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请翻译以下加点字。
(1)阡陌交通 交通:
(2)乃不知有汉 乃:
(3)偶舍骑步行 舍:
(4)其丈夫方担粪园 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笔法简洁却内涵丰富,“具言”“叹惋”“说如此”等可以体现其文笔凝练又不失韵味。
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桃花源的人们终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温和谐的农家风情图,尾句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D.乙文作者将江北当地妇女也勤劳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比较,赞美了人们勤劳肯干的“江北之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未果,寻病终。
(2)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哪些相似之处?
(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①,左控②垂崖③;叠石为磴④,十余级乃得度⑤。山之胜⑥,盖自此始。循⑦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⑧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⑨下,其声溅溅⑩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 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②控:连接。③垂崖:陡峭的山崖。④磴(dèng):山道的台阶。⑤度:渡过,过去。⑥胜:美好。⑦循:顺着、沿着。⑧梁:桥。⑨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⑩溅溅:水流声。 山门:寺院。 瞰:俯视。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水尤清冽 尤: (2)日光下澈 澈:
(3)登百丈山三里许 许: (4)终日不绝 绝:
6.请用“/”为乙文中的画横线部分断句。(断一处)
皆 苍 藤 古 木 虽 盛 夏 亭 午 无 暑 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8.联系《小石潭记》全文,用原文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9.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描写了水的清澈,分别是怎样描写的
(23-24八年级下·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2.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3-24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弘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①。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栗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乙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注】①毓黛:毓,同“育”,生;黛,深青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北行一里,路穷( ) (2)又里许 ( )
(3)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 (4)斗折蛇行( )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如其源。
16.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甲文中从听觉的角度表现水声越来越大的词语依次是: 、 、 。
(2)甲文中,“寒生栗起”的原因是: ;乙文中 “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23-24八年级下·福建三明·期中)小王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两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②云相逐。
【注】①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②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而出岫”句,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⑤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跣(xiǎn)光着脚。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⑤践履:踪迹,行迹。
【丙】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17.【甲】诗第四句中“绿”字极妙,请赏析。
18.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文言加点字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①石渠之事既穷: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②民又桥焉: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③达于两涯:
联系语境法 ④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B.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C.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D.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1.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丙】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要素一:①
探究二 【乙】文中“② ”一句和【丙】文中“如鸣珮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丙】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乙】【丙】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③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22.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上述任一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23-24八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清明
[明]张岱1
①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2.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3缛4川。
②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A)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5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6弹筝。日暮霞生,车马纷沓。(B)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7倦归,山花斜插。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8;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③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9之思,而余目盱盱10,能无梦想?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减)
【注释】(1)张岱:明清之际文学家,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隐居,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等。(2)展墓:扫墓。(3)袨服:华美的衣服。(4)缛:繁密的彩饰,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5)高阜:高山。(6)阮:一种弦乐器。(7)媵:指随嫁的婢女。(8)横披:横幅。(9)西方美人:出自《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表达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10)盱盱:瞪大眼睛直视。
23.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方法 例句 解释加点字词
借助课内积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无不咸集①
借助对称结构 靓妆藻野,祛服缛川 靓妆藻野②
借助语境意思 劈阮弹筝 劈阮弹筝③
24.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清明扬州图”,请展开想象,从(A) (B)中任选一句,描述画面。
25.对于扬州清明之景,作者如何评价?请结合下句加点字,进行分析。
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26.文末作者为什么会“余目盱盱”,他在“梦想”些什么?联系文章,结合注释加以分析。
27.(23-24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1)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文言加点词语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①石渠之事既穷: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②民又桥焉: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③达于两涯:
联系今义法:罗列 ④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甲】 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乙】 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要素一:①
探究二 【乙】文中“② ”一句和【甲】文中“如鸣珮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甲】【乙】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③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5)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3-24八年级下·广西河池·期中)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
B.“晋太元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世外桃源、豁然开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这些成语都出自《桃花源记》。
2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30.请写出下面句子画线字的古今意义。
句子 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 (1)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4)
3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2.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近的一个成语是哪个?
3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3-24八年级下·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①,如绿沉瓜,窈然②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⑤浣花居在焉耳……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⑥,磬折⑦喧溢,迫暮促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删改)
【注】①琅玕:似珠玉的美石。②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③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④委:江河下游。这里是流聚的意思。⑤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⑥冠盖稠浊: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稠浊,指繁多而混乱。⑦磬折:弯腰如磬之形。形容十分恭敬。
34.根据语境,参考表格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悉如外人 成语推断法:悉听尊便
(2)村中闻有此人 课内迁移法: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3)迫暮促归 查阅字典法:①逼迫,强迫;②逼近,靠近;③紧急;④狭窄 (填序号)
35.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6.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37.甲乙两个语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23-24八年级下·河南周口·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戒坛山,西山幽邃处。入山二十余里,始见山门。有高阁,可望百里。阁后有轩①,庋②岩上。出轩右行数百步,乃达戒坛。阁前古松四株,翠枝穿结,覆盖一院。月写③虬④影,几无隙地。最可喜者,松枝粗于屋柱,去地丈许。游人持杯行其上,如履平道。从下观者,闻咳笑声,皆疑鹳鹤之宿树杪⑤矣。
(节选自袁宗道《戒坛山一》)
【注释】①轩:有栏杆的长廊。②庋(guǐ):放置。③写:摹画。④虬:蜷曲。⑤杪(miǎo):树梢。
3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闻水声 词语推断法:闻风而动
(2)始见山门 查阅词典法:①开始;②当初,最初;③才,方才。(摘自《古汉语常用字》) (填序号)
(3)去地丈许 课内迁移法: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0.甲文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具体内容予以佐证。
41.甲文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乙文的“月写虬影,几无隙地”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请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下·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再游桃花源(节选)
[明]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①,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泊水溪,与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②,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③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璧④。有老道人从石壁上复缘而下,欲见其捷,失足仆地,众皆笑。予乃窃步驰道间,至桃花下,月色转朗耀,花香薰人,藉地而坐。顷之,文弱亦至,相顾大笑曰:“已较迟八刻矣!”茵花啜茗,欢笑移时。
夜中月色水声,清人肌骨。滩声雷轰,霏珠溅雪,小舟复不可往。乃步行壁下,溪水浸岩中断,复不可往,则跣⑤而过。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渔人曰:“此龙角亭也,下有龙湫。”急往改衣少息,偶有乡民陈姓者,以鸡黍至,感其意,为之饱。讯溪所止,则云:“两山相合,中萦一带,可二百里许。”予曰:“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相与步归,至舟,日向午,遂理归棹。一瞬数十里,去花源一牛鸣宿焉。
(选自《珂雪斋集》卷十六,有删改)
【注】①桃源县:隶属湖南常德,因《桃花源记》而闻名。②锦幄:锦帐,泛指华美的帐幕。③陟(zhì):登,上。④灵璧: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的一种观赏石。⑤跣(xiǎn):光着脚。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B.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C.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D.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43.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明日过桃源县”和“则跣而过”中两个“过”字同义不同。
B.回顾课文,由“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可推知,“讯溪所止”中“讯”的意义为“问,询问”。
C.联系成语“义无反顾”可推知,“顷之,文弱亦至,相顾大笑曰”中“顾”的意义为“看”。
D.查词典,“缘”有“攀缘”“沿着”等义项,“从石壁上复缘而下”中“缘”应指“攀缘”。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桃花源的过程,对桃花、月色、水声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桃花源环境的优美。
B.文章中展现了桃花源中乡民的淳朴热情,“我”与朋友文弱志趣相投,一起漫游山水,乐在其中。
C.从“泊水溪,与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中,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的位置隐秘,且与世隔绝。
D.文章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宁静淡泊之心。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2)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
(23-24八年级下·江西南昌·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菖蒲③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④,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⑥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②石泓:凹石积水而形成的小潭;③菖蒲:一种水生植物,④箭:小竹。⑤庥:同“休”,休息。⑥釃(shī):分流,疏导。
4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
(2)可
(3)卒
47.翻译下列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2)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48.作者围绕“石渠”依次写了石泉,石泓,石潭,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牡丹江·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岁辛酉,余客授①剡西敬义堂。堂之北,翼然有亭临于云表者,环水亭也。方春始和,杂树丛绿,时鸟唤人。老叟过谓余曰:“兰亭之会,谭②者美焉,先生盍往环水亭游乎?”诺之,遂与俱行。
泥径数曲,缘小溪不百步,过石桥而亭至矣。亭凡三层,制益朴甚……迤而东有峰缥缈深秀之气不可言传。则曰:“此独秀山也。王右丞尝读书其地。”相与徘徊者久之。时,但闻水声淙淙,如戛玉,如理琴,杳不知其何来。凭栏俯视,则双溪汇流,带萦亭侧,波纹绉绮③,荇澡拖蓝④,因询曰:“此环水所由名乎?”叟曰:“然。望气家⑤谓余乡宜于此地建亭以善其后。而余与乡人实嗜此水之胜也。”
【注释】:①客授:被请作教师。②谭,同“谈”,说。③波纹绉绮:水波像绉绮一样。④拖蓝:漂浮着蓝色的叶子。⑤望气家:风水师。
4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缘小溪不百步 关联教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缘:
望气家谓余乡宜于此地建亭以善其后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合适,适宜。 ②应该,应当。 ③大概,也许。 (2)宜:
5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诺之,遂与俱行。
5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迤而东有峰缥缈深秀之气不可言传
52.作者前往环水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3.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水?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内容分析。
链接材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3-24八年级下·广东深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保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5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5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56.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后写刘子骥寻桃花源的故事,增添了桃花源的真实性,使文章虚实相生。
B.甲文居民说“不足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应所问”,说明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
C.乙文作者在紫芝山遇到的僧人,与出入城市官府里的僧人不一样,大多喜欢读书。
D.乙文划横线的句子,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57.“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乙文中的雪窦山能不能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呢?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3-24八年级下·重庆开州·期中)比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①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②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面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③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5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的“环”和成语“燕肥环瘦”的“环”意思相同。
B.用成语“清秀莹澈”的“澈”来推测“日光下澈”的“澈”,可解释为“清澈”。
C.“以其境过清”的“清”和“山清水秀”的“清”都是表示环境的纯净清丽。
D.“疾趋”的“趋”和成语“趋吉避凶”的“趋”意思一样,都指“快走”
59.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60.下列对[甲]乙]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B.[甲]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作者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C.[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清澈,乙文突出了水的宏伟。两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作手法。
D.[乙]文写景不但运用了很多比喻,还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61.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3-24八年级下·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渠记
柳宗元
①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②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③,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④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③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⑤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①渴:指袁家渴,溪水名。②庥:同“休”,休息。③揽去翳朽: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④俾:使。⑤蠲(juān):古同“涓”,清洁。
62.根据提示,解释划线词。
划线词 学习支架 推测划线词义
斗折蛇行 词类活用 ①
乃记之而去 虚词“而”多作连词用 ②
青鲜环周 课内迁移:四面竹树环合 ③
遗之其人 查阅字典,“遗”有以下三个解释:(1)遗失。(2)放弃,舍弃。(3)余,留。 ④ (填序号)
6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64.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65.此文与《小石潭记》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写,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6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尤: (2) 翕忽: (3) 悄怆: (4) 邃:
6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
68.【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因 而产生的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因 而产生的 的情绪。
(23-24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其上为睥睨(2)、梁欐(3)之形,其旁出堡坞(4),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1)横当其垠:横着挡在路的尽头。(2)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3)梁欐: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4)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5)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69.下列关于实词虚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西出”的“西”与《小石潭记》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意思用法一致,都是名词作动词,“往西,向西”的意思。
B.“夷狄”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或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文中把永州称为“夷狄”,是指永州在唐朝是边远落后地区。
C.“固劳而无用”中的“固”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理解为“本来,简直”,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意思一样。
D.“则其果无乎”中的“其”在句子中是做语气副词用,可翻译为“大概,恐怕”。
70.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B.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D.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7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72.《小石城山记》和《小石潭记》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都属于《永州八记》之一,试比较两篇文章,说说《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23-24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庐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①
又里许,为大绿水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②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③,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④,四瞰层壁,阴森逼侧⑤。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⑥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注】①徐霞客(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游历山水,曾花费30年考察撰写古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②怒:指水流汹涌澎湃。③回互逼立:指山崖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④鹊起:乘势奋起。⑤逼侧:狭窄。⑥粟:皮肤因为寒冷而起的鸡皮疙瘩。
73.下面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瞰无底”中的“下”根据上文情境,应为“向下”。
B.“穷”有“贫穷”“穷尽”“不得志”等义项,“于是涧中路亦穷”中的“穷”应为“贫穷”之意。
C.“乃循山冈”中的“乃”与“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中的“乃”意思相同。
D.“始依次悉见”中的“悉”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中的“悉”意思相同。
7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B.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C.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D.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7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大意。
泉为所蔽,不得见。
76.文末徐霞客写到“寒生粟起,急返旧路”,《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也写到“凄神寒骨”“乃记之而去”。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说说两人感受到的“寒”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3-24八年级下·贵州黔南·期中)石渠记①
[唐]柳宗元
①自渴②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③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馀④,睨若无穷,然卒⑤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②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⑦,决疏土石,既崇而焚⑧,既酾⑨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⑩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③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 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释】①《石渠记》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所写《永州八记》中的第六篇游记。②渴:指袁家渴,溪水名。③逾:越过,跳过。④纡(yū)馀:迂回绕行多一点。⑤卒:最终。⑥庥(xiū):同“休”,休息。⑦翳朽:腐烂的朽木。⑧焚:烧掉。⑨酾(shī):疏导。⑩俾(bǐ):使。 蠲(juān)渠:渠水名。
77.下列选项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石渠上有一座供百姓通行的便桥。
B.石渠中有一处石泓,被菖蒲覆盖,苔藓环绕。
C.石渠水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的面积超过一百尺。
D.石渠水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一侧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竹子。
78.作者柳宗元让匠人把《石渠记》这篇游记刻在潭水北面的石头上,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录原句来回答。
7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长可十许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B.渠之广或咫尺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D.又折西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80.(23-24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行至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门锁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刻有篆书,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②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②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深入 沿着
B.华固已读尽之矣 确实
C.开门肃茂先入 严肃
D.异日裹粮再访 携带
(2)下列对原文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A.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B.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C.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D.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期间,在洞山游玩时偶遇一位枕书而卧的老人并与之谈论。
B.老人向茂先展示这些藏书大多是茂先没听说过的,茂先顿觉舒爽,迷失在书丛。
C.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这里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所能拥有的。
D.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想再入却始终不得,于是后悔不已。
(4)翻译下列句子。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23-24八年级下·四川宜宾·期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窦游志(节选)
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②。越信宿③,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④“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注释】①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②城府:指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③信宿:连住两晚;④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8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B.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C.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D.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8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益涩 益:更加
B.遂缘小溪 缘:沿着
C.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 或:或者
D.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去:离开
8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十问仅得二三。
(2)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参考答案
1. 交错相通 竟然,却 放弃、不要 正、正在 2.B 3.(1)(计划)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2)又有几棵树呈现茂盛青葱的样子。 4.①都展现了男女耕种的安定的劳作图景;②都展现了鸡鸣犬吠的温馨的农家生活;③都展现了树木葱郁、经济作物蓬勃生长的农家环境;④写到了孩童生活快乐的景象。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精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分别描绘了桃花源内外的田园生活图景。前者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桃花源的和平、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景象,后者则通过详实的描写,展现了江北农村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场景。两文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纯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两者都具有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田园风貌。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却。
(3)句意为: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舍:放弃、不要。
(4)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方:正,正在。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有误,《桃花源记》不是写实写法,是借虚构一个与污浊社会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
(2)数:几;郁郁然:郁郁葱葱。然:……的样子。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能力。要求分析出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
依据甲文第一段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们都在来往劳作,生活安定。依据乙文中“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洗衣”可知一家人也在各自忙碌地劳作,两文都展现了男女耕种的安定的劳作图景;
依据甲文第一段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依据乙文“鸡犬鸣吠”可知农家有鸡犬的鸣叫声,两文都展现了鸡鸣犬吠的温馨的农家生活;
依据甲文第一段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中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等植被,呈现出一幅环境优美、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依据乙文中“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然”可知,描写了农家有豆棚瓜架、郁郁葱葱的树木的充满生机的画面,据此可知,两文都展现了树木葱郁、经济作物蓬勃生长的农家环境;
依据甲文第一段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快乐自在,怡然自得;依据乙文“儿女啼笑”可知农家有孩子的啼笑,两文都展现了孩童生活快乐的景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源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标记,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种豆的棚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5. 格外 穿透 表示约数 停止 6.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7.(1)(鱼儿)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顺着石阶向东走,不久就找到了一条小涧。 8.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9.甲文通过描写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水皆清澈”,以及描写水流动的声音“其声溅溅然”,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式表现水的清澈 。
【导语】甲文《小石潭记》先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再描绘潭中石、树、鱼,展现水的清澈,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乙文《百丈山记》则记录登山行程,描绘百丈山涧水、石梁、苍藤古木等,借山水之美,展现自然清幽。二者皆为游记,甲文重情感抒发,乙文偏景色刻画 。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潭水特别清凉。清冽:清凉;
②句意: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澈:穿透。
③句意:登上百丈山三里路左右。许:左右,表示约数;
④句意: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停止。绝:停止。
6.本题考查断句。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意思是:(涧边)都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即使在盛夏正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皆苍藤古木”描述的是周围的环境,是一种状态的陈述;“虽盛夏亭午无暑气”则是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盛夏中午时分的天气状况,两者之间有语义上的转折和不同描述,所以在“古木”后断开,即“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皆:都;若:好像;空游: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指没有什么依靠
(2)循:顺着、沿着;磴:石阶;而:表顺承;东:向东走;既:不久;得:找到。
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小石潭记》中,作者柳宗元虽一开始因“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美景“心乐之”,但由于自身被贬的遭遇,在文中后半部分情感发生转变。“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两个四字短语深刻体现了他在小石潭边所感受到的孤寂、凄凉的心境,所以应填这两个短语。
9.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甲文描写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鱼像是在空中游动,阳光能穿透水底,鱼的影子清晰地映在石头上,通过对鱼的状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了水的清澈透明,让读者从鱼的游动状态和影子能清晰呈现感知到水的清澈。
乙文一方面直接描述“水皆清澈”,这是从正面直接表明水的清澈这一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描写水流动发出“其声溅溅然”的声音,以水流动的声音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因为只有清澈的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才会如此清晰可闻,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式表现水的清澈。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向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乙】登上百丈山三里路左右,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边)都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即使在盛夏正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停止。
10. 像 回头 交错不齐 离开 11.父叔辈/张灯/龙山 12.(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 13.【甲】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乙】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导语】本文通过描述两段景物描写,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氛围。【甲】文描绘了龙山放灯的盛况,表现了一派热闹非凡的节日景象,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欢乐和繁荣。【乙】文描写了小石潭的清冷幽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以及在寂静环境中产生的内心凄凉、寒冷的情感。两文对比鲜明,展示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分别寄寓了繁华虚空与寂寥冷清的情怀。
1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
②句意:头也回不得。顾:回头;
③句意: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不齐。差互:交错不齐;
④句意: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父叔辈张灯龙山”句意为:父叔辈在龙山放灯。“父叔辈”名词,做主语,应在“辈”后停顿;“张灯”动词,作谓语,应在“灯”后停顿;断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自,从;至,到。灯,用作动词,挂灯。
(2)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1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通过阅读【文言小贴士】可知,“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一句表明人生虚幻,但仍有所留恋。根据甲文“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可知,本文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当时盛况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根据乙文第二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可知,小石潭被竹林与树木包围着,因此这里的环境十分清幽;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因被贬来到了这偏远之地,为了排遣心中郁闷,常常寻找僻幽之地,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小石潭过于凄清的环境勾起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的忧愁。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乙】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4. 尽头 大约,左右 征收 像北斗星 15.(1)踏着涧中的乱石向前行走,圆的石头非常滑脚,而尖的石头则又刺破鞋子。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6. 鸣 怒 轰雷倒峡 甲文:北风自湖口吹到身上的自然感受; 乙文是作者被降职后内心的孤寂、凄凉、忧伤的心境的体现
【导语】甲文描绘了一段探访山涧绿水潭的旅程,描写细腻生动,极具画面感。作者通过“鸣流”“喷雪”“轰雷倒峡”等丰富的听觉形容词,生动展现了水流的壮观景象。另外,通过“心怖目眩”“寒生栗起”等感受描写,传达了旅途的惊险和寒冷,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整体结构上,文中循序渐进地展示了探险者在不同景点的所见所闻,层次分明,景物描写与感受描写相结合,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乙文描绘了作者在探访小石潭时的所见所感。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用词,生动展现了小石潭周围的自然景观。词语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形象地描绘了地形的曲折变化和复杂的岸势。环境描写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增强了场景的幽静深邃。全段文字不仅展示了静谧冷峻的自然美,更通过“凄神寒骨”等词语流露出一种孤寂与寒冷的心情,体现了诗意的美感和情感的深邃。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向北走一里,路到了尽头。穷,尽头。
(2)句意:又走了一里左右。许,大约,左右。
(3)句意:每年征收两次。赋,征收。
(4)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一样。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滑,使……滑倒;刺,扎、刺破;履,鞋子。
(2)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错;源,源头。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鸣流下注乱石”中“鸣”形容水流发出声响;“怒流倾泻之上”中“怒”表现水势汹涌,声音也必然更大;“但闻轰雷倒峡之声”中“轰雷倒峡”直接从听觉角度表现出巨大的水声如雷鸣、如江水倒灌入峡谷一般。
(2)甲文中“寒生栗起”的原因主要是“北风自湖口吹上”。从实际情境来看,当人处于自然环境中,寒冷的北风直接吹在身上,会带来生理上的寒冷感受,从而让人身体不由自主地战栗。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是外在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所产生的结果。
乙文中“凄神寒骨”则主要是作者内心情绪的体现。作者此时处于被贬的境遇之中,心境本就充满了孤寂、凄凉与忧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样的环境描写更加重了孤独的氛围。小石潭周围寂静无人,只有竹子和树木环绕,这种冷清的环境与作者内心的孤独感相互映衬。作者看到小石潭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心中的忧伤情绪被进一步激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向北走一里,路到了尽头,渡过山涧。顺着山涧向东或向西走,轰鸣的流水向下注入乱石之中,两边的山夹着山涧,丛生的竹子修长的枝条,上下郁郁葱葱,不时抬头看见飞落的石头,突兀地点缀在山间,越转越觉得优美。不久山涧旁的路也到了尽头,从山涧中的乱石中前行,圆的石头容易滑倒脚,尖的石头会刺破鞋子。像这样走了三里,见到绿水潭。一片深沉碧绿的潭水,汹涌的水流从上面倾泻而下,流动的水像喷出的雪花,静止的水生成深青色。又走了一里左右,是大绿水潭。水势到这里将要下落,大小是绿水潭的一倍,水势也更加汹涌。潭前陡峭的石壁杂乱地耸立着,交互对峙而立,向下看深不见底,只听到如雷鸣般的水流入峡谷的声音,心中恐惧眼睛发花,泉水不知道从哪里坠落下去。于是山涧中的路也到了尽头,就向西攀登山峰。山峰前的石台像喜鹊飞起,向四面俯瞰层层石壁,阴森狭窄。泉水被遮挡,不能看见,必须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才能完全领略它的美景。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走了二里,走到对面的山崖,向下俯瞰,那么一级、二级、三级的泉水,才依次全部看见。那山坞中的一面石壁上,有两个像门一样的洞,和尚总是指着说是竹林寺的门。不久,北风从湖口吹上来,寒冷使人战栗,急忙返回原来的路,来到绿水潭。
乙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7.这里的“绿”是词性活用,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翻译为使山水变绿。一个“绿”字不仅呈现色彩的功能,而且化静景为动景,给人一种动态感。 18. 已经 架桥 边,边际 排列 19.B 20.(1)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
(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1. 游踪/踪迹/所至 响若操琴 所感/情感/寄情于景 22.示例:丙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示例:甲文,《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诗中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导语】柳宗元的《渔翁》、《石涧记》和《小石潭记》三者均以永州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情感。《渔翁》借景抒情,淡隐表哀,村野之景静中有动。《石涧记》则详细描绘溪流和石渠的景象,展现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语境。《小石潭记》以小潭为中心,勾勒出环境的幽静与清冷,反映出其孤寂心境。三篇文章虽风格迥异,但都透出柳宗元被贬后的愤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他高超的写实与抒情技巧。
1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在“欸乃一声山水绿”这句诗中,“绿”字原本是形容词,表示颜色。在这里用作使动用法,“山水绿”即“使山水变绿”。这种词性的活用在古汉语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突破了常规的词语用法,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绿”字直接描绘出了山水的颜色,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的青葱翠绿。更为巧妙的是,它还化静景为动景。在“欸乃”一声之前,山水可能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随着这一声的响起,山水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绿意盎然。这个“绿”字仿佛是一种力量,推动着山水的颜色发生变化,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随着渔翁的出现,山水由寂静无声变得生机勃勃的过程。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既:已经;石渠之事既穷:石渠这件事已经完结。既;已经;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民又桥焉:百姓又在那里架起了桥。桥:名词活用为动词,架桥。
天涯海角: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涯:边、边际;达于两涯:到达两边的岸边。涯:边,边际。
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可以排列十八九张胡床供人坐在那里。联系语境可知,描述的是在某个地方清理出空间后,可以摆放胡床,所以“罗”解释为“排列”。
1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它的水量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其水之大”,“其”指代前面提到的溪流,“水”是主语,“大”是形容词谓语,描述水的状态是大的。“倍石渠三之一”,“倍”是动词谓语,表示比……多一倍,“石渠”是比较的对象,“三之一”即三分之一,表示倍数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这条溪流的水量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亘石为底”,“亘石”是主语,“为”是谓语动词,“底”是宾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巨大的石头作为底部。整句话描述了这条溪流的水量以及底部的特点。
因而正确划分为: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平:平静;布:铺展;若:好像;响:声音,这里指水流的声音。
(2)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披拂:随风飘拂。
2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空:根据[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可知,作者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根据[丙]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可知,作者先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接着往下看见一个小潭,然后又是坐在小石潭边上。据此可概述出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
第二空:[乙]文“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将水面比作布面,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将水流比作纺织的花纹,写出了水波纹的好看;将流水的声音比作是弹琴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所以横线上应该填“响若操琴”;
第三空:根据提示“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以及丙文中,作者先描绘了小石潭的清幽美景,但随后又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而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乙文虽然没有明确表达情感,但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也可能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寄托。这种寄情于景的写作方式,使游记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单纯记录,更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载体。可推出要素三:写景同时,寄寓“所感”。
2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解答时先了解作者在永州写下这次写诗句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再选择具中一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示例一:甲诗:诗人以“渔翁”自况,“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表现诗人追求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然而“渔翁”独来独往,看似特立独行,又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欸乃”“岩上无心”“云相逐”等词语又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示例二:乙文通过描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看来,作者到此览胜,看似轻松的表面,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排造被贬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示例三:丙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清幽的环境,刻画了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等句看来,作者到此览胜,看似轻松的表面,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排造被贬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点睛】【乙】参考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边。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脚涉水而过,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丙】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23.全、都 像水藻一样布满; 弹奏 24.A:长塘青草上,人们骑马奔跑,踏青打猎,尽情享受着春意;高山和平地上,人们聚在一起,斗鸡、踢球,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B:官府女眷们坐在马车上,被外面的热闹吸引,不禁卷起帘子眺望;婢女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归来,手里拿着不知从何处采得的山花,听到马车里主人的叫唤,把山花随处一插,赶忙跑去。 25.“惟”强调就他所见,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中秋,差不多可以比较一下,“然”表转折,与其他三者相比,扬州清明就如长卷画一般气势宏伟,足以见得扬州清明之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更胜一筹。“矣”是句末语气词,更加强了作者对扬州清明景象的赞美语气。 26.本文作者着力描摹扬州清明的繁华景象,文末他又禁不住感叹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繁华转眼成空梦。从注释(1)(9)可知,作者出身仕宦家庭,本文又写于明亡后,作者看着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心中不免也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根据借助课内积累法,“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可知此处也是“全、都”之意。
②句意:打扮靓丽,穿着华丽服装春游的人们,像水藻一样布满山野。根据借助对称结构法 ,“靓妆藻野”的“藻”是名词用作动词,像水藻一样布满。可知此处也是此意。
③句意:弹奏阮、筝等乐器。根据借助语境意思法,“劈阮弹筝”中“弹筝”是弹奏筝这一乐器,而“阮”也是一种弦乐器,可知,“劈”是弹奏之意。
24.本题考查描绘画面。解答此题,从(A)(B)中任选一句,先理解文句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A句要抓住“长塘青草”“高山和平地”等景物、“踏青游戏”“斗鸡、踢球”等场景,结合句中的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展开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B句要抓住女眷们坐在马车,上卷起帘子眺望的情形、婢女们疲倦的状态、把山花随处一插的情形,展开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A句语意: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
B句语意: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
示例1:A句,长塘上,草长莺飞,绿草如茵,人们在美好的景色中踏青、游戏:有的在斗鸡,有的在踢球……高山上、平地里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非常热闹。
示例2:B句,坐在车中的官府女眷们,经不住车外热闹的诱惑,纷纷打起窗口的卷帘一探究竟,仿佛人在镜中;跟随的婢女们也不顾一天的劳累,纷纷采摘野花,斜插在鬓角、脑后,有的还插在马车上,别有一番情致。
2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要求结合下句加点字,进行分析。
句意为: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 “惟”是只有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就他所见,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中秋,差不多可以比较一下,由此突出了扬州清明的热闹与繁华。“然”在这里是然而的意思,表转折,结合“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可知作者认为扬州清明就如长卷画一般气势宏伟,与其他三者相比,扬州清明别具一格,更胜一筹。“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有感叹意味,可看出作者对扬州清明景象的赞美之情。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①段“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和②段“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可知,本文描绘了扬州清明日人们“展墓”时踏青游玩的美景,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出身仕宦家庭,经历了明朝灭亡,本文又写于明亡后;再结合③段“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作者看着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心中不免也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可知,“余目盱盱”表现的是:眼睁睁地看着繁华转眼成空梦,暗含故国之悲。
【点睛】参考译文
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展拜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展拜完。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从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美好的妆容像水藻一样布满原野,华美的衣服像彩饰一样布满河川。
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伎,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
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
27.(1) 已经 架桥 边,边际 排列
(2)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3)①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
②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 游踪/踪迹/所至 响若操琴 所感/情感/寄情于景
(5)甲文,发现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明亮的,然而“坐潭上”时,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受四周景色影响,有了“凄神寒骨”之感,透着悲凉。乙文,通过描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然而,从“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看来,他的内心还是有一种孤独之感。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的大意是,(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既,已经;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石渠之事既穷”的大意是,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既,已经。
(2)“处处志之”大意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根据词类活用法“民又桥焉”大意是,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3)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涯,边,边际;用成语解词法理解“达于两涯”其大意为,宽达到水的两岸;涯,边,边际;
(4)罗列:分布,陈列;罗:排列;用联系今义法解释词语可知,“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大意是(这个地方)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罗:排列。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
“其水之大”是对水量总的介绍,“倍石渠三之一”具体说明了比石渠的水量大了多少,中间应断开;“亘石为底”介绍水渠底部有接连不断的石头;
故断为: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平:平静;布:像布一样;若:好像;文:同“纹”,纹彩,花纹;
(2)青:青葱;翠:翠绿;蒙络摇缀:蒙盖缠绕,牵连摇缀;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空,根据甲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可知,作者先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接着往下看见一个小潭,然后又是坐在小石潭边上;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可知,作者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这些都是地点的变换与转移,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游览见闻;据此可概述出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
第二空,根据乙文“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该句将水面比作布面,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将水流比作纺织的花纹,写出了水波纹的好看;将流水的声音比作是弹琴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所以横线上应该填“响若操琴”,这一句和甲文中“如鸣珮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第三空,根据提示“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可知,该项是从写作手法上分析和探究文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同时,都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故可推出要素三:写景同时,寄寓“所感”,即寓情于景。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解答时先了解作者在永州写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从甲文“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春差披拂”可知,作者发现“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时,心情是轻松愉快明亮的;
从甲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的景色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由此来看,作者到此览胜,看似轻松的表面,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排遣被贬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从乙文“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可知,文章开始着重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这两处都表现了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
然而从乙文的“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文章由开始的着重写“石涧”的奇妙景象,转移到抒发胸中愤郁,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