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课内)
一、选择题
1.(23-24八年级下·广东江门·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一个“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绵绵的深厚。
B.这首诗运用联想,借巴山夜雨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C.“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第二次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
D.“何当”呼应“未有期”,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2.(23-24八年级下·山东威海·期中)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这首诗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C.全诗句句用韵,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
D.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反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
3.(23-24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登岳阳楼
孟浩然 杜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②日夜浮。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坼:分裂。②乾坤:天地。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
B.孟诗和杜诗都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洞庭湖。
C.孟诗尾联借用的典故,现在已化用为成语“临渊羡鱼”。
D.杜诗的颈联是诗歌的意图主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处境的凄凉。
4.(23-24八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采薇
昔我往①矣,杨柳依依。今我来②思,雨雪霏霏③。
行道迟迟④,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⑤!
【注释)】①往:表示(出征)到某地去。②来:回来。③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④行道: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⑤哀:哀痛。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出自《诗经》。甲诗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B.乙诗以一个返乡成卒的口吻,唱出从军将士艰辛的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C.甲诗中“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D.两诗在写作上,乙诗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甲诗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5.(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中的双声词、叠韵词或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君子“求之不得”的苦恼及思念绵长。
C.两诗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在追爱途中相同的情感变化过程。
D.“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夸张,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6.(23-24八年级下·辽宁铁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选出对以上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津”和“五溪”都是指友人即将前往或经过的地方,点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
B.甲诗首联“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C.乙诗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诗人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D.两首诗格调高昂,表现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二、诗歌鉴赏
7.(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赏析颔联“撼”字的表达效果。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使诗歌开篇境界开阔。
B.颔联中“宦游人”的意思是出外做官的人。
C.尾联点明“送”的主旨。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纷纷留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请解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
10.(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首联的景象。
(2)诗的颈联是千古诗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23-24八年级下·河北承德·期中)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用 、 、 的艺术表现手法。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形成鲜明对比,请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23-24八年级下·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5.颔联中“同是宦游人”心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16.有同学不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你为他解惑。
(23-24八年级下·河南周口·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内容递进,情感加深,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B.“宛在水中央”的“宛”字,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因思念“伊人”而如痴如醉的神态。
C.诗歌每节末句都指出了“伊人”的位置,抒发了主人公即将追寻成功的喜悦之情。
D.诗歌虚实结合,实写河流,虚写“伊人”,把实景与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
18.这首诗没有直接述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请你说说诗歌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23-24八年级下·云南文山·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尾联进行赏析。
20.试比较《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23-24八年级下·河南鹤壁·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生动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中两个“悠”字的妙处。
22.这首诗借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追求的过程,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3-24八年级下·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批注[1]这两句运用了①________手法,由雎鸠鸟鸣叫引出青年对美好善良姑娘的爱慕之情。 批注[2]诗中加点字“流”“采”“芼”三个字,写出了姑娘勤劳的美好品质。 批注[3]这两句是思念淑女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生动形象,“辗转反侧”写出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23.上面是一位同学对《关雎》的批注,请补全批注①②中的缺漏之处。
① ②
24.《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四句的表达效果。
25.关关雎鸠的画面,使得《关雎》整首诗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和谐之美。调动你的知识储备,再写出一句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诗句。
26.(23-24八年级下·重庆沙坪坝·期中)《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前小序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还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上片作者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表现出作者对天上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共婵娟”的意思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D.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28.说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能引起天下离人的共鸣。
(23-24八年级下·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9.杜甫作诗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请品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中的“独”字。
30.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其是怎样体现他的这一情感的。
31.(23-24八年级下·湖南衡阳·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
(2)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善用表颜色的词,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B.颈联,分别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战斗悲壮惨烈的场面。
C.尾联,化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D.本诗主要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3.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4.(23-24八年级下·河北秦皇岛·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渭城朝雨浥轻尘,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客舍青青柳色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请你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老师请你朗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你会选择下面哪种语调朗读?请阐述理由
A.舒缓、感慨 B.低沉、哀伤 C.高昂、豁达
35.(23-24八年级下·福建泉州·期中)阅读《式微》,完成问题。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从全诗来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和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的语言凝练,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2)本诗和《蒹葭》在表现(结构)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这种形式的作用。
36.(23-24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诗经》里的一首首诗流淌着古人的情思意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周南①芣苢②
采采芣苢③,薄言④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⑥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⑦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⑧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⑨之。
【注释】:①周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本诗应是周代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时期作品。②芣(fú)苢(yǐ):车前草。这首诗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③采采:茂盛的样子。④薄言:发语词,无实义,⑤有:藏。一说为“若”字之误;若,择取。⑥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⑦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⑧祜(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⑨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1)这首诗采用了 的形式,即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只是有几个动词不同,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2)《诗经》是可以吟唱的,你会为《芣苢》选取怎样的情感基调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A慷慨激昂 B哀伤忧郁 C.轻快活泼
37.(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羞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任务一:巧辨析】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这两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 《关雎》开篇以① 为比、兴的对象,引出② 之情,以此情感总览全诗。诗中划线句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简短的八个字就生动传神地写出人物的心声与情思,该句运用了③ 和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现出男子的忧虑至深。
(2)【任务二:巧品味】诗词用简短的几行字,精妙的词语,不仅描摹了秀丽的山川大河,还展现了多彩的生活场景,更用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别样情怀。请结合诗词内容,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流”字的精妙之处。
(23-24八年级下·湖北·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木瓜
《诗经·国风》
投①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②。匪③报也,永以为好也!
授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授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投:赠送。②琼琚(jū):美玉。下“琼瑶”“琼玖”同。③匪:非。
38. 本诗与《蒹葭》一样都采用了 的形式,诗中“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三章仅二字之差,写出了他人赠予食物,“我”回赠美玉的情形,形成了一种 的美感。
39.这首诗和《蒹葭》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山东菏泽·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同是宦游人”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D.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41.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23-24八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2.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是诗人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诗人即将“宦游”远行,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B.甲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中,“无为”的意思是“不必、无须”,诗人不想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样离别时泪眼涔涔,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C.乙诗开篇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以叙事为主。
D.乙诗是作者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43.甲、乙两首诗中划线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诗歌鉴赏(课内)》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D C C D
1.C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C.“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实写,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第二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并非反问句;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杜诗的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颈联不是诗歌的意旨所在。尾联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诗歌的意旨所在;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君子好逑”意思是“是君子的好伴侣”,“钟鼓乐之”意思是“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这些都是直接表白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而“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则是追求者的内心思念的感受,并没有直接表白出来。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关雎》展现了男主人公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子衿》中女主人公由思念恋人开始,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因此两首诗中主人公在追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不同的;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D.乙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联系“闻道龙标过五溪”可知,诗人知晓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龙标,长路漫漫满是对好友前路的担忧。因此,乙诗情感并不是“高昂”,而是略显忧伤,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关切与同情;
故选D。
7.(1)“撼”本意为撼动,本句意思为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岳阳城,或夸张手法“撼”字表现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或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愿。
【导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绘洞庭湖磅礴壮阔之景,尽显自然伟力。后四句委婉抒情,借“羡鱼情”表露渴望出仕心愿,融景与情,既显洞庭雄浑,又含诗人求荐之切,情韵悠长。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诗句“波撼岳阳城”意为: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撼”字在这里是“撼动”的意思。此句描绘的是洞庭湖的波涛仿佛要撼动岳阳城的景象。 由此可知,“撼”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洞庭湖湖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凸显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让人感受到其强大的力量和宏大的气势,使诗句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为: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诗人以“垂钓者”暗指张丞相,以“羡鱼情”表明自己对“垂钓者”的羡慕。“垂钓”在这里象征着出仕为官,参与政事。由此可知,诗人借此表达了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得到引荐,从而能够出仕,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愿。
8.C 9.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
【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开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意境开阔,点明送别的地点与友人的去处。颔联将心比心,同叹宦游之苦。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是千古名句,以豁达之语慰藉友人。尾联劝勉友人莫作小儿女态。全诗情感真挚,又尽显乐观豪迈。
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C.有误,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诗人在此是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离人那样悲伤落泪,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并非是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纷纷留下不舍的泪水,该选项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它运用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有哲理,告诉人们真诚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10.(1)我送外出做官的友人到都城外,回望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遥望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风烟迷蒙,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2)示例一:这首诗的颈联蕴含了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的哲理。示例二:这首诗的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中悲苦缠绵的情调,表达出诗人乐观、开朗、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送别友人之作。开篇勾勒雄浑壮阔之景,点明送别情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高远,打破送别诗的悲戚窠臼,尽显豁达乐观,饱含真挚情谊与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这意味着要将诗句中的意象组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富有壮阔感的画面,同时要体现出诗人是通过想象来构建这幅景象的。在“城阙辅三秦”中,“城阙”是长安的城郭宫阙,是送别之地,代表着都城的雄伟与庄严;“三秦”是指关中地区,这里点明了长安所处的地域,“辅”字使长安与三秦大地形成一种拱卫与被拱卫的关系,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布局。“风烟望五津”中的“风烟”是一种朦胧、弥漫的景象,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五津”是岷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地,代表友人的目的地。描绘画面时可按照空间顺序,先从眼前长安的城郭宫阙写起,展现其雄伟,再写向远处眺望蜀州方向,看到风烟弥漫的画面。增添修饰与联想:适当添加形容词,如用“雄伟”修饰城阙,“广袤”形容三秦大地;还可加入合理联想,想象风烟的动态,使画面更生动。组织语言表述:将上述内容连贯起来,用通顺、优美的语言表达,展现出诗句描绘的壮阔又略带苍茫的景象。
例如:在雄伟的长安城郭旁,广袤的三秦大地护卫着它。此时,我遥望友人即将赴任的蜀州,只见风烟弥漫,那五个渡口在迷蒙中若隐若现 ,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着。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身边。这是一种对友情超越空间距离的表达。它一改以往送别诗的伤感基调,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情能够跨越距离的坚信。此联中的“海内”与“天涯”形成空间上的巨大反差,强调距离之远,而又以“存知己”“若比邻”将距离拉近,突出了心灵的相通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它揭示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力量这一哲理。
11. 赋 比 兴 12.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2.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与追求,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3.(1)低沉愤懑,高昂乐观。(2)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1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 ,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告诉人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解析】1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意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意是诗人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本句通过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 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所以,首联和颔联抒发了诗人凄凉愤懑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意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 用“沉舟”和“病树”比喻旧事物的衰退, 而“千帆过”和“万木春”则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发展。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也象征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刘禹锡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在困苦失意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意是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表明了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所以,颈联和尾联抒发了诗人乐观和豁达的心情。
所以,诗歌中蕴含着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情感变化,更突出作者昂扬奋发的人生态度。
14.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和谈阅读感悟。
诗歌画面:描绘出了在巴山楚水一带,我游客泛舟湖上,看着一舟舟的船只从沉没了的船只旁经过,而在不远处的河岸上,已经枯萎了好久的树木边上却是绿油油的一片。
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意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依据句意可知,句中“沉舟”和“病树”象征着旧的、衰败的事物,而“千帆过”和“万木春”则象征着新的、生机勃勃的事物。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活保持的信心和希望,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个体或某个事物走向衰败,但还会有新的力量和生命将诞生并继续前行,不断发展和壮大。所以,诗句告诉了人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一道理。
15.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16.一般送别诗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安慰和鼓励;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意思对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思想感情。
“同是宦游人”句意是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在宦海中浮沉的人。诗人通过两人都处于在外做官的相同处境, 一方面旨在宽慰友人, 减轻其因离别而产生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彼此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意是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我们知道,在古代文学中, 一般送别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悲伤和不舍。但王勃的这两句诗却一反常态, 它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表现出诗人开朗、 乐观、 豪放的情怀, 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 使得这两句诗成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17.C 18.诗歌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时间之长;诗歌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凸显了主人公对“伊人”思念极深、追求不舍的感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诗歌每节末句指出“伊人”的位置,如“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并非抒发主人公即将追寻成功的喜悦之情,而是表现出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艰难以及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故选C。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人物活动的轨迹分析: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故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景物描写和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主人公的思念绵远悠长。
19.《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反衬)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20.《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山寺的幽深宁静,表达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春望》的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荒芜之景),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分析】1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意思万物一片静寂,只剩下敲钟击磬的声音。这是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的。用了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的写法。用钟磬音的动,反衬环境的寂静,给人以静的感受。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0.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读懂句子对比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深”的意思是草木茂盛。“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深”的意思是指草木繁茂,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21.两个“悠”字,加重了感彩,将男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22.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子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解析】21.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意分析。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是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两个“悠”字,形象地表现了男子的情意绵绵,思念不断,“辗转反侧”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子因思慕之深而彻夜难眠的情景,极写了男子的相思之情。两个“悠”字,加重了感彩,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22.本题考查诗词的主旨。回答此题时,体会诗人的感情。
诗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象征着爱情的和谐美好,直接表明了男子对淑女的倾慕,奠定了整首诗追求爱情的基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看到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追求她,这种渴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了他追求爱情的坚定。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尽管追求不得,但男子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份痛苦和执着更凸显了他对爱情的真诚和热烈。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男子幻想能与淑女亲近,以琴瑟表达自己的爱意,展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积极追求和向往。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甚至想到用钟鼓之乐来取悦淑女,表现出他为了赢得爱情愿意付出一切,勇敢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婚姻。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的故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23. 比兴、起兴 君子因爱慕淑女但求之不得,对淑女思念至极而夜不能寐、苦闷焦灼(原因、情感、表现,答到两点即可) 24.这四句写出小伙子因对淑女爱慕和思念至极,想象自己和她琴瑟和鸣的美好恋爱生活以及婚礼盛况,运用重章叠句写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强化情感),表达了君子对淑女强烈的爱慕之情。 25.例:飞鸟相与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黄鹂鸣翠柳/西塞山前白鹭飞)
【解析】2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
第①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描绘雌雄关雎鸟在河洲上,互相鸣和,融洽和谐的景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依据诗意可知,这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巧妙地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②空:“辗转反侧”是翻覆不能入眠的意思,在诗中是指君子的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因爱慕淑女而不平静,难以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求偶不得内心煎熬的情态,表现了他对淑女思念而不可得的焦灼心理,侧面表现出其对淑女的思念之深,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据此概括作答。
24.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意思是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的意思,写出了男子对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也写出了男子的相思之苦,想象自己和淑女琴瑟和鸣的美好生活;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的意思,写出了男子想象娶得淑女的婚礼盛况;这四句是男子爱慕思念淑女的美好想象,将他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极致,回环往复,韵律和谐,令人回味无穷。这样运用重章叠句的写法,强烈地表达了男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之情,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能够起到感情强调的效果,使感情的表达更深切更悠远。
25.本题考查古诗文积累。题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再写出一句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诗句。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诗句有很多,
示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6.示例一:我认为《江雪》是铺排。《江雪》中,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1),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
示例二:我认为《江雪》是铺排。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题,首先明确:在《经典常谈》中所提到的“铺排”,通常指的是一种在表达上充分展开、详细描述、层层递进的方式。它可能会通过较为直接、详尽地列举或描述各种景象、细节、情感等,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目的,给人一种较为强烈、鲜明的感受。“含蓄”则是与之相对的一种作风,其特点是表达委婉、内敛,不直接把意思完全表露出来,而是通过暗示、隐喻、借景抒情等较为委婉的方式来传达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它常常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和领会其中的深意。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示例:我认为《江雪》是铺排。“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通过对“千山”“万径”的描述,从空间上进行了广泛的铺陈,强调了环境的广大与空寂,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极为宏大而又绝无生气的画面,这可以视为一种对环境的铺排。同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对“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元素的集中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特定场景的细致铺排,让读者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孤寂清冷的情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铺排特点。
27.B 28.围绕“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对天下离人的祝福。作者乐观旷达”即可。
【分析】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说法错误。根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分析可知,前文“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而非“表现出作者对天上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故选B。
2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所以这一句不仅是表达词人对弟弟苏辙(亲人)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对全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9.示例:“独”是“只有、仅有”的意思,该句意为(如果有安置天下寒士的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广济苍生)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 30.示例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作者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胸怀国家,心系苍生的情感。
示例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的意思是贵族人家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却冻死在街头。杜甫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和老百姓的悲惨命运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悲惨现状,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对老百姓的同情。
【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饱受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独”字突出了作者推己及人,关心天下百姓,愿意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诗人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怀的理解。结合诗中能够体现诗人胸怀国家、心系苍生的诗句赏析。
示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饮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31.(1)重章叠句
(2)D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理解。
本诗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表述错误,主人公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故选D。
32.B 33.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濒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描绘了守军将士严阵以待的情形 ,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解析】3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B.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写战斗悲壮惨烈场面的是颔联,不是颈联。“角声满天”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凝夜紫”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
故选B。
3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34.(1)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重在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示例:我选择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此句中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展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心胸。所以用高昂、豁达的语调朗读最为恰当。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无悲伤之感,情感乐观豁达,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昂扬向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无故人”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的担忧。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可知这两句诗是诗人在劝慰自己的朋友,分别之时,不要哭泣,应当怀有广阔的胸襟,坦然面对。所以这里的诗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那种态度,并非是低沉不舍的态度,故而在朗读的语调也应该睡那种积极宽慰的语调。因此选择C。
35.(1)C
(2)重章叠句(1)。作用:结构上,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音律上,加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内容上,渲染气氛,加深情感,深化主题。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选项说法有误。全诗刻画在露水中和泥地里劳作的场景,主要是表达劳动人民的辛苦和被奴役的痛苦,而不是表现其“勤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式微》和《蒹葭》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是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韵律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更具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并且能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意境,让读者更能沉浸其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绪和情境。例如在《式微》中,通过不断重复“式微式微,胡不归”,强调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渴望归家的心情;在《蒹葭》中,反复咏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同时还能强化情感表达,通过反复咏唱,使情感不断递进和深化。
36.(1)重章叠句
(2)选C,本诗是周代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时期作品。诗中描写了妇女们在田间采摘野草的画面,她们不断变换着动作,动作轻快,沉浸在劳动的愉悦中。所以选C。
【详解】(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理解。
根据“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可知,运用了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芣苢》诗意是: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表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根据其重章叠句的内容,可知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因此应选用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
故选C。
37.(1) 雎鸠 (雎鸠鸟) 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男子的爱慕、思慕) 心理
(2)“流”字①意思是“求取”,极写姑娘顺着水流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采摘荇菜的娴熟),体现了她勤劳的美好品质;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或写“隐喻青年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努力追求。”)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以雎鸠为比、兴的对象,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结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引出君子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思念之情,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意思是:想念呀,想念呀,悠长的思念让人难以入眠,本句既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又以“翻来覆去”的动作,突出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子对爱慕的姑娘深深的思念。
(2)本题考查炼字。
“左右流之”是写少女左边右边不停采摘荇菜。“流”的意思是:求取,动作描写,是对少女的采摘荇菜时忙碌和优美姿态的细腻刻画,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少女的形象更为立体、形象,不仅表现了少女采荇菜时的忙碌,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她姿态的优美,烘托出主人公对少女的爱慕之情。正是因为有她的这种勤劳能干的美好品质,才诱发了男主人公对她的爱慕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8. 重章叠句 回环往复 39.示例:《蒹葭》抒发了作者对爱恋之人求而不得的苦闷与惆怅之情。《木瓜》表达对双方之间情谊的珍视,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或《木瓜》诗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两个人相互赠送礼物,而实质上是体现了对情意、爱人、好友的珍视。)
【解析】3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一空:从诗歌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所谓“重章叠句”,即诗歌中某些诗句或章节重复出现,以加强情感的表达,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木瓜》这首诗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授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授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三段,句式相似,仅中间几个字不同,构成了重章叠句的结构,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流畅,情感上更加深沉。
第二空:从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来看,诗中“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的重复出现,不仅形成了韵律上的回环往复,还通过物品的交换,象征性地表达了情感的交流和加深。这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不仅使得诗歌在结构上更加严谨,更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强调和加深的作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人物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
3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首先,我们来分析《蒹葭》这首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追寻者的形象,他(或她)在水边寻找着心中所爱,但始终无法触及。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不仅描绘出了凄美的自然景色,更通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句子,传达出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郁而深沉的。
接着,我们来看《木瓜》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等句子,描述的是两个人之间互相赠送礼物的情景。诗中的“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则直接表达了对于这份情谊的珍视与赞美。这里的“木瓜”与“琼琚”虽然价值悬殊,但诗人强调的是礼物的精神价值而非物质价值,体现了双方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的爱慕。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馨而愉悦的。
综上所述,《蒹葭》与《木瓜》在表达情感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蒹葭》抒发了作者对爱恋之人求而不得的苦闷与惆怅之情,而《木瓜》则表达了对双方之间情谊的珍视与爱慕之情。这种不同的情感表达,使得两首诗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0.B 4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4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颔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选项中“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故选B。
41.本题考查诗文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42.A 43.示例1,我选择(1)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恼,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示例2,我选择(2)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表现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此句文情跌宕,是诗人劝慰友人之辞,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是杜少府远行,而非诗人“宦游”远行。故选A。
4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
乙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为: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此句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