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学案+课件(打包5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学案+课件(打包5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4 10:16:58

文档简介

“和同为一家”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在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供奉着唐朝的一位公主,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文成公主。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她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作是绿度母的化身(度母,藏族佛教传说中的观音化身),受到极大尊敬。在著名的拉萨大昭寺前,种着枝叶繁茂的“公主柳”,传说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下的,时至今日,从高原各地来拉萨朝佛的信徒们,都忘不了为这团结树挂上洁白的哈达。这些神话和传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思考讨论】文成公主对藏族人民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唐朝时期的边疆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它们与唐朝又有哪些交往?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探究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课本第22页)
【探究二】回顾小学学过的有关藏族人民生活的知识,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本第23页)
【探究三】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课本第24页)
(二)思维拓展
1.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之处?
2.为什么说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3.南诏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4.唐朝与边疆各民族往来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有一座文成公主庙。该庙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②文成公主的最终目的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是 ( )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李清照 D.黄道婆
3.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4.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5.2009年3月28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隆重集会,庆祝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汉藏交往]
(1)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着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中的关键词。
[西藏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科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3)此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探究关于西藏的历史,你有何感想?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探究一】答案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探究二】答案 藏族与吐蕃人相同的地方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铸业和纺织水平较高;能歌善舞。
【探究三】答案 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谷物和蔬菜等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等。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都加强了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2.答案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实行民族友好政策,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广泛吸收周边民族的先进文化,对吐蕃社会进行改革,如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还聘请中原儒者为他掌管文书奏章。他命人创制吐蕃文字,改变了吐蕃人刻木结绳记事的习俗,松赞干布为汉藏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也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答案 南诏的统一,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使洱海地区部落间长期的纷争结束了,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王成为唐朝在洱海地区统治的地方长官。通过这一措施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答案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那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
(1)战争征服后设置政权。
唐初,唐太宗率军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给予妥善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域。
(2)册封首领。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授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3)联姻“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唐蕃“和同为一家”。
五、课堂检测
1.分析 此题属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分析题干可知①错,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太宗,因此把含①的选项排除,答案为D。
2.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的“藏族民歌”,得到信息是“到过西藏、深受藏族人民欢迎的人”,分析各选项,只有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正确答案为B。
3.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及评价能力。秦兵马俑体现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恢弘气魄;大昭寺会盟碑,强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体现了汉族和藏族世代友好;鉴真坐像体现了中日友好;敦煌莫高窟展现了佛教艺术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正确答案为B。
4.分析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所以本题答案为D。
5.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促进了西藏的发展。(4)问是主观性的题目,根据题目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等等,只要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松赞干布或尺带珠丹。(2)患难相恤,暴掠不作。(3)唐朝时期的汉藏交往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西藏的开发。(4)汉藏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言之有理即可)
“和同为一家”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展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合影图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营造课堂氛围。
【提出问题】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歌曲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教师讲述:《爱我中华》唱出了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情景。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
教师讲述: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充分注重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情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唐朝边疆各民族分布图》
【提出问题】从图上看唐朝边疆生活着哪些民族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唐朝边疆各民族分布图,能回答出突厥、回纥、六诏、吐蕃、靺鞨等。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了唐周边众多的少数民族,如果唐朝不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肯定对唐朝统治不利。假设唐太宗请你出谋划策,处理这一问题,你怎么办?
【生1】出兵消灭周边少数民族。
【生2】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暴力冲突带来灾难,很难平民心,应该采取安抚政策。
【生3】应该用和亲政策,就像汉代昭君嫁给匈奴单于一样。
【生4】我觉得应该区别对待。对有威胁的少数民族应当出兵打击,对那些比较小的民族应当主动和它交往,给它们一些帮助,它们就不会反对唐朝。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带大家来看看唐朝和这几个民族的关系。先看与东突厥的关系。
一、唐和突厥的关系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结合导言框向大家介绍一下东突厥与唐朝的关系?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回答出: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终于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授予官,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当官。
教师概括: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唐朝通过战争征服——优待——设机构管辖处理同西北各族的关系。为此,唐太宗赢得“天可汗”的称号,西北地区和睦融洽,安定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
二、唐和吐蕃的关系
教师过渡:学完了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往。
1.吐蕃简介
【提出问题】(1)吐蕃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2)他们生活的地区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回答出: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他们生活的地区在青藏高原。
2.吐蕃统一
【提出问题】(1)吐蕃统一青藏高原是在何时?(2)完成统一的首领叫什么?(3)吐蕃的都城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吐蕃统一青藏高原是在七世纪前期;完成统一的首领叫松赞干布;吐蕃的都城在逻些(今拉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方面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唐蕃和亲
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入藏》
【提出问题】
(1)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求亲?
(2)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能够得出: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所以向唐多次求婚;唐太宗为了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也同意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问题讨论和观看视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了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创设问题情境:
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提出问题】
(1)从诗中你能看出文成公主为吐蕃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
(2)如果当时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3)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能够回答出(1)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2)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谷物、蔬菜的种子)等;还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等。(3)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层层设疑,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理解唐与吐蕃和亲的必然性,初步了解和亲这一政策对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许多物资、技术与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提出问题】文成公主之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
(1)材料中“降金城公主”指的是什么事件?
(2)“和同为一家”的是哪两个民族?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唐朝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的是汉族和吐蕃,说明了汉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和同为一家”的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明确唐蕃友好的史实。
【提出问题】假如你今天到西藏去旅游,你会看到哪些跟文成公主有关的古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蕃和同为一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调动学生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尊敬和自豪感。
三、唐和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关系
动手设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把唐和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关系设计成表格。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结合课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唐和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关系设计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唐朝处理同这些民族关系的共同方式:册封。
设计意图:唐和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关系属于选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引导学生看书总结列表归纳,找出他们政策的相似性。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引导认识唐对这些民族的册封,也是加强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表现。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让学生带着任务经过自学、讨论、合作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提出问题】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采用了哪些方式最终促使这种友好和睦局面的形成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能够得出:通婚、会盟、册封、战争等方式。
教师过渡:学习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三种方式,我们脑中浮现出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和谐发展画面。唐朝为什么有如此融洽的民族关系?我们需要从史料中寻找依据。
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提出问题】看到这句话,结合我们本课所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生2】唐朝为什么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唐太宗吸取教训,认识到民族平等更有利于巩固政权,促进唐朝的发展。)
【生3】你能举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例子吗?“贱夷狄”产生了什么后果?(西晋压迫内迁各族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
【生4】唐朝的民族平等政策对唐朝和周边民族有什么好处?(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5】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文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博古通今:【提出问题】(1)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是什么?(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主要措施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为此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设计意图: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根据本课所学,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依据知识脉络,概述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唐朝与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中,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战争毕竟是短暂的,更长的时期内唐朝与各族是友好共处的,在唐中央政府的帮助下,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文化,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长期友好共同建设的结果。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可见,唐与边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
“和同为一家”
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相关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鹘、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学生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往来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3、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天可汗”;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关于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可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少数民族的资料。查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贞观长歌》第二集片段突厥进犯唐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介绍突厥的相关资料及其兴衰,然后指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从而引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与《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以及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
讨论:
1、从图中,分别说出边疆各族的名称和方位及唐朝前后,周边少数民族有什么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唐太宗所说的话,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有何影响?
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从图中看出突厥灭亡,东突厥颉利可汗归顺,唐太宗给颉利可汗优待。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赢得了北方各族的拥戴,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除了妥善安置外,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天的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来管辖西域地区。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师:唐朝在顺利的解决了西北边境问题后,西南边疆但是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吐蕃政权,我们来一起学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三、唐与吐蕃
资料:引导学生观看书本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步辇图》的图片及资料。
使学生讨论:
1、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2、松赞干布有哪些贡献?他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如果你是唐太宗或文成公主,你会答应吗?
3、你知道关于文成公主的哪些故事,请你个同学们讲一下。
4、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了哪些变化?文成公主入藏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分四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吐蕃人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人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建立起以逻些为都城的政权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太宗求亲,唐太宗为了汉藏的友好发展,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给藏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新的物种等,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发展。
教师: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之后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唐蕃关系如何?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解: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使得汉藏两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唐蕃会盟碑也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象征。
四、唐与回纥、靺鞨、南诏的关系
引导学生看书总结列表归纳,找出他们政策的相似性。
主要民族 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交流情况
吐蕃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
回纥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南诏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展示“回纥贵族”“渤海石灯塔”“千寻塔”图片,通过对这三幅图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唐朝时期,由于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五、拓展提升:
太宗尝谓孙无忌等曰:“朕太宗尝谓长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魏征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②“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
六、当堂检测:
1.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
2.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3.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唐朝对吐蕃的和亲政策 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结亲
C、尺带珠丹感恩唐朝皇帝 D、汉藏关系密切
七、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主要内容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与吐蕃的关系。
课件25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看一看下列图片说一说分别是哪个民族?看一看猜一猜 藏族 满族 维吾尔族 彝族 白族突厥汗国的兴衰583年分裂630年灭于唐659年灭于唐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
这位皇帝是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东突厥:贞观年间,大败,唐俘获颉利可汗设都督府管辖。西突厥:唐太宗时,
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大败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回 纥靺
鞨吐 蕃南诏(今藏族)青藏高原一带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以农耕或游牧为业,纺织和冶铸水平很高。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吐蕃的松赞干布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高原,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问题 :
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王室求婚?
唐太宗为什么同意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
此画以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坐步辇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这是西藏拉萨市布拉宫内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红山上修筑了布达拉宫。唐蕃会盟碑 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汗国回纥牙帐色楞格河8世纪到9世纪中期 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六七世纪时,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过半定居的生活。在色楞格河畔,建在回纥可汗的富贵城。可汗和贵族开始穿戴起华丽的服饰。 这两个穿戴华丽的回纥贵族的形象,摹绘自新疆伯孜克里克的壁画。 回鹘衣装回鹘马(今维吾尔族)色楞格河一带,后西迁至今甘肃、新疆等地。游牧生活居住毡车关系友好。唐玄宗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8世纪中期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期瓦解。“回鹘衣装回鹘马”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种植谷物,酿酒、穴居7世纪中期粟末部强大,7世纪末建立政权。②与内地往来频繁。①唐玄宗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渤海石灯塔①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②南诏贵族子弟到中原学习,汉族工匠进入南诏。8世纪前期,六诏统一受中原影响,丝织、冶铁、建筑业发展加快云南洱海一带(彝族和白族)苍山洱海间的南诏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在云南大理城西北崇圣寺内。图上的大塔叫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保和时期,千寻塔的后面,有南北两座小塔,建于五代。唐玄宗支持统一,封皮罗阁为云南王7世纪初,大祚荣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为
渤海郡王。唐玄宗时——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返回总结随堂训练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2.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BC3.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靺鞨B课件21张PPT。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5课 “和同为一家”回纥吐蕃靺鞨南诏突厥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藏族)(维吾尔族)(满族)(白、彝族)青藏高原 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和亲松赞干布色楞格河流域唐玄宗封其首
领为怀仁可汗怀仁可汗东北松花江与
黑龙江流域唐玄宗封其首
领为渤海郡王渤海郡王云南苍山与
洱海一带唐玄宗封其首
领为云南王云南王唐太宗比较开明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兴起2、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定都逻些(今拉萨)。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4、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有的以游牧业为主,也有以农耕为主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有很大的发展。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塑像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617—650)13岁时在动乱中继承
王位。年少的松赞干布骁勇而有谋略,在叔父等
大臣的帮助下团结支持王朝的人,终于平定叛乱,
完成西藏高原的统一。他把都城迁到吐蕃中心逻
些,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成为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步辇图》记录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请婚使节禄东赞的场面。图中端坐者为唐太宗。 阎立本《步辇图》 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书籍、种子、工艺品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塑像问题: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所以向唐朝多次求婚。唐太宗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同意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布达拉宫大昭寺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
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
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 西藏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壁画请回答:
1)材料中记载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

2)“先皇”指 。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唐太宗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汉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回纥的贵族唐朝宫廷装渤海石灯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在云南大理城西北崇圣寺内。图上的大塔叫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保和时期,千寻塔的后面,有南北两座小塔,建于五代。苍山洱海间的南诏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南诏与唐交往频繁册封怀仁可汗与唐互相学习打败东突厥给东突厥首领优厚待遇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通商册封渤海郡王册封云南王和



家1.右图所示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2.唐朝皇帝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
A.授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回鹘首领为怀仁可汗
D.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BB4.“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