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安徽乡土地理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安徽乡土地理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21:09:2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安徽乡土地理
知识点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安徽省位置示意图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 属于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位置的优越性 交通 陇海线、京九线和京沪线等铁路干线过境,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横贯安徽省南部
经济 是中部地区向东发展的门户,也是长江三角洲向中西部辐射的必经之地
2.行政区划:简称皖,行政中心是合肥。皖北通常指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北方地区;皖中指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皖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二者均属于南方地区。
知识点2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安徽省地形分布图 安徽省矿产资源分布图
1.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地形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地形区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又称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区;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
(2)气候: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3)河流湖泊
①主要河流湖泊:自北向南依次为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巢湖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②水文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③保护措施:制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达标排放;完善并扩大巢湖与江水循环通道,提高湖水自净能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4)主要自然灾害
①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
②地质灾害:安徽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有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易造成地面塌陷、沉降、湖岸崩塌等。
2.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2)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由南向北减少。
(3)土地资源: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4)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最为珍贵。
知识点3 人口与城市(5年1考)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的格局。淮北平原及皖江沿江平原人口密度大,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2.民族:以汉族为主,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和畲(shē)族等。
3.城镇化战略格局:“一带一圈一群”。“一带”指皖江城市带,“一圈”指合肥都市圈,“一群”指皖北城镇群。
知识点4 经济发展(5年3考)
1.农业
类型 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
发展条件 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农作物及分布 北部 皖北平原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棉花等
中部 皖中丘陵为水旱作物的过渡地区
南部 沿江平原、巢湖流域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和棉花等
四大名茶 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皖南: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皖西:六安瓜片
2.工业:以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等重要省份之一。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3.交通
安徽省交通线路图
铁路运输 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运输 以合肥为总枢纽,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区域为中心的公路网,基本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
内河航运 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
民用航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知识点5 文化与旅游业(5年1考)
1.文化:安徽省逐步形成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涡淮文化三大文化圈。其中徽州文化(新安文化)是安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与敦煌学、藏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茶文化 徽州文化讲究以茶怡情,以茶待客
酒文化 史料记载,殷商时期,皖北濉溪镇就已开始酿酒,并有了以酒祭祖祈祷的习俗
墨文化 安徽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适合松木、油桐的生长,这两种植物是制墨的主要原料
徽菜 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
戏剧 主要代表剧种有徽剧、庐剧、黄梅戏、目连戏、凤阳花鼓、泗州戏等
徽派建筑 徽州古村落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种植作物,水可以饮用、洗涤、灌溉农田,山水相依,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美化了居住环境。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其主要作用是防火
2.旅游资源:自南向北可分为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旅游区这三大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有黄山、九华山、皖南古村落、六尺巷、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等。
知识点6 区域联系与发展
1.皖电东送:我国首条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自西向东共穿越含安徽在内的9个省区。
[2024蚌埠模拟]安徽省是一个诗词大省,李白、杜牧、韦应物、欧阳修等无数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文,众多名篇是历经千百年也不曾衰减的“流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诗句与安徽省无关的是( )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促使安徽省成为诗词大省的条件有( )
①地跨南北的优越位置
②文人墨客的大力宣扬
③多元的文化和方言
④多样的地形地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的是南京乌衣巷的景象,D符合题意;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桃花潭位于安徽泾县以西40千米处;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ABC排除。故选D。
2.安徽省地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和方言、多样的地形地貌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别样的内心感受,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使安徽省成为诗词大省,①③④正确;文人墨客的大力宣扬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故选C。
[2024蚌埠模拟]“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如图为安徽省地形及红茶种植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祁门红茶种植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 高原、平原 B. 盆地、丘陵 C. 高原、盆地 D. 山地、丘陵
4.推测影响祁门红茶品质的主要原因有( )
①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②黑土广布,矿物质丰富
③水源丰富,排水良好
④历史悠久,制茶技术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3.D 4.C
【解析】
4.影响祁门红茶品质的主要原因有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排水良好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悠久、制茶技术好等社会经济因素,①③④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②错误。故选C。
[2024安徽]2023年末,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85.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突破500万人。科技崛起激发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市已跨入特大城市之列。下表为合肥市2022年和2023年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5~6题。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长(万人) 人口迁移增长(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在全国排名(位次)
2022年 3.4 13.4 16.8 3
2023年 1.8 20.1 21.9 1
注:人口迁移增长=迁入人口数量-迁出人口数量
5.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 )
A. 自然增长速度加快 B. 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C. 迁移增长数量较多 D. 迁入以老年人为主
6.合肥市常住人口净增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 )
A. 生态环境优良 B. 海陆运输便利
C. 就业岗位增多 D. 生活成本较低
【答案】5.C 6.C
【解析】
5.读表格可知,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自然增长(万人)由3.4降低到1.8,自然增长速度变慢,A错误;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B错误;人口迁移增长(万人)由13.4增长到20.1,增长数量较多,C正确;从表中数据并不能得出人口迁入以老年人为主,D错误。故选C。
6.读材料可知,由于科技崛起激发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市跨入特大城市之列。故合肥市常住人口净增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经济活力强劲,就业岗位增多,C正确;生态环境优良、海陆运输便利、生活成本较低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故选C。
[2023安徽]传统村落凝结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下图示意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 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 B. 长江以北多,长江以南少
C. 东部多,西部少 D. 南部多,北部少
8.影响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土壤
【答案】7.D 8.B
[2024阜阳模拟]作为全国亿吨级煤炭基地,安徽省淮南市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科学修复治理。城区稳沉区主攻以“生态修复+城市品质提升”为主的治理模式,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公园。城郊未稳沉区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下图为两种沉陷区改造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淮南市在城区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农业灌溉 B. 发展淡水养殖
C. 改善生态环境 D. 提供生活用水
10.淮南市作为我国的煤炭基地,建设光伏电站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提供就业机会 ②改善大气环境
③调整能源结构 ④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9.C 10.A
11.[2021安徽]安徽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建设中的引江济淮工程既可以向淮河流域调水,缓解淮河流域缺水状况,又可成为南连长江北接淮河的江淮运河,将缓解京杭大运河的拥堵状况。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初春调往皖北、豫东的长江水浇灌的粮食作物多为____。
(2) 从淮河流域的降水、人口、耕地角度,说明向淮河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3) ____资源是淮南的优势矿产资源,未来通过江淮运河的水运把这些资源输往皖江沿线城市将比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成本更低,试说明理由。
【答案】(1) 小麦
(2) 淮河流域降水较少,人口多、密度大,耕地面积大,水资源短缺,引江济淮可以实现安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实现淮河流域高质量快速发展。
(3) 煤炭;江淮运河将淮南煤炭运往皖江地区相对京杭大运河运输距离更短,运输时间也会缩短,大大节省运输成本。
12.[2022安徽]【热爱家乡 协调发展】安徽省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某地理研学小组准备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入手,探寻在长江经济带内安徽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同学们在绘制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时,发现主要城市多沿着____________分布,请你说明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2) “黄金水道”——长江在安徽省境内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是安徽省承东启西的交通大动脉。
(3) 同学们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发现,安徽省的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且类型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安徽省的粮食作物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____(填河流)南北差异较明显。安徽省的____山区和__________
______山区,环境优良,盛产的名茶享誉海内外。
【答案】(1) 长江(河流); 河流(长江)提供运输便利,便于对外联系;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发展农业;河流沿岸,土壤肥沃;长江上游提供水能资源。
(2) 由西南向东北
(3) 淮河;皖南;皖西大别(山)
13.“G60科创走廊”是指起始于上海松江区、G60高速公路沿线和未来开通的沪(上海)苏(苏州)湖(湖州)合(合肥)高铁沿线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科技走廊,联结沿线9个城市。下图示意“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交通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个;其中宣城和芜湖位于安徽的____(皖北/皖中/皖南)地区。
(2) 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合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为周边地区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
(3) “G60科创走廊”依托高速公路或____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打造跨区域高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区。请列举芜湖在“G60科创走廊”发展中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4;皖南
(2) 科学技术(资金或先进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
(3) 高速铁路(高铁) 地价相对较低,生产成本低;生态环境较好;交通较为便利专题一 安徽乡土地理
知识点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安徽省位置示意图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 属于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位置的优越性 交通 陇海线、京九线和京沪线等铁路干线过境,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横贯安徽省南部
经济 是中部地区向东发展的门户,也是长江三角洲向中西部辐射的必经之地
2.行政区划:简称皖,行政中心是合肥。皖北通常指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北方地区;皖中指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皖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二者均属于南方地区。
知识点2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安徽省地形分布图 安徽省矿产资源分布图
1.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地形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地形区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又称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区;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
(2)气候: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3)河流湖泊
①主要河流湖泊:自北向南依次为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巢湖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②水文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③保护措施:制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达标排放;完善并扩大巢湖与江水循环通道,提高湖水自净能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4)主要自然灾害
①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
②地质灾害:安徽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有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易造成地面塌陷、沉降、湖岸崩塌等。
2.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2)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由南向北减少。
(3)土地资源: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4)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最为珍贵。
知识点3 人口与城市(5年1考)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的格局。淮北平原及皖江沿江平原人口密度大,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2.民族:以汉族为主,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和畲(shē)族等。
3.城镇化战略格局:“一带一圈一群”。“一带”指皖江城市带,“一圈”指合肥都市圈,“一群”指皖北城镇群。
知识点4 经济发展(5年3考)
1.农业
类型 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
发展条件 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农作物及分布 北部 皖北平原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棉花等
中部 皖中丘陵为水旱作物的过渡地区
南部 沿江平原、巢湖流域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和棉花等
四大名茶 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皖南: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皖西:六安瓜片
2.工业:以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等重要省份之一。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3.交通
安徽省交通线路图
铁路运输 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运输 以合肥为总枢纽,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区域为中心的公路网,基本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
内河航运 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
民用航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知识点5 文化与旅游业(5年1考)
1.文化:安徽省逐步形成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涡淮文化三大文化圈。其中徽州文化(新安文化)是安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与敦煌学、藏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茶文化 徽州文化讲究以茶怡情,以茶待客
酒文化 史料记载,殷商时期,皖北濉溪镇就已开始酿酒,并有了以酒祭祖祈祷的习俗
墨文化 安徽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适合松木、油桐的生长,这两种植物是制墨的主要原料
徽菜 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
戏剧 主要代表剧种有徽剧、庐剧、黄梅戏、目连戏、凤阳花鼓、泗州戏等
徽派建筑 徽州古村落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种植作物,水可以饮用、洗涤、灌溉农田,山水相依,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美化了居住环境。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其主要作用是防火
2.旅游资源:自南向北可分为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旅游区这三大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有黄山、九华山、皖南古村落、六尺巷、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等。
知识点6 区域联系与发展
1.皖电东送:我国首条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自西向东共穿越含安徽在内的9个省区。
[2024蚌埠模拟]安徽省是一个诗词大省,李白、杜牧、韦应物、欧阳修等无数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文,众多名篇是历经千百年也不曾衰减的“流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诗句与安徽省无关的是( )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促使安徽省成为诗词大省的条件有( )
①地跨南北的优越位置
②文人墨客的大力宣扬
③多元的文化和方言
④多样的地形地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4蚌埠模拟]“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如图为安徽省地形及红茶种植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祁门红茶种植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 高原、平原 B. 盆地、丘陵 C. 高原、盆地 D. 山地、丘陵
4.推测影响祁门红茶品质的主要原因有( )
①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②黑土广布,矿物质丰富
③水源丰富,排水良好
④历史悠久,制茶技术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4安徽]2023年末,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85.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突破500万人。科技崛起激发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市已跨入特大城市之列。下表为合肥市2022年和2023年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5~6题。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长(万人) 人口迁移增长(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在全国排名(位次)
2022年 3.4 13.4 16.8 3
2023年 1.8 20.1 21.9 1
注:人口迁移增长=迁入人口数量-迁出人口数量
5.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 )
A. 自然增长速度加快 B. 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C. 迁移增长数量较多 D. 迁入以老年人为主
6.合肥市常住人口净增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 )
A. 生态环境优良 B. 海陆运输便利
C. 就业岗位增多 D. 生活成本较低
[2023安徽]传统村落凝结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下图示意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 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 B. 长江以北多,长江以南少
C. 东部多,西部少 D. 南部多,北部少
8.影响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土壤
[2024阜阳模拟]作为全国亿吨级煤炭基地,安徽省淮南市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科学修复治理。城区稳沉区主攻以“生态修复+城市品质提升”为主的治理模式,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公园。城郊未稳沉区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下图为两种沉陷区改造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淮南市在城区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农业灌溉 B. 发展淡水养殖
C. 改善生态环境 D. 提供生活用水
10.淮南市作为我国的煤炭基地,建设光伏电站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提供就业机会 ②改善大气环境
③调整能源结构 ④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2021安徽]安徽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建设中的引江济淮工程既可以向淮河流域调水,缓解淮河流域缺水状况,又可成为南连长江北接淮河的江淮运河,将缓解京杭大运河的拥堵状况。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初春调往皖北、豫东的长江水浇灌的粮食作物多为____。
(2) 从淮河流域的降水、人口、耕地角度,说明向淮河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3) ____资源是淮南的优势矿产资源,未来通过江淮运河的水运把这些资源输往皖江沿线城市将比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成本更低,试说明理由。
12.[2022安徽]【热爱家乡 协调发展】安徽省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某地理研学小组准备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入手,探寻在长江经济带内安徽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同学们在绘制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时,发现主要城市多沿着____________分布,请你说明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2) “黄金水道”——长江在安徽省境内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是安徽省承东启西的交通大动脉。
(3) 同学们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发现,安徽省的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且类型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安徽省的粮食作物受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影响,____(填河流)南北差异较明显。安徽省的____山区和__________
______山区,环境优良,盛产的名茶享誉海内外。
13.“G60科创走廊”是指起始于上海松江区、G60高速公路沿线和未来开通的沪(上海)苏(苏州)湖(湖州)合(合肥)高铁沿线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科技走廊,联结沿线9个城市。下图示意“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交通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个;其中宣城和芜湖位于安徽的____(皖北/皖中/皖南)地区。
(2) 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合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为周边地区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
(3) “G60科创走廊”依托高速公路或____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打造跨区域高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区。请列举芜湖在“G60科创走廊”发展中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