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课本第119页)
(二)思维拓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是什么?
2.明代从国外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生了什么重大作用?
3.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4. 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织造麻布,当时有一地方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材料二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三 明朝初年,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四 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地方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改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越布是当时哪一地方的著名特产?
(2)材料二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
(3)材料三的“他”是谁?
(4)材料四的“地方”是指哪里?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答案 男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女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里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2.答案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有关“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由于明太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朝的人口也急剧增加,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纪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问题就更加突出。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政府从美洲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这两种作物成熟周期短、产量高,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2.答案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的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促进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3.答案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往往买田置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再加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的萌芽最终停留在幼年时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4.答案 从明中期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的繁荣,封建经济处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的高峰。清康熙、乾隆时期尤盛,史称“康乾盛世”。明后期以来,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显露新旧冲突征兆的变化,显示了封建帝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在清朝前期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情况下,闭目塞听的清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没有积极对中国近代化趋向发展推波助澜,而是采取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封建统治陷入危机。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发生逆转,到1840年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已全面落后于西方,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逐步陷入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境地。
五、课堂检测
1.分析 从材料中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主与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而判断出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为D。
2.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应排除,所以选B。
3.分析 此题跨度大,但不是很难,主要考查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1)吴国 (2)北宋 (3)郑和 (4)广州
4.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两朝对外关系的情况。解答的关键是对两朝的对外关系作一比较,明确出现不同航海状况的原因。
【答案】 (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5.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唐代和清代对外政策的比较,解答的基础是明确唐朝对外开放,繁荣发展,清朝闭关锁国,日趋落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1)玄奘。(2)开放或开明。(3)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或“闭关政策”。(4)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其他意思相近即可)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其作用;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商业繁荣的表现、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策略和方法
复习提问法:既巩固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又可导入新课,还可以满足初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好愿望,加强师生互动
重点讲解法: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较陌生,教师需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材料辅助法:将书中的相关史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预先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教学过程
提示或建议
复习导入
师: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学生回答),商朝时有了五谷(稻、黍、粟、麦、豆)(学生回答),汉朝时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传入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学生回答),北宋时我们又从国外(吕宋岛)引进了高产的水稻占城稻(学生回答)。
到了明朝时期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教师可根据以前的教学内容或自身的教学风格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找出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农作物品种增多
2、手工业 (教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棉织业:由南到北推广
丝织业:明有苏州 清有南京
制瓷业:瓷都景德镇形成
3、商业(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请看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皇都积胜图》(教师略释)。再请看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图》,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哪些产品?
答: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
师:再请仔细看《南都繁会图》,有些类似于今天银行的“银号”及当铺等,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时有些商人除了直接经商外,投资于手工生产。过渡到下一问题。
屏幕显示幻灯片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的图片》,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板书: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新作物
屏幕显示幻灯片
《丝织品、瓷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手工业技术的先进并引导学生从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
板书:2、手工业:技艺先进
屏幕显示幻灯片《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
《南都繁会图》部分,将“活动与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板书: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二、资本主义萌芽
现请看课本117—118页有关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答:明朝中期以后。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户、机工他们的具体状况怎样?
答: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
答:机房——手工工场
教师讲解“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区别: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分散经营。是个体小商品生产性质。
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形式,分工更细,规模更大,商品性更高。是以剥削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性质。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机户与封建地主的区别:机户拥有生产资料和资金,是早期资本家,他们开设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靠雇佣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剥削的是雇佣工人。而地主则占有大量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
师: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 “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师: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课文118—119页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思考相关问题。
板书:二、资本主义萌芽
结合课件中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提出该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请几位学生回答,互为补充,并多加鼓励。
板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由学生复述施复夫妇的故事:他们如何发家致富成为大机户的。
教师通过幻灯片显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关注、讨论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问题。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 的进步。
3、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答: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答: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答:中国。
师: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讨论总结:
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
明清的“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 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师: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板书:三、清朝的“闭关锁国”
屏幕显示幻灯片
《闭关锁国》
板书:1、原因:
学生可能只会照读课本或略加提炼、阐述,教师应与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以学伴的方式体现师生的平等。
师生共同商讨,互为补充。
学生阅读书中的材料得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观点”。
板书:2、具体表现:
学生回答后显示幻灯片
板书:3、影 响
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参与。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但类似于闭关锁国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国策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
可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同时给予创新能力培养的自由空间。
课后作业
P119页“动脑筋”, P120页“活动与探究”习题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2.“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内地有哪些作物是从外面引进的?
——葡萄、核桃、苜蓿、占城稻等
二、过渡置疑
明清时期又有哪些作物引进?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三、探究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
学生阅读课文、插图、文献资料和“动脑筋”题目,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明朝从国外引进了哪些农作物新品种?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怎样?
——棉纺织业由南向北推广;丝织业中心明有苏州、清有南京;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3.商品经济活跃情况怎样?
——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几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出现的早期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分别被称作什么?
——开设机房的叫机户,在机房里计日领取工资的是机工。
5.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雇佣与被雇佣,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四、过渡讲解
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劳动者较为自由,主要*技术换取工资来维持生活,比奴隶制、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先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迅速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我们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成长得非常艰难。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
五、 “闭关锁国”的政策
学生阅读课文、文献资料、“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2”等,做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重本抑末”是什么意思?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就是以农业为根本,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清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
——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自己的统治,抵御西方侵略。
六、巩固小结
1.议一议: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你有什么看法?
后果:
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
C.由于落伍,中国从此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
必须吸取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2.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课件26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纺织业 制瓷业
商业:商业城市 商人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祭蓝釉锥把瓶 粉彩镂空六角套瓶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叫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呈居庸关。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皇都积胜图卷》局部《南都繁会图》局部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的利的环境条件;
2、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3、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
……想一想二、资本主义萌芽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
何行业?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三、“闭关锁国”政策什么叫“闭关政策”?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引申为断绝来往。
这里的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严格限制的对外交往。“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理,缺乏发展观。为了防范自卫。原因:2.具体表现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他们垄断
对外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外交权。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辩 论闭关锁国就象一个健康巨人身上的肿
瘤一样,将导致将来某一天巨人轰然倒下。弊是将来的,长远的。利是眼前的,暂时的;论从史出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清政府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
大兴文字狱。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see yousee you封建帝国的危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收获平台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连连看课件21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复习旧知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 水稻 )(粟 )商朝时有了五谷 (稻、黍、粟、麦、豆)汉朝时传入了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 )北宋时我们又引进了高产的水稻 (占城稻)本课知识目标: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3、商品经济的活跃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原因 表现 影响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主要: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向日葵引进农作物的意义?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想一想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明清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部门?(1)棉织业:松江
(2)丝织业:苏州、南京
(3)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3)商品种类增多: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多达200多种。(1)商贸城市:北京、南京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 推动商业的发展。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明皇都积胜图 (北京的繁荣景象)明南都繁会图 (南京的繁荣景象)知识回顾(经济发展)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种高产农作物) 手工业 (先进技艺) 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二、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主义萌芽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
何行业?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典型表现?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江南一些地区(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见课本118第一段)
2、具体表现
3、影响2、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B、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1、闭关锁国的原因?118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总结: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二、资本主义的萌芽:时间、区域、表现三、“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条件阻碍随堂训练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3、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长安和洛阳 B、成都和洛阳 C、广州和扬州 D、北京和南京
4、明朝中后期,在手工工场里被雇佣的劳动者是
A、机户 B、机房 C、机工 D、织户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是
A、杭州 B、香港 C、广州 D、泉州
D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