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19:32:01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知识点1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
亚洲的范围
(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3)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S,经度位置约在26°E~170°W之间。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范围与面积
(1)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为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面积: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亚洲分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6个分区。
4.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1)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终年炎热干燥。
(2)北亚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住木屋,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纬度高,气候寒冷。
(3)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4)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终年高温多雨、潮湿。
知识点2 亚洲的自然环境 (5年1考)
亚洲地形分布图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地形和地势
地形特点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 山地、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 中部有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东部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西部有伊朗高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很大,中部 高,四周 低
2.河流与湖泊
(1)河流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2)外流河: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湄公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主要有恒河、印度河;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3)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
3.气候
(1)气候特征及成因: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阿拉伯半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日本北部及俄罗斯东部沿海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地区、中亚、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大部分地区
寒带气候 北冰洋沿岸
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
1.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影响: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
(2)不利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很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夏季风强——降水多,易形成涝灾;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2.亚洲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3 亚洲的人文环境
1.人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的人口稠密地区。
2.经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西亚的一些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补充知识点 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北美洲地形图 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地形地势: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2)主要地形区: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大平原;东部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流量季节变化大,下游航运价值高;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4)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2.人文环境
(1)人口:人口数量居世界各大洲第四位,美国及其以北地区和中美洲地区人口稠密。
(2)经济: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石油资源丰富,已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命题点 亚洲
[2024湖南]亚洲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差异显著。下图示意亚洲人种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亚洲( )
A. 东临大西洋 B. 西连欧洲 C. 南临北冰洋 D. 北连大洋洲
2.亚洲河流有的有结冰期,有的无结冰期,主要原因是亚洲( )
A. 地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 B. 地形平坦
C. 植被类型多样、覆盖率较高 D. 火山众多
3.甲地居民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脸型宽平,他们属于( )
A. 白色人种 B. 黑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答案】1.B 2.A 3.C
4.[2024安徽]水稻的栽培和传播缓解了古代亚洲人粮食不足的状况,成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 000年前,我国华南地区的先民利用野生稻进行选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种向亚太地区扩散。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开发的精耕细作技术(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趋完善,这些水稻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广泛使用。下图示意水稻种植文化传播概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气候资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条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距今5 000年前,栽培水稻扩散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世界水稻种植文化中心,该地适宜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稻育种技术彰显了华夏人民的智慧。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传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然后向东传入____(国家)。与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种相比,这种新品种具有耐__(填“旱”或“寒”)的特征。
(3) 水稻种植在我国古代实现了因地制宜。秦、汉时期人们在平原和坡地开发了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平原相比,坡地种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细作技术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热带雨林;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 日本;寒
(3) 修筑梯田;灌溉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知识点1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
亚洲的范围
(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 半球和 半球。
(2)海陆位置:占据了 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3)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S,经度位置约在26°E~170°W之间。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 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范围与面积
(1)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 为邻。西南以 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面积: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亚洲分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6个分区。
4.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1)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终年炎热干燥。
(2)北亚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住木屋,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纬度高,气候寒冷。
(3)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4)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终年高温多雨、潮湿。
知识点2 亚洲的自然环境 (5年1考)
亚洲地形分布图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地形和地势
地形特点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 为主
主要地形区 中部有 、帕米尔高原;东部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西部有伊朗高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很大,中部 ,四周
2.河流与湖泊
(1)河流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 流向周边的海洋。
(2)外流河: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湄公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主要有恒河、印度河;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3)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
3.气候
(1)气候特征及成因:具有复杂多样、 气候分布广和 气候显著的特征。
(2)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阿拉伯半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地区,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日本北部及俄罗斯东部沿海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地区、中亚、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大部分地区
寒带气候 北冰洋沿岸
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
1.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影响: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
(2)不利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很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夏季风强——降水多,易形成涝灾;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2.亚洲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3 亚洲的人文环境
1.人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的人口稠密地区。
2.经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西亚的一些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补充知识点 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北美洲地形图 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地形地势: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2)主要地形区: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大平原;东部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流量季节变化大,下游航运价值高;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4)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2.人文环境
(1)人口:人口数量居世界各大洲第四位,美国及其以北地区和中美洲地区人口稠密。
(2)经济: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石油资源丰富,已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命题点 亚洲
[2024湖南]亚洲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差异显著。下图示意亚洲人种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亚洲( )
A. 东临大西洋 B. 西连欧洲 C. 南临北冰洋 D. 北连大洋洲
2.亚洲河流有的有结冰期,有的无结冰期,主要原因是亚洲( )
A. 地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 B. 地形平坦
C. 植被类型多样、覆盖率较高 D. 火山众多
3.甲地居民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脸型宽平,他们属于( )
A. 白色人种 B. 黑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4.[2024安徽]水稻的栽培和传播缓解了古代亚洲人粮食不足的状况,成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 000年前,我国华南地区的先民利用野生稻进行选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种向亚太地区扩散。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开发的精耕细作技术(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趋完善,这些水稻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广泛使用。下图示意水稻种植文化传播概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气候资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条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距今5 000年前,栽培水稻扩散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世界水稻种植文化中心,该地适宜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稻育种技术彰显了华夏人民的智慧。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传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然后向东传入____(国家)。与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种相比,这种新品种具有耐__(填“旱”或“寒”)的特征。
(3) 水稻种植在我国古代实现了因地制宜。秦、汉时期人们在平原和坡地开发了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平原相比,坡地种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细作技术是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