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19:33:07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5年2考)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判断依据:短时间内是否可再生
(1)可再生资源:较短时间内可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森林、水和水能、土地等。 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
(2)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珍惜和节约使用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
(2)对策:节约能源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适当扩大矿产资源的进口渠道。
新能源的利用
(1)新能源的利用方式: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氢能发电等。
(2)特点:对环境污染小;资源丰富,可长期使用;大多为可再生资源。
(3)意义:缓解传统能源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安全;减轻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环境。
知识点2 土地资源(5年1考)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
1.特征: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耕地比重小,难以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2.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分布区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湿润区 平原、丘陵、四川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半湿润区 平原、丘陵
草地 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的西部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山地
林地 东北、西南、东南山区 湿润或半湿润区 山地、丘陵
难以利用土地 西部内陆地区 干旱区 高原、盆地、山地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地利用类型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耕地 建设用地挤占、面积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质量下降 禁止乱占耕地,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业及生活污水达标后排放等
草地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 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休牧轮牧、合理放牧等
林地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等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
(3)耕地保护红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 亿亩。
知识点3 水资源(5年1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 空间分配不均
分布 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年际变化大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
原因 受夏季风影响 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影响
影响 旱涝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西北内陆为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解决措施 ,如三峡工程 ,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
2.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方案
起点 扬州江都 水库 长江上游
终点 山东、天津 北京 黄河
评价 优点 利用 输送,工程量小 利用地势特点,自流北上 水质好,距离短
缺点 需要梯级抽水,耗能大 线路较长,新挖渠道工程量大 地形复杂,穿越山区多,工程难度大;沿线地区生态脆弱
意义 有效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改善(缓解)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我国其他重要的调水工程
(1)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
(2)引汉济渭工程: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的给水量。
(3)引黄济青工程:将黄河水调入青岛市,缓解青岛市供水紧张状况。
(4)引黄入晋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引水,分别调入山西的太原、大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
(5)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
3.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知识点4 矿产资源【2022年版课标新增内容】(5年1考)
1.总体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不足。
2.战略性矿产资源及地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稳定,在资源系统中起支配作用的资源。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共24种,主要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三大类。
3.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1)铁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河北省、辽宁省、四川省等省区的铁矿储存量最大。
(2)煤炭: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主要产煤区。
(3)天然气:中西部地区,国家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4)石油: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
知识点5 海洋资源【2022年版课标新增内容】
1.丰富的海洋资源
(1)生物资源: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墨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3)化学资源: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盐场以长芦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最为著名。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开发的意义: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2)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等。
(3)保护措施: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治海洋污染;严格实行禁渔期,保护渔业资源;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重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运输工程。2023年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下图为“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全线线路走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城镇分布 B. 河湖密度 C. 铁路建设 D. 农业发展
2.实施“川气东送”工程的意义有( )
①发挥天然气气源地的资源优势 ②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③优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 ④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线路穿过众多城市 主要为沿线城市输送天然气 城镇分布影响线路走向。
2.①成渝地区为输送源头 天然气资源丰富 发挥气源地的资源优势;②管道运输具有连续性、运量大的特点 川气东送沿线经过多个城市 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输入地,城市集中、经济发展迅速 资源消耗量、需求量大 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丰富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短缺状况。
【知识拓展】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用于缓解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业结构与地区资源分布不匹配的问题。
(2)意义:
①对输出地:从带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市场等方面分析。
②对输入地:从缓解资源短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促进区域协作等方面分析。
命题点1 自然资源的概况
[2024新疆]下表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据此完成1~2题。
类别 耕地面积 水资源 森林面积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4位 第6位 第6位
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67位 第88位 第121位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 总量和人均量都丰富 B. 总量和人均量都不足
C.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 总量不足,人均量多
2.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做到( )
①保护耕地,节约粮食 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③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 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3安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充电设施不断升级。上海某地在露天停车场加装了光伏发电停车棚(下图)。该设施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棚顶进行发电,经充电桩为停在车棚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据此完成3~4题。
3.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该车棚的太阳能电池板应朝向(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4.光伏发电停车棚的推广使用有利于( )
①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②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
③节约非可再生能源 ④降低停车场建设费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4山东菏泽]风能、太阳能和水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从金沙江上游出发,最终接入华中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下图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据此完成5~6题。
5.该工程输电线路( )
A. 地跨我国地势两级阶梯 B. 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C. 跨越南岭山脉和横断山脉 D. 跨越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
6.该工程的建设,说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风能资源丰富
C. 石油资源丰富 D. 水能资源丰富
命题点2 土地资源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所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
7.目前,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8.从1980年到2022年,该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 )
A. 大量林地成为建设用地 B. 大量耕地成为建设用地
C. 大量草地成为建设用地 D. 大量建设用地成为林地
9.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村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全部开发成为耕地 B. 加大力度退林还耕
C. 扩草地达半数以上 D. 适当控制建设用地
[2024云南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施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下表为2023年黑龙江、河南、浙江、云南四省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粮食自给率是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据此完成10~11题。
省区 平均海拔(米) 人口(千万) 省区面积(万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万亩) 粮食自给率(%)
甲 246 9.87 16.68 12 035 164.6
乙 303 6.63 10.35 2 818 24
丙 1 892 4.69 39.40 8 268 102.2
丁 313 3.10 43.97 20 807 617.6
10.与丁省相比,乙省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经验欠缺 B. 热量条件不足
C. 机械化水平低 D. 人均耕地较少
1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
A. 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 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 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命题点3 水资源
[2024福建节选]我国四个直辖市的水资源存在差异。下表示意某年四个直辖市的水资源与人口状况。据此完成12~13题。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水资源总量(亿m3) 29.8 34.0 13.0 656.1
人口数量(万人) 2 171.85 2 418.90 1 559.50 3 061.71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137.21 140.56 83.36 2 142.92
12.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直辖市是(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天津市 D. 重庆市
13.上海市水资源较多,存在水污染现象。为减轻水污染,上海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农业生产采用大水漫灌 ②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2安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着京杭运河向北输水,它使运河文明在流淌中得到延伸和发展。2022年4月,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和水库调控等共同作用下,京杭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图1示意京杭运河,图2为京杭运河穿过某河流河床底部隧道施工现场。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图示京杭运河输水隧道从某条河流河床底部穿过,该河流是( )
A. 海河 B. 黄河 C. 淮河 D. 长江
15.南水北调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
①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
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命题点4 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
[2024安徽]晋、陕、内蒙古三省区能源资源充足,而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我国将晋、陕、内蒙古能源南运的同时,充分利用铁路返程空载运力,并通过研发的“火车集装箱装卸水系统”,将南方地区优质水资源输送至北方铁路沿线城市,实现“双向运输,两地共福”。据此完成16~17题。
16.从晋、陕、内蒙古运往南方地区的能源资源可能是( )
A. 铁矿石 B. 煤炭 C. 金矿石 D. 木材
17.利用铁路运输实现能源和水资源南北双向运输的主要意义有( )
①减轻南方地区铁路沿线洪涝灾害 ②缓解南方地区的能源不足
③提高北方铁路沿线居民生活质量 ④改善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4山东聊城]每年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4年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旨在让我们唤醒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据此完成18~19题。
18.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禁止海盐生产,保护海洋生态
B. 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增加渔民收入
C. 合理实行休渔制度,实现捕养结合
D. 禁止海上石油开采,以免产生石油污染
19.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国发展海洋牧场的主要优势是( )
A. 草原面积广,畜牧业发展基础好
B. 陆地面积辽阔,东西跨度大
C. 地形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D. 海域辽阔,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5年2考)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判断依据:短时间内是否可再生
(1)可再生资源:较短时间内可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森林、水和水能、土地等。 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
(2)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珍惜和节约使用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
(2)对策:节约能源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适当扩大矿产资源的进口渠道。
新能源的利用
(1)新能源的利用方式: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氢能发电等。
(2)特点:对环境污染小;资源丰富,可长期使用;大多为可再生资源。
(3)意义:缓解传统能源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安全;减轻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环境。
知识点2 土地资源(5年1考)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
1.特征: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耕地比重小,难以利用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2.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分布区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水田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湿润区 平原、丘陵、四川盆地
旱地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半湿润区 平原、丘陵
草地 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的西部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山地
林地 东北、西南、东南山区 湿润或半湿润区 山地、丘陵
难以利用土地 西部内陆地区 干旱区 高原、盆地、山地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地利用类型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耕地 建设用地挤占、面积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质量下降 禁止乱占耕地,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业及生活污水达标后排放等
草地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 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休牧轮牧、合理放牧等
林地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等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3)耕地保护红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
知识点3 水资源(5年1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 空间分配不均
分布 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年际变化大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受夏季风影响 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影响
影响 旱涝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西北内陆为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解决措施 兴建水库,如三峡工程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
2.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方案
起点 扬州江都 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
终点 山东、天津 北京 黄河
评价 优点 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工程量小 利用地势特点,自流北上 水质好,距离短
缺点 需要梯级抽水,耗能大 线路较长,新挖渠道工程量大 地形复杂,穿越山区多,工程难度大;沿线地区生态脆弱
意义 有效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改善(缓解)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我国其他重要的调水工程
(1)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
(2)引汉济渭工程: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的给水量。
(3)引黄济青工程:将黄河水调入青岛市,缓解青岛市供水紧张状况。
(4)引黄入晋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引水,分别调入山西的太原、大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
(5)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
3.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知识点4 矿产资源【2022年版课标新增内容】(5年1考)
1.总体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不足。
2.战略性矿产资源及地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稳定,在资源系统中起支配作用的资源。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共24种,主要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三大类。
3.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1)铁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河北省、辽宁省、四川省等省区的铁矿储存量最大。
(2)煤炭: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主要产煤区。
(3)天然气:中西部地区,国家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4)石油: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
知识点5 海洋资源【2022年版课标新增内容】
1.丰富的海洋资源
(1)生物资源: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墨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3)化学资源: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盐场以长芦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最为著名。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开发的意义: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2)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等。
(3)保护措施: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治海洋污染;严格实行禁渔期,保护渔业资源;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重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运输工程。2023年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下图为“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全线线路走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城镇分布 B. 河湖密度 C. 铁路建设 D. 农业发展
2.实施“川气东送”工程的意义有( )
①发挥天然气气源地的资源优势 ②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③优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 ④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线路穿过众多城市 主要为沿线城市输送天然气 城镇分布影响线路走向。
2.①成渝地区为输送源头 天然气资源丰富 发挥气源地的资源优势;②管道运输具有连续性、运量大的特点 川气东送沿线经过多个城市 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输入地,城市集中、经济发展迅速 资源消耗量、需求量大 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丰富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短缺状况。
【知识拓展】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用于缓解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业结构与地区资源分布不匹配的问题。
(2)意义:
①对输出地:从带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市场等方面分析。
②对输入地:从缓解资源短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促进区域协作等方面分析。
【答案】1.A 2.C
命题点1 自然资源的概况
[2024新疆]下表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据此完成1~2题。
类别 耕地面积 水资源 森林面积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4位 第6位 第6位
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67位 第88位 第121位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 总量和人均量都丰富 B. 总量和人均量都不足
C.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 总量不足,人均量多
2.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做到( )
①保护耕地,节约粮食 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③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 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
2.由上题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应采取保护耕地、节约粮食,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措施,①②④正确;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③错误。故选A。
[2023安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充电设施不断升级。上海某地在露天停车场加装了光伏发电停车棚(下图)。该设施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棚顶进行发电,经充电桩为停在车棚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据此完成3~4题。
3.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该车棚的太阳能电池板应朝向(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4.光伏发电停车棚的推广使用有利于( )
①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②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
③节约非可再生能源 ④降低停车场建设费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3.B 4.A
【解析】
4.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停车棚的推广使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轻大气污染程度,①正确;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节约非可再生能源,②③正确;光伏发电停车棚会增加停车场建设费用,④错误。故选A。
[2024山东菏泽]风能、太阳能和水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从金沙江上游出发,最终接入华中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下图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据此完成5~6题。
5.该工程输电线路( )
A. 地跨我国地势两级阶梯 B. 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C. 跨越南岭山脉和横断山脉 D. 跨越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
6.该工程的建设,说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风能资源丰富
C. 石油资源丰富 D. 水能资源丰富
【答案】5.B 6.D
命题点2 土地资源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所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
7.目前,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8.从1980年到2022年,该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 )
A. 大量林地成为建设用地 B. 大量耕地成为建设用地
C. 大量草地成为建设用地 D. 大量建设用地成为林地
9.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村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全部开发成为耕地 B. 加大力度退林还耕
C. 扩草地达半数以上 D. 适当控制建设用地
【答案】7.D 8.B 9.D
[2024云南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施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下表为2023年黑龙江、河南、浙江、云南四省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粮食自给率是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据此完成10~11题。
省区 平均海拔(米) 人口(千万) 省区面积(万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万亩) 粮食自给率(%)
甲 246 9.87 16.68 12 035 164.6
乙 303 6.63 10.35 2 818 24
丙 1 892 4.69 39.40 8 268 102.2
丁 313 3.10 43.97 20 807 617.6
10.与丁省相比,乙省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经验欠缺 B. 热量条件不足
C. 机械化水平低 D. 人均耕地较少
1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
A. 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 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 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10.D 11.C
【解析】
10.据表分析,丁是黑龙江省,乙是浙江省。与黑龙江省相比,浙江省耕地面积小,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少,粮食自给率低,D正确;浙江省位于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南方地区热量充足、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ABC错误。故选D。
命题点3 水资源
[2024福建节选]我国四个直辖市的水资源存在差异。下表示意某年四个直辖市的水资源与人口状况。据此完成12~13题。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水资源总量(亿m3) 29.8 34.0 13.0 656.1
人口数量(万人) 2 171.85 2 418.90 1 559.50 3 061.71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137.21 140.56 83.36 2 142.92
12.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直辖市是(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天津市 D. 重庆市
13.上海市水资源较多,存在水污染现象。为减轻水污染,上海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农业生产采用大水漫灌 ②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2.C 13.C
【解析】
13.为减轻水污染,上海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②④正确;农业生产采用大水漫灌,会浪费水资源,①错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节约用水的措施,不是减轻水污染的措施,③错误。故选C。
[2022安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着京杭运河向北输水,它使运河文明在流淌中得到延伸和发展。2022年4月,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和水库调控等共同作用下,京杭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图1示意京杭运河,图2为京杭运河穿过某河流河床底部隧道施工现场。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图示京杭运河输水隧道从某条河流河床底部穿过,该河流是( )
A. 海河 B. 黄河 C. 淮河 D. 长江
15.南水北调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
①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
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14.B 15.A
命题点4 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
[2024安徽]晋、陕、内蒙古三省区能源资源充足,而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我国将晋、陕、内蒙古能源南运的同时,充分利用铁路返程空载运力,并通过研发的“火车集装箱装卸水系统”,将南方地区优质水资源输送至北方铁路沿线城市,实现“双向运输,两地共福”。据此完成16~17题。
16.从晋、陕、内蒙古运往南方地区的能源资源可能是( )
A. 铁矿石 B. 煤炭 C. 金矿石 D. 木材
17.利用铁路运输实现能源和水资源南北双向运输的主要意义有( )
①减轻南方地区铁路沿线洪涝灾害 ②缓解南方地区的能源不足
③提高北方铁路沿线居民生活质量 ④改善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6.B 17.D
【解析】
16.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域接壤的地区,因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而被称为“乌金三角”,故从晋、陕、内蒙古运往南方地区的能源资源可能是煤炭,B正确;铁矿石、金矿石不属于能源资源,AC错误;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域森林资源较少,若往外输送木材,会破坏环境,加剧生态恶化,D错误。故选B。
17.利用铁路运输实现能源和水资源南北双向运输,可以缓解南方地区的能源不足、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提高北方铁路沿线居民生活质量,②③④正确;并不能减轻南方地区铁路沿线洪涝灾害,①错误,ABC错误。故选D。
[2024山东聊城]每年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4年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旨在让我们唤醒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据此完成18~19题。
18.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禁止海盐生产,保护海洋生态
B. 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增加渔民收入
C. 合理实行休渔制度,实现捕养结合
D. 禁止海上石油开采,以免产生石油污染
19.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国发展海洋牧场的主要优势是( )
A. 草原面积广,畜牧业发展基础好
B. 陆地面积辽阔,东西跨度大
C. 地形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D. 海域辽阔,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
【答案】18.C 19.D
【解析】
18.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合理实行休渔制度,努力做到捕养结合,C正确;禁止海盐生产和禁止海上石油开采做法不利于经济发展,AD错误;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会破坏海洋资源,B错误。故选C。
19.我国发展海洋牧场的主要优势是海域辽阔,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D正确;草原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样,陆地面积辽阔、东西跨度大与发展海洋牧场无关,ABC错误。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