你我同行”的地理学习活动。
任务一 收集信息
断裂带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郯(tán)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主要断裂带,它不仅是一条深部的剪切运动断裂带,还是一条活断裂带,历史上在该断裂带附近发生了多次大地震。社团成员收集了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图1)和安徽省断裂带分布示意图(图2)。
图1 图2
(1)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2) 读图说出安徽省郯庐断裂带的分布特点。
任务二 实战演练
社团成员利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绘制了“学校防震逃生示意图”(图3)。
图3
(3) 找出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圈码),并在图中绘图改正。
任务三 成果展示
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防震避险和安全自救的常识,社团成员进行了一场校园宣讲活动。
(4) 假如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教室,请列举两条避震自救的措施。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知识点1 海陆分布(5年3考)
1.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占29%。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地球表面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水半球和陆半球
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约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约占48%。陆半球海洋面积仍大于陆地面积。
知识点2 大洲和大洋(5年1考)
1.七大洲
(1)面积及特点: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①亚洲:跨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大洲;
②非洲:世界上黑种人分布最多的地区;
③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④南美洲:最湿润的大洲;
⑤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唯一无常住人口的大洲;
⑥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
⑦大洋洲:面积最小的大洲。
(2)大洲分界线
七大洲及其分界线
重要的海峡和运河
(1)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
(2)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3)马六甲海峡: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4)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是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石油海上外运的唯一通道。
2.四大洋
(1)面积及特点: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东侧,欧洲、非洲西侧,且呈“S”形;
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④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2)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024秋七上新教材新增内容)
①“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
②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空间。如海上机场、桥梁、海底隧道、电缆、仓库等设施的建设可以开发海洋中的潜在资源。
③海洋运输。运量大、运费低,全球洲际货物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
知识点3 世界的地形(2024秋七上新教材新增内容)
1.陆地地形(见本书P9)
2.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示意图
知识点4 海陆的变迁
1.成因与证据
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魏格纳(德国科学家)。
(2)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相吻合;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南极大陆发现煤层。
3.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运动方式
(3)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1)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2)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3)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
(4)地中海面积逐渐变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5)红海面积逐渐变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6)日本地震频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命题点1 大洲和大洋
1.[2024安徽11题节选]莫桑比克大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我国参与建设的海外重点工程。该项目集成先进的超深海液化天然气技术,可开采海平面以下2 000米内岩层中的天然气资源。2023年该项目持续稳产增产,不仅促进了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拓宽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下图示意莫桑比克天然气运往我国的某条海上运输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莫桑比克位于__洲的东南部,其东部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与红海—苏伊士运河相比,莫桑比克海峡通过巨型船只的能力更__(填“强”或“弱”)。
(2) 满载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的船只驶向我国,依次经过____洋、马六甲海峡、中国__海。
【答案】(1) 非;强 (2) 印度;南
命题点2 海陆的变迁
[2024安徽]在地球内力的驱动下,印度古陆漂洋过海,经历了地质历史上漫长的漂泊,终于到达现今位置。下图示意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2~3题。
2.图示印度古陆在漂移过程中,其主体( )
A. 最初位于南半球热带 B. 从南温带漂移至北寒带
C. 漂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D. 现今已与亚欧大陆相连
3.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 )
A.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B.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C.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D.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答案】2.D 3.A
【解析】
2.由图可知,印度古陆最初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A错误;最初位置位于南温带,现在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一部分位于北温带,没有到北寒带,B错误;由图可知,6千万年前到4千万年前,约2千万年的时间漂移的距离大于4千万年前到现今的距离,说明在此段时间内,漂移速度变慢,C错误;印度古陆现今已与亚欧大陆相连,位于亚欧大陆南部,D正确。故选D。
3.由图可知,印度古陆2亿年前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现在的位置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可知其向北移动,印度古陆2亿年前经度位于30°E到70°E之间,现在经度大致位于60°E到90°E之间,可知其向东移动,则印度古陆移动方向为东北;由图中2亿年前岛屿位置大致在正西方,到现在的大致在正南方可知呈逆时针旋转。故选A。
4.[2022安徽节选]下图示意世界局部海陆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③地附近火山、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位于板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当地震发生时,假如你在室内,有哪些逃生、保护做法
【答案】交界(碰撞挤压、消亡); 时间允许,跑至室外安全空旷地带;时间不允许,要注意保护好头部,躲在墙角、桌子底下。(合理即可)
温馨提示 请完成《课后提升练》P6~7习题!
板块运动和地震
【防震减灾 你我同行】地震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增进对地震的了解,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安徽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了主题为“防震减灾 你我同行”的地理学习活动。
任务一 收集信息
断裂带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郯(tán)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主要断裂带,它不仅是一条深部的剪切运动断裂带,还是一条活断裂带,历史上在该断裂带附近发生了多次大地震。社团成员收集了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图1)和安徽省断裂带分布示意图(图2)。
图1 图2
(1)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2) 读图说出安徽省郯庐断裂带的分布特点。
任务二 实战演练
社团成员利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绘制了“学校防震逃生示意图”(图3)。
图3
(3) 找出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圈码),并在图中绘图改正。
任务三 成果展示
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防震避险和安全自救的常识,社团成员进行了一场校园宣讲活动。
(4) 假如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教室,请列举两条避震自救的措施。
【答案】(1)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2) 郯庐断裂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穿过安徽省中部。
(3) ③逃生路线不合理,绘图见上图(提示:从科技楼下楼直接前往空旷的足球场或篮球场)。
(4) 应服从老师指挥;迅速护住头部,躲在各自的课桌下;不要乱跑或因惊慌从窗台跃下;不要搭乘电梯;地震后,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