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考点突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必刷题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考点突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必刷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5:2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一、选择题
1.(23-24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鸳鸯
鸳鸯于飞,毕①之罗②之。君子万年,福禄宜③之。
鸳鸯在梁,戢④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⑤在厩⑥,推⑦之秣⑧之。君子万年,福禄艾⑨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⑩之。
【注释】①毕:长柄的捕鸟小网。②罗:无柄的捕鸟网,③宜:安享。④戢(jí):插。⑤乘(shèng)马;拉车的马。⑥厩(jiù):马棚。⑦摧(cuò):通“莝”,铡草喂马。⑧秣(mò):用粮食喂马。②艾:养。一说意为辅助。⑩绥:安。
下列对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关雎》运用双声、叠韵和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B.《鸳鸯》前两章以鸳鸯双飞兴夫妇爱慕之情,以捕到鸳鸯象征得到福禄,既是对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写照,也是对婚姻的主观要求和美好希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句手法,通过在诗歌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和结构来加深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D.两首诗都涉及爱情,主题相似,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爱情画面,都表现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
2.(23-24八年级下·辽宁辽阳·期中)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乙】芙蓉楼送辛渐
王勃 王昌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丹阳①城南秋海阴,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丹阳城北楚云②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楼③送客不能醉,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寂寂寒江④明月心。
【注释】①丹阳:唐代润州丹阳郡,郡治丹徒县,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部。②楚云:指楚天之云。③高楼:指芙蓉楼。④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对上面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
B.乙诗“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运用互文,写出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看到江水茫茫,烟波浩渺,云霭阴沉。
C.乙诗“高楼送客不能醉”一句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酸楚,以致酒不尽兴。
D.两首诗从内容上都是送别诗,在写法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笔调苍凉,但意境开阔。
3.(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落日帐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落日怅望》此诗为触景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伤感情调。
D.《落日怅望》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恐怕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4.(23-24八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客入蜀
唐·杨凝
剑阁①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②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③。
【注释】①剑阁: 一名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客人由秦入蜀的门户。②梁山: 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是由秦入蜀途经之地。③子午关:在今陕西秦岭山中,是离京 初历之关。
对两首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B.【乙】诗作者送客入蜀,由远而近叙写客人的行程,可谓别开生面。
C.两诗都讲究炼字,【甲】诗的“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
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乙】诗的“绕”字,突出了梁山之盘曲、归路之遥远。
D.两诗写的都是送别当日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5.(23-24八年级下·辽宁丹东·期中)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zhé)居:贬官的地方。
A.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题目直接交代送别的友人及其被贬的地方,【乙】诗一诗同赠两人,首尾总写,中间分写。
B.【甲】诗开篇意境开阔,一“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与蜀州联系起来,充满深情厚意,颈联更是历代传唱的名句。
C.【乙】诗的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既写李少府,也写王少府,交错进行,结构严密。
D.两诗尾联都含劝慰之意,【甲】诗劝慰友人不要泪湿衣襟,有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乙】诗劝慰友人分别时不要踌躇。
6.(23-24八年级下·辽宁铁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乙】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③道口行人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知君惯度祁连城④,岂能愁见轮台⑤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脱鞍暂入酒家垆⑥,送君万里西击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赤亭:地名。④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⑤轮台: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⑥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对下面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了朋友奔赴边塞,作者送别,鼓励朋友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
B.甲乙两首送别诗,首联分别写了朋友要去的目的地和途中经过的地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和阻隔,是永恒的。
D.“脱鞍暂入酒家,送君万里西击胡”作者直接提出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
(23-24八年级下·辽宁抚顺·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柴侍御①
王昌龄
流水通波②接武冈③,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④。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④两乡:两处作者喜欢去的地方。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7
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首句都点明了送别之地“五津”和“武冈”。
B.王勃采用共情的方式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
C.乙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蕴含着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D.两首诗对离别的情感抒发有所不同,甲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乙诗的情感表现得既乐观开朗而又深情婉转。
8.(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涂。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证。
【乙】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蒹葭》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
B.《江城子》的首句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运用拟人且自然贴切。
C.两首诗歌一写寻觅,一写别离。都表达出对心中人的一往深情。
D.两首诗歌都写了地点和时间的变化,都有一种朦胧迷离的美感。
9.(23-24八年级下·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式微
《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瘦弱。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诗共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
B.乙诗用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着犁在田里艰难耕田,反衬田地的贫瘠。
C.两首诗都写了人们的勤劳肯干,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D.甲诗表达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乙诗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的人们。
10.(23-24八年级下·辽宁本溪·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
B.《别薛华》的颔联既写远行人可能遭受的厄运,又写诗人在人生道路上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宦游人”,写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但甲诗更重在表达乐观的态度,乙诗更重在表达别离的痛苦。
二、诗歌鉴赏
(23-24八年级下·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③翻: 同“反”, 反而。
11.阅读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峡口送友人》,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赏析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壮阔的地理背景,突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的重视。
B.《峡口送友人》中的“峡口花飞欲尽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惋惜之情。
C.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衬托离别之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对距离的超越。
12.司空曙诗歌中“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诗歌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湖北荆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B.乙诗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 ,“横”写出了山的静态 ,“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
C.乙诗借“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表现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D.两首送别诗都写得情深意切,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14.这两首都是唐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试分析甲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诗句 表现手法 表达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直接抒情 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 ② 以“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23-24八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甲】
横江词(其四) 唐·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①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乙】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②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浙江:此指钱塘江。②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5.甲诗写江水凶狠、波涛翻滚、气势壮阔;乙诗写 。
16.甲、乙两首诗分别用“天门石壁”“万山不许”描写了大自然对流水的阻挡,但最后流水还是“喷雪来”“出前村”。两首诗含义深刻,请作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上海浦东新·期中)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7.两首诗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却有所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意,意境旷达;《送友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情思动人。
18.诗人在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23-24八年级下·北京·期中)阅读【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同“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9.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伊人的情景。
B.《蒹葭》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C.《风雨》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D.《风雨》全诗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20.《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21.(23-24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着一“望”字,把目光从煌煌的京城移向巴山蜀水,充满了深情厚意。
B.甲诗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即使天各一方,也犹如近在咫尺。
C.乙诗“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写时间,“江头”交代地点。
D.甲乙两诗在叙述离别之前都进行了景物的描写,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2)这两首都是送别诗,请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3-24八年级下·贵州黔南·期中)到贵州
[宋]赵希迈
涉历①长亭复短亭,兼旬②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
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③。
贵州即目④
[清]林则徐
万笏⑤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注释】①涉历:经过。②兼旬:二十天。③事短檠(qíng):在灯下苦读。短檠,小灯。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云南乡试正考官,赴任途中经过贵州,见云贵高原万千景象,即兴作此诗。⑤万笏(hù):成千上万矗立的笏板,比喻高耸的群山。
22.两首诗都出现的情景是( )
A.鹭鸟翩飞 B.烟雨蒙蒙 C.道路崎岖 D.云气升腾
23.两首诗都写了贵州的风景,但人物的心境却不尽相同。第二首诗《贵州即目》,林则徐通过对贵州美景的描写,流露出初见贵州的愉悦和欣喜。而第一首诗《到贵州》,诗人赵希迈看到贵州的美景,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四川遂宁·期中)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乙】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①,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②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①坼(chè):开放。坼晓风,即在东风中开放。②何方:有什么办法。
24.对这两首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B.乙诗第二句中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
C.甲词渲染了梅花孤独凄苦的生存环境,从而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整个词的格调是沉郁、苦闷的。
D.乙诗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诗歌的格调积极而明朗。
25.陆游在这两首诗词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3-24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试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①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域。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①见说:听说。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26.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颈联诗人安慰朋友: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B.《送友人入蜀》诗中颈联以严密工整的对偶句,描绘了蜀道胜景,以此来抚慰与鼓舞入蜀的友人。
C.两首诗都是首联入题,都写出友人去蜀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表达送别之意,感情诚挚而恳切。
D.两首诗临别告诫友人,都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及与朋友的深情厚谊。
2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送友人入蜀》都隐含送别的情谊,但两者在感情的表达上却又很大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河北邢台·期中)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和①晋陵②陆丞③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宜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④催黄鸟⑤,晴光转绿萍⑥。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释】①和:依别人诗词的内容、形式再创作,做酬答用。②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③陆丞: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是作者同郡邻县的僚友。④淑气:和暖的天气。⑤黄鸟:即黄莺。⑥绿萍:浮萍。
28.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从镇控三秦的京城,写到了风烟迷蒙的巴蜀,显得气势恢宏。
B.乙诗中间两联抓住早春特点,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中原风光。
C.甲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情感慷慨豪迈;乙诗情感刻画则比较细腻。
D.两首诗均为五言律诗,“宦游人”都指在外为官之人。
29.甲诗和乙诗的“沾巾”含义有何不同?
30.(23-24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①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②重客,君去必经年③。
【注释】①去越:到越地去。②偏:普遍。③经年:形容时间长。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诗人采用共情的方式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
B.乙诗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
C.两诗首联都描画了送别地与友人目的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
D.两诗都为送别诗,甲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乙诗借送友人游吴越一事,抒发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23-24八年级下·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首诗的颔联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B.“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
C.第一首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近而远,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D.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
32.两首诗都表达了孟浩然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D A
1.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D.《关雎》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通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子,表达了对理想伴侣的渴望和追求。《鸳鸯》这首诗虽然也涉及爱情,但它更多地是以鸳鸯为喻,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恩爱与和谐,以及对于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诗中可能并没有直接描绘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而是通过对鸳鸯的描绘,来象征和赞美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选项中“都表现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理解有误;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有误,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笔调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而非“笔调苍凉”;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知,诗人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因此,选项中“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伤感情调”表述有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黯然销魂;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能力。
D.乙诗内容大意是:剑门遥远,像是梦境般不可企及,行人归途需绕过梁山脚下的大山。明天早晨,骑马摇动鞭子离开,经过秋雨中飘落的槐花,到达子午关。后两句采用想象的写法,写友人但无论如何也要前去,想象明日登程出发的景象,暗示诗人对友人孤独远行的牵念之意。所以,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恋和不舍之情。
乙诗并没有写送别当日的实景,而是想象,题干表述错误;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通过此句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又是积极乐观的。乙诗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感慨。可见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真挚情谊,又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甲诗有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D。
6.A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
A.【甲】诗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友谊不受时空的限制和阻隔,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点出“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并没有“鼓励朋友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乙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勉励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故选A。
A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明了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武冈。“首句都点明了送别之地‘五津’和‘武冈’”不正确;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甲诗《蒹葭》确实通过“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地点变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美感。但乙诗《江城子》并没有明确地写出地点的变化,只是通过回忆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故选D。
9.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式微》此诗或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抒发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题干中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说法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本考查理解辨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有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这写出作者和朋友彼此处境、遭遇相同,且同为离家乡出阿里做官的人,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在离别之时悲伤。
故选C。
11.A 12.不同,司空曙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伤感之情,王勃诗歌表达了乐观旷达的胸怀。(“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绘壮阔的地理背景,强调友谊超越空间的永恒,以豪迈达观的语调抒发送别之情。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映射出离别的伤感,用含蓄婉转的笔触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关切。两诗风格迥异,情感真挚。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突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的重视”有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的赴任之处,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包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与牵挂;
故选A。
1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对比分析作者的情感即可。
司空曙的“天涯去住泪沾巾”意为: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伤感之情。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不必在分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泪沾手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诚恳的劝慰之情,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壮。故二者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3.C 14.①安慰鼓励友人:诚挚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因此不必悲伤;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②即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乙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挥手”告别之时,“班马”似乎也懂人的别离,不禁萧萧长鸣,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表现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表述有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写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任职,即将与友人分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运用直接抒情,意在表达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事件、空间的限制,满含诗人的宽慰之意,意境旷达。表达的情感是: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是真挚的友谊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变淡,心永远是在一起的。
乙诗写送别友人。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将浮云的漂泊无定比作游子之意,将落日对山的依恋比作故人之情,在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的背景下依依惜别。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满是离愁别绪。
15.溪水曲折流淌,冲破阻挡 16.两首诗都描写了流水的真实景致:流水奔腾向前,冲破群山阻隔,最后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到平坦开阔的地方。这两首诗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借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流水一路向前,来表达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的深刻含义,体现出无可阻挡的进取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乙诗大意:溪水向前奔流群山阻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等到它终于来到前边的山脚尽头,蜿蜒小溪已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庄。诗歌前两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形象地描绘了万山阻挡溪水前进,而溪水不屈不挠,发出日夜喧闹的声响;后两句“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则描述了当溪水到达山前尽头时,终于堂堂正正地流出了前村。这体现了溪水最终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胜利姿态。据此可知,乙诗描绘出溪水曲折流淌,冲破阻挡的情形。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描绘了海神经过带来恶风,海浪冲击天门石壁。随后以“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展现了即使有天门石壁的阻挡,海浪依旧汹涌澎湃,喷雪而来。这里的流水冲破阻碍,象征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气势。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改革者面临着旧势力的重重阻挠,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如同这汹涌的海浪一般,冲破阻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乙】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生动地写出了万山阻挡溪水,溪水却日夜喧闹抗议。“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表明溪水最终成功流出前村。这首诗中的溪水象征着那些虽遭遇重重困难却坚持不懈的人们。就像许多出身贫寒的学子,尽管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出困境。由此可知,这两首诗都通过流水冲破阻挡的描写,传达出了面对困难和阻碍时应有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17. 宽慰 惜别 18.在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诗人通过描写挥别的动作和马儿鸣叫的场景来表达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把握。 两首诗按内容分类,都属于送别诗歌。
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知,写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之意,意境旷达;
根据《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飞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可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根据“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用比喻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1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题干要求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意为: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这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所以这里运用的是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的写法。
19.B 20.《蒹葭》每章以蒹葭、白露起兴(或直接引用“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或者直接引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等起兴),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蒹葭》表达了一种伊人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内心苦闷、失望;但并非“绝望”;
故选B。
2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甲诗共三章,每章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以蒹葭、白露起兴,抒写了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渲染了一种寂寥凄冷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只能远远望见伊人,却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乙诗共三章,每章首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女主人公在风雨之中没能见到心上人的愁苦心情。
21.(1)B
(2)王勃的送别诗一改以前送别诗的低沉感伤的情绪,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抒发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从刘长卿的这首送别诗中的送别时间及“猿啼”一词来看,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苦的。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B.有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运用对偶和夸张手法,写真正的友谊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题干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的体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结合全诗看,颔联表达了对因为分别而伤心的友人的关怀、安慰;尾联则劝友人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泪湿佩巾,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最精彩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一秦一蜀又算什么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同时,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猿啼客散暮江头”,诗人将猿猴的悲啼、离散的送客、渐沉的暮色之景融入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之中;结合“人自伤心水自流”“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的分析,那荡漾的江水、重叠的青山、远去的孤舟更夹杂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伤心、牵挂和惜别之意。
22.D 23.诗句“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的意思是因为当官公务繁忙,家里的事情都管不了。就连写诗,也是在旅途中匆忙写成。而想到种地的农民们则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为功名利禄担忧,就从心中后悔当初自己在灯下为功名而苦读。所以诗人产生的感情,是对轻松自在生活、自然美景的向往,对官场追名逐利、公务繁忙生活的厌恶。
【分析】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赵希迈《到贵州》中的“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白鹭在江边飞舞,云朵在青山之间漂浮)和林则徐《贵州即目》中的“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不知自己身处与天相接的地方,却惊讶云为何从下界产生)可知,两首诗都出现的情景是:云气升腾。
故选D。
2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到贵州》第一、二句“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写作者到达贵州;第、三四句“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描绘了白鹭翩飞,云朵飘浮的美丽景致;第五、六句“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写诗人的家务事因做官事务繁多而不能尽心,往往在路途上写诗文创作;结尾两句“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写耕作没有什么荣辱之说,后悔耗费精力在灯下苦读。其中“家务每因官事废,诗篇多向客途成。耕桑尽自无荣辱,却悔当年事短檠”的意思是:因为当官公务繁忙,家里的事情都管不了。就连写诗,也是在旅途中匆忙写成。而想到种地的农民们则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为功名利禄担忧,就从心中后悔当初自己在灯下为功名而苦读。结合上文“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白鹭在江边飞舞,云朵在青山之间漂浮)对贵州美好景象的描绘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轻松自在生活、自然美景的向往,对官场追名逐利、公务繁忙生活的厌恶。
24.C 25.在《卜算子 咏梅》中,词人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却坚守高洁志行和不媚俗,不屈服,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在《梅花绝句》中,诗人巧用夸张(托物言志、想象、虚实相生、设问)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痴迷,希望自己有梅花一般高洁、坚韧的品质。
【解析】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在《卜算子·咏梅》中,词人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却坚守高洁志行和不媚俗、不屈服、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渲染梅花孤独凄苦的生存环境,是为了衬托梅花的坚贞高洁。整个词的格调是积极、乐观的。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2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主旨。
甲词:此词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却绝不媚俗的忠贞。
乙诗: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是实写。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是虚写,既是想象,也是夸张,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一样有高洁、坚韧的品质。
26.D 2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慰勉朋友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入蜀》中,诗人在分别之际叮嘱朋友注意蜀道的崎岖艰难,并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意思对即可)
【解析】26.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诗人表达了即使远隔天涯,友谊也会像邻居一样亲近的乐观豁达情感。而根据《送友人入蜀》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可知,作者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友人的前途已经注定,不必再问卜,这与“乐观豁达”的情感并不相符;
故选D。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
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知,王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但同时也鼓励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般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这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豁达的情趣。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进一步表达了友谊超越空间限制的乐观精神和豁达胸怀。根据《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可知,李白对友人入蜀的路途表达了关切之情。而在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中,他寓意着人的仕途沉浮如同命中注定,不必过于忧虑,传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两者在感情表达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侧重于旷达和乐观,鼓励友人面对离别和挑战;而《送友人入蜀》则更显关怀与务实,提醒友人注意路途艰险,并对仕途命运持淡然态度。
28.B 29.甲诗“沾巾”是因离别而伤心哭泣,泪落沾衣;乙诗是因思乡(思归)而伤心落泪,泪洒衣襟。
【分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乙诗中间两联抓住早春特点,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风光,并非中原风光;
故选B。
2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主旨。
甲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可知,诗句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流泪,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既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情感上显得乐观旷达。因此甲诗的“沾巾”是因离别而伤心哭泣,泪落沾衣;
乙诗“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的意思是: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因此乙诗是因思乡(思归)而伤心落泪,泪洒衣襟。
30.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甲】诗首联描画了送别地与友人目的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乙】诗首联仅仅描画了友人目的地的形势和风貌;
故选C。
31.C 32.不相同;《岁暮归南山》中的“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诗人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等语表明诗人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解析】3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由近而远”有误,“云梦泽”为远,“岳阳城”为近。应为:由远而近。
故选C。
3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两首诗,情感不相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积极昂扬,《岁暮归南山》沉郁无奈,对比明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直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入仕报国之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他不甘寂寞,想要得到张丞相的引荐,积极入仕从政,为国效力的渴望。
《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可知,作者如今年老多病,空有才华却不遇明主,想要入身仕途,却报国无门,心灰意冷。“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怀才不遇,仕途阻断,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之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