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别了,语文课
习作例文
默读《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说一说 “我”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喜欢
为移民后将失去学习
中文的机会而伤心
产生兴趣
勤奋学习
受到表扬
深深依恋感到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变化的呢?
看了张老师送的书,领略了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2
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5
听了爸爸的话,想到自己的语文水平,开始努力学习语文。
6
默写成绩提高,张老师对我进行表扬和赞美。
内心独白,直接抒发
7
思考: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中,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内心独白?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匆匆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个星期天
典型事件,表达感情
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
12
13
14
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的事来写告别语文课呢?
作者选择的事情真实、自然,和要表达的情感(对母语的热爱)有关系,而且“我”因为要移民才会经历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的事,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可以选择只在自己或少数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来写。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习作例文
阳光的两种用法
默读《阳光的两种用法》,思考:“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件事进行描写呢?
作者童年时,甚至现在的一些地方,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的事很常见,但它饱含着母亲的智慧以及对子女的爱,让作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2
很享受
很幸福
新奇、敬佩、感激
3
4
新奇、敬佩
5
很享受
很幸福
8
赞美母亲和毕大妈勤劳、智慧、热爱生活
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人+事
线索贯穿
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呜咽(yè yàn) 噙着泪(qín qíng)
相叙(xù shù) 默书簿(bó bù)
任务一:语文课中读准字音
√
.
.
.
√
√
√
【点拨】
“咽”是多音字,指声音受阻而低沉时读“yè”,“呜咽”指低声哭泣,应读“yè”。
.
二、下面是典典做的摘抄,他不小心写了两个错别字,请用“____”画出来,并改正。
任务二:语文课中学字词句
___
生
___
修
【点拨】
第1题中“一身一世”应是“一生一世”,意思是一辈子。第2题中“休”是错别字,“自修”是自学的意思。
三、补全词语,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 )有趣味 ②全( )( )注
③热泪( )眶 ④( )思( )想
1. 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他激动得______。
2. “上课时不要______,要______地听讲才行啊!”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饶
神 贯
盈
胡 乱
③
④
②
【点拨】
本题考查词语积累与运用。注意“饶”右上方不能多加“点”,“神”的左边是“礻”。选词填空时可以逐一把词语代入句子中,填入后符合语境、句意通顺的那个词语就是正确的。
四、请你根据提供的语境,补充恰当的内心独白。
上课了,老师要抽查课文背诵情况,我心中顿时忐忑不安。因为昨天晚上,我没有好好地读课文,更没有用心地默记,万一老师抽查到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段段文字,真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背不出来,同桌会不会嘲笑我?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呀
时间过得快点,老师还没抽查到我,就下课了
【点拨】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填空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下来即可。
1. 钟声响了,第一堂课是语文。以前我上语文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语文书,别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
选段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通过写“我”前后上课状态的不同,写出了“我”从__________语文课到__________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任务三:感悟“我”的变化
对比
不喜欢
喜爱
【点拨】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以前“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全神贯注”,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的情感变化。
2. 文中的“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一填。
提不起劲→ →
↓
热爱、不舍← ←
喜欢
张皇、难过
痛苦、苦恼
非常难过
【点拨】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填写即可,如:例文第1自然段中的“喜欢”;第5自然段中的“张皇地”“心里就难过”;第7自然段中的“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第13自然段中的“心里非常难过”。
3. 作者选了哪几件事例来表达对语文课的情感?在括号里打“√”。
(1)“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 )
(2)“我”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 )
(3)“我”默书得了一百分。( )
(4)“我”半夜三更起来读书。( )
任务四:体会写法
√
√
√
【点拨】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是例文第2自然段的事例,第(2)题是例文第5自然段的事例,第(3)题是例文第6自然段的事例,第(4)题的事例在例文中没有体现。
4. 《别了,语文课》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由不喜欢到喜欢的情感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通过( )表达出来的。(多选)
A. 具体事例 B. 环境描写
C. 借景抒情 D. 内心独白
AD
【点拨】结合课本例文的旁批可知,例文分别通过具体事例、内心独白、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因此选项AD符合题意。
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一、 读语段,完成练习。
1.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回想童年,我们院子里的人家生活都不富裕(yù yǒu),太阳成了母亲们的好帮手:可以晒梅干菜,晒暖被子……最有趣的是,每到夏天,骄阳似火,毒辣辣的太阳一直照到下午,毕大妈便会让太阳晒烫缸里的水,到了黄昏,让孩子们排队来
洗澡。孩子们连洗带玩,大呼小叫,噼(pī pì)里啪啦,一个个演出一场哪(né ná)吒(zhā zhē)闹海,令人难忘。
任务一:回想童年时光趣事
√
√
√
√
.
.
.
.
2. 照样子写词语。
毒辣辣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骄阳似火(含比喻):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大呼小叫(含反义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绿油油
金灿灿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胆小如鼠
前因后果
出生入死
深入浅出
.
.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积累。分别考查ABB形式的词语、含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根据平时的积累填写即可。
3. 太阳还可以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消毒杀菌。②太阳能发电。
【点拨】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太阳带来的好处。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二、童年的“我”对阳光有独特的发现。请读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溶解 融化
1. 我童年最大的发现是,水能够( )糖,还能够( )阳光。
温暖 温馨
2. ( )的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
)许多。
任务二:分享童年发现
溶解
溶解
温暖
温馨
【点拨】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溶解”是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温暖”的意思是暖和;使感到温暖。“温馨”的意思是温和芳香;温暖。可以根据意思,结合语境选填。
1. “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 )和( )
A. 冬天,母亲用阳光把被子晒暖。
B. 冬天,毕大妈用阳光腌制大白菜。
C. 夏天,毕大妈用缸中太阳晒热的水给孩子们洗澡。
任务三:了解阳光的用法
A
C
【点拨】
本题考查对例文内容的理解。例文第2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阳光的两种用法。
2. 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1)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阳光给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阳光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任务四:体会阳光给人的感受
比喻
热爱和赞美
【点拨】
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句话把“我”钻进被窝里感受阳光的感觉比作“母亲大手的抚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阳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这句话将阳光与____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的____________。
暖水袋
智慧
【点拨】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由“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可知,是将阳光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在那个生活不大富裕的年代,母亲能想到为“我们”取暖的办法,可见母亲的智慧。
3. 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这句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趣场景,从画线部分可以感受到孩子们_________的心情,而这份快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给予的。
毕大妈给孩子们洗澡
愉快
“老阳儿”
毕大妈
【点拨】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概括场景要简洁,由“连玩带洗”“大呼小叫”“演出”等词语可以看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毕大妈用晒过“老阳儿”的温乎水给孩子们洗澡,所以这份快乐是“老阳儿”和毕大妈给予的。
4. 下列关于例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刻画了两位慈爱且热爱生活,充满智慧的母亲。
B. “我”对母亲准确、生动的用词十分佩服。
C. 作者借助具体事例,抒发了对两位母亲的赞美之情。
D. 全文多处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热爱。
D
任务五:感悟写法
【点拨】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能力。作者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赞美之情。故D项表述有误。
第四单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后练习
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某学校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小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材料二:为了培育高产水稻,袁隆平守在田里,终日忍受太阳暴晒。每次来到田间,他都要掰开禾苗细心查看,细数谷粒个数。他还时常一边抚摸稻穗,一边和它讲话,甚至在劳作之余还为稻谷拉小提琴。他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材料三: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有两位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前往抗疫一线的老人成了“全民偶像”,他们是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他们是国之栋梁,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说,这次疫情后,希望国家能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
1. 从材料一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一中“了解”和“不了解”柱状的占比分析,可提取信息。
我了解到该校小学生对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了解比较多,对当代英雄了解比较少。
2.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培育水稻时的情景,展示出他对__________________的殷切期望。
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掰开”“查看” “细数”“抚摸”“讲话”“拉小提琴”是动作描写,根据材料二第一句和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他对培育出高产水稻的殷切期望。
动作
培育出高产水稻
3. 你是否同意李兰娟院士的言论?结合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同意李兰娟院士的言论。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中国的脊梁”往往挺身 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年青一代应该以他们为偶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首先要明确“全民偶像”是谁,他们为什么成了“全民偶像”,对偶像的真正含义进行表述。
二、革命文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其间 跋山涉水,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留下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和 红二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1936年10月,三大 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红二 方面军都进行了长征。( )
(2)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 )
√
×
点拨: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能力。第(2)题中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文中没有体现,这三个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是红军长征时期。
2. 课内或者课外,你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时期的书籍、文章、诗词,或者看过哪些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的电影、电视剧?按要求完成练习。
描写红军长征时期的书籍、文章、诗词,或者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的电影、电视剧:《_______________》。
读后或者看过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征
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长征精神。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如今
点拨: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长征时期”指的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战略转移那段 时间。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的作品很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感受填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