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23-24八年级下·广东江门·期中)下面文段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应邀,我对此表示感谢。
A.家父 B.小有名气 C.犬子 D.应邀
3.(23-24八年级下·湖南邵阳·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到了,人们通过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赏花灯等活动,来重温传统习俗。
B.信天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
D.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23-24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旦、小生、小丑和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和老年女子。
B.“记”是古代一种叙事的文体。如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属于这类文体。
C.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总体特征是豪放、火烈。
D.《社戏》作者鲁迅,选自其小说集《呐喊》。
5.(23-24八年级下·辽宁本溪·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B.亲事官,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金吾,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守卫、稽查等事务。少府,县尉的别称。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D.简 爱因为在舅母家的抗争触怒了她,于是被送到了劳沃德寄宿学校,其实就是孤儿院。在那里,她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6.(23-24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祭祀乐歌,“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C.《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D.说明文必须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条理,一篇说明文只能用一种说明顺序。
7.(23-24八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在下列文学常识中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B.《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D.《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8.(23-24八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描述人类和土地关系的著作,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
B.吴伯箫在《灯笼》一文中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C.《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课文细致地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鲁迅的《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9.(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小说。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D.“记”是一种文体, 它可以记人和事。
10.(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牡丹江·期中)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章叙述了作者鲁迅小时候看社戏的真实经历。
B.《核舟记》的作者是清代的魏学洢,他编写了《虞初新志》,《核舟记》展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有305篇。
D.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曾获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雨果奖。
11.(23-24八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无锡期中改编)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柳宗元,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等。
D.《大自然的语言》和《核舟记》都是事物说明文,分别以物候现象和核舟为说明对象,说明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2.(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作者)——《经典常谈》 B.张潮(作者)——《核舟记》
C.李逵(人物)——江州劫法场 D.《诗经》分类——风、雅、颂
13.(23-24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开篇第一首诗是《周南·关雎》。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比如,黄发垂髫分别指老人和小孩。男子的年龄称谓有弱冠、而立等,女子的年龄称谓有束发、及笄等。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D.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6个节气,此时降雨量充足,气温回升加快,是农作物开始灌浆饱满的时节。
14.(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面内容都与劳动者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民风”,是各地的民歌,大多表现劳动者的向往和追求。
B.王叔远,明代著名微雕家,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再现劳动者的精巧智慧和高超技艺。
C.《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表现了劳动者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
D.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迈、刚健雄浑著称,充分展现出劳动者的力量之美。
15.(23-24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这句话出自《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回延安》采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四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古代表示老年的还有花甲、古稀、弱冠、耄耋之年等;表示小孩的还有孩提、始龀、总角、黄口等。
D.《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并被赐名孙行者,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16.(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五年”中“崇祯”是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丙辰”是干支纪年法;“是日更定矣”中“更”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更定”是指晚上八时。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C.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其成名作《光的赞歌》赞美了“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社会正义。
D.“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7.(23-24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文化长廊整理过程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郑风·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D.《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8.(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主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把一撮烟末撒进神父家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因此被神父赶出教室。
D.《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幼年保姆,在《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都提到她害死隐鼠之事。
19.(23-24八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代表作品《物候学》一书,是其多年研究的结晶。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战国的诗歌共300篇。风、雅、颂、赋、比、兴被合称为《诗经》中的“六义”。
D.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本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
20.(23-24八年级下·新疆和田·期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二人并称“韩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C.《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汉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鼻祖。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行为一小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21.(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B.《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渔家傲》充分体现了她的婉约词风。
22.(23-24八年级下·四川雅安·期中)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并在全国盛行。鲁迅的《社戏》就记叙了作者少年时期在平桥村外婆家夜航去赵庄看戏的一段经历。
B.《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运用了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呈现出阳刚之美。
C.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即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编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其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23.(23-24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下列文学常识、名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鲁迅——《呐喊》
B.《小石潭记》——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C.《关雎》——《诗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前者是随着乐器唱,后者是随口唱。
24.(23-24八年级下·西藏日喀则·期中)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小说讲述了“迅哥儿”和一群小伙伴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25.(23-24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26.(23-24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句话出自《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始龀”“而立”“不惑”“耳顺”五个词语是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C.“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尽管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彭德怀的描述。
D.《骆驼祥子》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7.(23-24八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没有直接述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B.《回延安》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了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C.《送友人》的“孤蓬”和《使至塞上》的“征蓬”意思相同,本意是随风远飞的枯蓬,都是比喻诗人自己。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长安,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
28.(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晋太元中”中的“太元”是年号。“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
B.《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的意思是直陈其事。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认为人类进步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D.《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艇曾到过南极,并遇到了危险。注:鹦鹉螺号:有的翻译为诺第留斯号。
29.(23-24八年级下·四川广安·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我国历史上曾用皇帝年号纪年。如《桃花源记》中的“太元”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就使用了“比兴”手法。
C.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表述,颇有特色。如“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30.(23-24八年级下·贵州遵义·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
B.韩愈,字子厚,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我们所学的《灯笼》就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D.记,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
31.(23-24八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但意思已发生变化。
B.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舟尾横卧一楫”“为人五”均无量词。
C.“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黄发”用来指小孩。
D.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2.(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为写配文,小语查阅了许多有关山水诗文及作者的资料,请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弃职归隐,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东晋第一文宗”。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
C.孟浩然,北宋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其代表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是一首投赠之诗,但对洞庭湖壮丽景象的描写气势磅礴,格调浑成,成为山水杰作。
D.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对山水景物描写的诗句也丰富多样,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情感寄托和深刻感悟。
二、填空题
33.(23-24八年级下·江西景德镇·期中)四书是《大学》《 》《 》《 》的合称,又称学子书。
34.(2024·江苏宿迁·二模)诗歌里还有节气,你能说出下面诗句中的节气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 )
(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宋·翁卷) ( )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A.惊蛰 B.谷雨 C.夏至 D.白露
三、语言表达
35.(23-24八年级下·浙江·期中)下面是关于端午节、重阳节的对联,请根据你所学的对联知识,把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选项)
(1)端午节 上联: 下联: (2)重阳节 上联: 下联:
A. B. C. D.
36.(23-24八年级下·天津·期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配乐曲性质所分,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所分,请同学们解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
《文学文化常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B B B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A B D D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A B B C C C C B
题号 31 32
答案 C C
1.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用语得体。
A.“家父”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改成“您父亲”或“令尊”;
B.“小有名气”是谦辞,说对方不合适,可改成“很有影响”;
C.“犬子”是谦辞,说自己的儿子,不能用于别人,改成“儿子”;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赏花灯是元宵节习俗;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积累。
B.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写作的一篇说明文,不是一篇叙事性文体。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知识。
B.亲事官: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守卫、稽查等事务。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本项表述将二者颠倒了;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D.为了把知识讲得清楚条理,一篇说明文可以采用多种说明顺序;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不是选自《彷徨》;
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D.《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来写看戏的经历,文中的“我”不是指鲁迅;
故选D。
9.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而非“北宋”;
故选B。
10.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社戏》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看社戏的经历;“文章叙述了作者鲁迅小时候看社戏的真实经历”有误;
B.《核舟记》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虞初新志》由清代的张潮编辑;
C.《诗经》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故选D。
11.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核舟记》是事物说明文。前者主要说明什么是物候现象及影响物候来临迟早的原因,后者以核舟为说明对象展开说明。
故选: D。
12.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魏学洢(作者)——《核舟记》;
故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束发之年指的是男子十五岁。“女子的年龄称谓有束发”错误;
C.“生物学家、科学家”表述不正确。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D.小满是“农作物开始灌浆饱满的时节”,不是谷雨。谷雨是谷类农作物茁壮生长的时候;
故选A。
14.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风,又叫“国风”,而非“民风”,是各地的民歌,大多表现劳动者的向往和追求。
故选A。
1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回延安》采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
C.弱冠:是古代汉族男子的成人礼,指的是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并不表示老年;
D.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并被赐名孙悟空;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更定’是指晚上八时”有误。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有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至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而非“莫泊桑”;
C.艾青“其成名作《光的赞歌》”有误。艾青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故选D。
17.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而不是东汉的;
故选D。
18.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在《五猖会》中,并没有提到长妈妈害死隐鼠之事。这个事件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的;
故选D。
19.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C.《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故选C。
20.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鼻祖;
故选C。
21.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词风格豪放,不属于婉约词,因此“《渔家傲》充分体现了她的婉约词风”表述错误;
故选D。
22.A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识记。
A.社戏在江南乡村尤为盛行,不是在全国盛行;《社戏》是一篇小说,写“我”少年时期在平桥村外婆家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的“我”不等于作者;
故选A。
23.A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B.《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D.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前者是随口唱,后者是随着乐器唱;
故选A。
2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社戏》选自《呐喊》,而非《朝花夕拾》;
故选B。
2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春秋》是“五经”之一,通常与“四书”一起被视为儒家经典,但并不是“四书”的组成部分;
故选B。
26.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联系“他是大个子,像只老虎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描述的是贺龙。贺龙是个大个子,强壮有力,所以年过半百,但人很健康,不知疲倦。贺龙爱护红军战士,爱马,生活简单,勇敢无畏;
故选C。
27.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都是比喻诗人自己”说法不成立,《送友人》中的“孤蓬”指的是诗人送别的友人;
故选C。
28.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海底两万里》尼莫船长形容人类的进步的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尼摩船长认为人类进步的速度实在太快了”错误;
故选C。
29.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故选C。
30.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31.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C.“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
故选C。
3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
故选C。
33. 《中庸》 《论语》 《孟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南宋时,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作《四书章句集注》,并将此四者称其为四书。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孟子的老师。《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的作者据传为孟子及其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论语》选段和《孟子》选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也是数量庞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34. D B 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文化常识。
(1)由“九月初三夜”“露”可知,节气是白露;
故选D。
(2)“绿遍山原”指春夏时期草木萌发的情景;“白满川”指白色的柳絮满城飞舞;“子规”是杜鹃;“雨如烟”指梅雨后夏雨前细雨绵绵的情景。由此可判断,此句诗的时间是3月尾到4月,因此,节气应是谷雨;
故选B。
(3)由“鸣蝉”可知,时间是夏季,由此判断节气是夏至;
故选C。
35. D A B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义相关、音韵协调,对联的上下联一般遵循“仄起平收”的规则,即上联的尾字一般用仄声(三四声),下联的尾字一般用平声(一二声)。
(1)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结艾钗头轻战虎”,“结艾”是端午节习俗,“战虎”对应端午节赛龙舟;
“夺标船首惯乘龙”,“夺标”对应赛龙舟的胜负,“乘龙”是对赛龙舟的生动描绘;
“虎(hǔ)”仄声,“龙(lóng)”平声;
故端午节对联:上联“结艾钗头轻战虎”,下联“夺标船首惯乘龙”。
(2)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茱萸插鬓花宜寿”,“茱萸插鬓”是重阳节习俗,“花宜寿”符合重阳节的祝福之意;
“翡翠横钗舞作愁”,“翡翠横钗”对“茱萸插鬓”,“舞作愁”与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喜庆氛围相对;
“寿(shòu)”仄声,“愁(chóu)”平声;
故重阳节对联:上联“茱萸插鬓花宜寿”,下联“翡翠横钗舞作愁”。
据此可知,端午节:D A 重阳节:B C。
36.《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现在的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