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4 中国的民族关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4 中国的民族关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8 14: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中国的民族关系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四 中国的民族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积累一定历史知识,对中国民族关系有初步认知,知晓部分重要史实,但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存在遗忘和混淆,在古代民族交往方式及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细节等方面理解不深。在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分析能力,能对常见历史问题进行简单分析,但在处理复杂历史现象,如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关系时,综合归纳和深度分析能力不足。 学习习惯方面,多数学生依赖教师,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不善于将知识点串联。面对中考,学生有紧张感和压力,部分学生对中考考查方式和题型不熟悉,在材料分析和主观题答题上存在困难,缺乏答题技巧和规范。因此,复习过程中需强化知识梳理,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答题方法,缓解考试焦虑,提升应考能力。
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民族关系。理解生产力发展对民族政策的影响,秦汉生产力提升推动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朝繁荣的经济决定了其开明的民族政策。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把握民族关系演变的本质。 二、时空观念 学生可构建起清晰的民族关系时空框架。知道不同时期民族交往的关键事件,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清朝册封达赖班禅。结合地图,了解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变迁,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学会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民族关系,理解同一事件在不同时空的差异。 三、史料实证 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与民族关系相关的史料。能对史料进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用西域都护府设立的史料证明汉朝对新疆的管辖,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对民族关系现象作出合理阐释,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多元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解读民族关系,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和战的影响。 五、家国情怀 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文化。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责任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理念。
教学重点 古代各时期民族交往方式、边疆管辖措施及影响。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施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复杂原因和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认识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性及价值 。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开启今天的学习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在唐朝,有一位美丽聪慧的公主,她带着大量的书籍、种子和工匠,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远嫁到吐蕃。她的到来,不仅给吐蕃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让两个原本有些陌生的民族变得亲如一家。大家知道这位公主是谁吗?没错,就是文成公主。她入藏的故事,只是中国民族关系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历史的舞台上共同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故事。从古代的民族纷争与融合,到现代各民族携手共进,民族关系始终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2025 届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的民族关系,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了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为中考助力,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下基础。 以文成公主入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快速集中注意力。该故事与主题紧密相关,能自然引入新课。同时,点明中考考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课堂讲授 专题概要 在古代,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个是战争 。秦汉的时候,中原王朝就一直和匈奴打仗,像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也多次出击匈奴;唐朝的时候,主要是反击突厥,维护边疆稳定;宋朝就比较复杂啦,和辽、西夏、金都有过战争,也有过议和;到了清朝,平定了一些地方的叛乱,像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些战争有的是为了抵御外敌,有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第二个是和亲 。唐朝在这方面比较典型,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这些和亲的举动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也让双方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多交流。第三个是册封 。清朝的时候,顺治帝册封 “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宗教领袖的认可,也巩固了对西藏的管理。第四个是管辖 。对新疆地区,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元朝设置宣政院,中央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再看现代部分,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内部事务,同时国家还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 (二)重点讲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秦朝时期 展示文字内容:①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并对比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②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讲解: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外敌,长城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起止点。同时,开凿灵渠不仅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还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朝时期 展示文字内容: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公元前 119 年)。②张骞两次通西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③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讲解: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理。 3.魏晋时期 -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北人南迁 展示表格内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东汉、魏、晋时期)、民族(鲜卑、羌、氐、匈奴、羯)、影响(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北人南迁的时间(西晋末年起,“八王之乱” 时)、原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展示少数民族迁徙中原与中原人口迁徙江南示意图 讲解:东汉到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与中原民族相互交融。西晋末年的 “八王之乱” 引发大规模人口南迁,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前往相对安定的南方,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魏晋时期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展示思维导图内容:改革背景(北方民族交融趋势下,鲜卑拓跋部旧俗不适应统治)、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联姻等)、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加速封建化进程)。 讲解:北魏孝文帝为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统治,进行改革。迁都洛阳便于学习汉族文化,一系列汉化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北魏的综合实力。 5.隋唐时期 展示内容: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流方式(册封、军事、和亲、机构设置)及成果(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唐朝和吐蕃 “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被誉为 “天可汗” );具体事例(唐玄宗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首领;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讲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各民族拥戴。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军事上击败突厥,维护了边疆稳定;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6.宋元时期 - 民族政权 展示内容:辽(契丹族、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党项族、11 世纪前期、元昊、兴庆)、金(女真族、11 世纪末、完颜阿骨打、会宁)、南宋(汉族、1127 年、赵构、临安)的建立信息,以及它们与宋的关系(辽宋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和议和影响(积极: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消极:宋交纳岁币加重民众负担)。 讲解: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南宋先后建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议和虽然使宋朝承担了经济压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知识拓展:如何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 展示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示意图、南宋与金、西夏并立示意图 讲解: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但战是短暂的,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打破了民族间的隔绝、隔阂,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7.宋元时期 -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展示表格内容:新的民族(回族形成);措施(在澎湖岛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在西北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讲解:元朝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 —— 回族。同时,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台湾、西域、西藏等地设置相应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知识拓展:一张图看懂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发展? 讲解:它呈现的是从宋辽夏并立到元朝大一统的历史演变。 起初,北宋、辽、西夏并存 。后来,金崛起,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建立,形成西夏、金、南宋并立局面。接着,蒙古兴起,先灭西夏,再灭金 。1271 年元朝建立,1279 年元灭南宋,实现全国统一。这段历史里,政权频繁更迭,最终元朝完成大一统,影响深远。 8.明清时期 - 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展示表格内容:册封(顺治帝册封 “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机构设置(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设噶厦政府)、制度(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法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 讲解:明清时期对西藏的管辖不断加强,通过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制定制度和法律,明确了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加强了对西藏地区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管理。 9.明清时期 - 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展示内容: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讲解:明清时期,新疆地区面临一些叛乱势力的威胁。康熙帝和乾隆帝分别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知识拓展:历代王朝对台湾的管辖 展示图片内容: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派人三赴流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 1662 年收复台湾;1683 年清军进攻台湾,1684 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 讲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到清朝,历代王朝对台湾的管辖不断加强,反映了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一直延续,有力地证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紧密联系。 知识拓展:历代王朝对新疆的管辖 展示图片内容: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讲解:新疆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各朝代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这些措施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拓展:历代王朝对西藏的管辖 展示图片内容: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时立 “唐蕃会盟碑”;元朝设宣政院;清朝顺治帝册封 “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设立噶厦。 讲解:西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历史悠久,唐朝时期通过和亲促进了双方友好关系。元朝开始,中央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进一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管理体制,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考点2: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 1.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前提(国家统一领导)、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内容(建立自治机关,行使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等多种自治权)、地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讲解: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可以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自治区 展示中国地图自治区的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 5 月 1 日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 年 9 月 9 日成立,最晚 )的成立时间,以及我国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 讲解:我国目前有五个省级自治区,这些自治区在不同时间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从自治区到自治州、自治县(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区域的自治权利。 3.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宪法规定 展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规定。 讲解: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重要制度,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考点2.2战略 - 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脱贫攻坚战 展示内容:西部十二省区市位置示意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线路图及相关介绍,强调这些战略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内地与边疆联系的作用。 讲解: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脱贫攻坚战等战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工程,将边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对比中美民族政策 展示内容: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方暴力执法致死引发抗议,中国各民族在新冠疫情中团结抗疫的对比,以及中学生为民族团结可做的努力(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习俗、宣传民族平等团结观念)。 讲解:通过对比中美民族政策的不同后果,凸显我国民族团结政策的优势。作为中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 (三)中考链接—共十二道中考题 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中国民族关系在古代和现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为后续深入复习奠定基础。 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秦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贡献。 使学生理解汉朝民族政策对加强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对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推动作用,理解民族迁徙在民族关系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理解改革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和加速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让学生认识唐朝民族关系的和睦以及唐朝在民族交往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开明民族政策对国家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认识民族政权之间和战关系对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元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重要贡献,认识元朝对边疆地区有效管辖的历史意义。 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政权更迭关系,清晰呈现从辽宋夏并立到元朝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对西藏管辖的不断加强,理解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新疆地区与中央政权的紧密联系,认识明清对新疆管辖对巩固西北边疆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加深学生对新疆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强化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西藏与中央政权关系的认识,突出西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其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增强学生对这一制度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让学生了解我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举措,认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学生在民族团结中的责任和行动。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了中国的民族关系这一重要专题。在古代,各民族通过战争、和亲、册封、管辖等方式相互交流。秦汉北击匈奴、唐朝反击突厥等战争,展现了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文成公主入藏等和亲之举促进了文化交流;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巩固了对西藏的管理;历代对新疆、西藏等地的管辖,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到了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核心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知识,更要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