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09 17:06:39

文档简介

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1)在运动路程相同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裁判的比较方法)。
如图甲所示,两辆汽车通过相同的路程,红车用时45min,绿车用时30min,说明绿车运动得快。
(2)在运动时间相同情况下,比较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观众的比较方法)。
如图乙所示,百米比赛场上,运动员从同一起点出发,在相同时间内,跑到最前面的运动员(运动路程最长)运动的最快。
(3)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即换算成“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这个数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的越慢。
(4)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者m·s-1,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组合单位。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这两个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
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5)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
【分析与论证】
下车经过下半段的路程为s3=s1-s2=1m-0.5m=0.5m,时间为t3=t1-t2=3s-1.8s=1.2s。因此,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实验结论】
小车而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特别提醒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2024 江西)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 (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sAB= cm,sBC=31.10cm,sCD=19.70cm;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1.0s,tBC=1.0s,tCD=1.0s。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1)小球在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cm/s,vBC=31.10cm/s,vCD= cm/s。 (2)vAB vCD(选填“>”“<”或“=”),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安全提示 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 ,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解答】解:(1)实验原理:v;
(2)实验步骤: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A点在零刻度线处,B点数值为42.40cm,则sAB=42.40cm;
(3)实验结论:vAB42.40cm/s,
vCD19.70cm/s;
vAB>vCD,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变速运动;
(4)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在质量不变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大,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故答案为:v;42.40;42.40;19.70;>;变速;大。
(2024 莱芜区模拟)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物理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该实验原理是 。
(2)小红想测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于是将小车放在B点,按下秒表并同时让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当小车下滑到C点时停止计时。你认为这个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3)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下列采取的操作可行的是 。
A.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
B.熟练使用秒表后再计时
C.选择更加精密的秒表
D.更换成质量更大的小车
(4)如图乙所示,小组利用位置传感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象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在斜面上运动2s时的速度为 m/s。
【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
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合适的坡度,方便测量时间。因为坡度太大,小车运动速度过大,时间太短不方便测量时间;
(2)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可行;
(3)小车下滑的速度与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小车的质量大小无关,所以要使小车运动变慢,需要减小斜面高度或者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另外,熟练使用秒表后再计时
、选择更加精密的秒表都有利于时间的测量,所以ABC选项的措施是可行的,D选项的措施不可行;
(4)从图象中可看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变大,故小车做加速运动;已知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s,由图象可知此时速度为0.4m/s。
故答案为:(1)v; (2)不可行;所测时间不是小车下半段所用的时间;(3)ABC;(4)加速;0.4。
(2024 三原县一模)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 cm,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目的是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大小车运动的时间,便于时间测量;
(2)分度值为1cm,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80.0cm,
在AC段所用的时间tAC=09:25:20﹣09:25:15=5s,
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AB、BC段路程相同,AB段小车运动了3s,BC段小车运动了2s,小车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变小,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较小;(2)80.0;0.16;(3)变速。
(2024 吉林)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很 的坡度。
(2)B为AC中点,sAC=1m,两次实验小车都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2.8s,到达B点所用时间为2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由实验可得: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解答】解:(1)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越慢,便于测量时间,所以保持较小的坡度;
(2)sABsAC=0.5m,vAB0.25m/s,
(3)sBCsAC=0.5m,tBC=tAC﹣tAB=0.8s,vBC0.625m/s,因为0.625m/s>0.25m/s,所以速度越来越快。
故答案为:(1)小;(2)0.25;(3)快。
(2024 平桥区一模)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中,王老师为了方便所有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计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a所示,在玻璃管右侧等距放置一排激光笔,当气泡运动到激光笔光线照射的位置时,玻璃管左侧的光线会发生抖动。
(1)为了便于开始计时且能测出较多的数据,计时起点 (能/不能)选择在A点;图a气泡在运动过程中激光笔射出的玻璃管左侧光线将会 (向上/向下/先向上后向下/先向下后向上)抖动后再恢复水平;
(2)小苏发现气泡运动太快,来不及计时,下列改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换更长的玻璃管
B.换更粗的玻璃管
C.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
(3)小苏改进实验方案后,记录气泡运动路程和时间,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描点得到图b,请完成气泡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等/近似相等/不相等),从而判断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比/反比)。
【解答】解:(1)开始一段时间气泡做加速运动,之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研究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选择在A点开始计时;气泡与周围的水构成一个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知,激光笔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的气泡上时,光线将先向上后向下偏折后再恢复水平。
(2)A.换更长的玻璃管,不会改变气泡运动的速度,故A错误;
B.换更粗的玻璃管,气泡运动的速度变快,故B错误;
C.原玻璃管处于竖直状态,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倾角不大于45°时,气泡的速度将变慢,故C正确。
(3)在图b中把描的点连线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s﹣t图像,如下图所示,由图像可知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近似相等,可判断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
故答案为:(1)不能;先向上后向下;(2)C;(3)见解答图;近似相等;正比。
(2024 咸阳一模)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 cm,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目的是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大小车运动的时间,便于时间测量;
(2)分度值为1cm,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80.0cm,
在AC段所用的时间tAC=09:25:20﹣09:25:15=5s,
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AB、BC段路程相同,AB段小车运动了3s,BC段小车运动了2s,小车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变小,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较小;(2)80.0;0.16;(3)变速。
(2024 靖江市校级二模)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气泡长度约为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秒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 ;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
(2)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
(3)老师建议小明同一个倾角的情况下需要做3次实验,测出3次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并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 ;
(5)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 相同。
【解答】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因此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量角器,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sAB=100.0cm﹣20.0cm=80.0cm;
(2)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多次测量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并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4)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大小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5)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想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变。
故答案为:(1)量角器;80.0;(2)慢;(3)减小实验误差;(4)气泡大小相同时,当倾角变大,运动速度先变大后变小;(5)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
(2024 前郭县校级模拟)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变,让小车从A运动到C,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前半程AB和后半程BC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s﹣t图像。
(1)完成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斜面、小车、 和秒表;
(2)由图像可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假若斜面的倾斜角度变大,可能会使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速度的 结果误差很大。
【解答】解:
(1)由平均速度公式v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由图像数据可知,BC的总路程为100cm﹣50cm=50cm,用时4s﹣3s=1s;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vBC50cm/s=0.5m/s;
(3)若斜面的倾斜角度大,则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可能会使测量时间的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速度的结果误差很大。
故答案为:(1)刻度尺;(2)0.5;(3)时间。
(2024 碑林区校级模拟)如图1所示,“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
(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将小车放在斜面80cm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发现 (“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 (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2所示,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4)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 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 (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
【解答】解:(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故实验原理为,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经过的路程,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
(2)小车运动到斜面底部的速度较快,所以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行的速度慢,在坡上停留的时间长,方便计时;
(3)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
(4)小车经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花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经过上下半程分割点时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
故答案为:(1)、刻度尺;(2停止计时、小一些;(3)0.4;(4)相同路程比时间、下。
(2024 高新区校级模拟)小明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吊灯因风吹过不停地摆动。他发现,尽管吊灯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那么吊灯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小明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质量有关;
猜想2: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绳长有关;
猜想3: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摆角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m/g 摆角θ 摆长L/m 小球往返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t/s 小球往返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t0/s
1 40 10 0.3 11 1.1
2 40 10 0.4 13 1.3
3 40 10 0.5 14 1.4
4 50 10 0.3 11 1.1
5 60 10 0.3 11 1.1
6 40 20 0.3 11 1.1
7 40 30 0.3 11 1.1
(1)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为了减小测量误差这里运用了 。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
C.累积法;
D.转换法。
(2)为验证猜想1,应选 三次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比较1、6和7三次实验数据,可知猜想3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3)对比序号为 三组实验数据可知:吊灯质量和摆角相同时,吊灯的绳长越 ,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越长
(4)如图﹣2所示,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所示。若摆长为0.5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s。
(5)小明想起爷爷家里摆钟在有规律地摆动,而且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如果发现摆钟走快了,可适当 (选填“减小”或“增大”)钟摆的长度。
【解答】解:(1)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测量多次的时间计算一次的时间,是累积法,故选:C。
(2)为了验证猜想1,必须改变质量,即小球质量不同,绳长、摆角相同;由表中序号为1、4、5的两组实验数据可知,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都相同,可得: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比较1、6和7三次实验数据,质量和摆长相同,摆角不同,但时间相同,说明与摆角无关,故猜想3是不正确的。
(2)探究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秋千的绳长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小球摆动距中心线的最大距离相同,绳长不同,故需要对序号为1、2、3的实验数据可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绳长有关,绳长越长,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越长;
(4)由于右侧半个过程,绕着转动的点改变,使得摆长变短,则半个周期的时间变短,故第3次的1.4s时间要短;
(5)若摆钟走快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长些,即增大摆的长度。
故答案为:(1)C;(2)1、4、5;不正确;(3)1、2、3;长;(4)小于;(5)增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实验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1)在运动路程相同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裁判的比较方法)。
如图甲所示,两辆汽车通过相同的路程,红车用时45min,绿车用时30min,说明绿车运动得快。
(2)在运动时间相同情况下,比较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观众的比较方法)。
如图乙所示,百米比赛场上,运动员从同一起点出发,在相同时间内,跑到最前面的运动员(运动路程最长)运动的最快。
(3)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即换算成“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这个数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的越慢。
(4)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者m·s-1,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组合单位。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这两个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
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5)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
【分析与论证】
下车经过下半段的路程为s3=s1-s2=1m-0.5m=0.5m,时间为t3=t1-t2=3s-1.8s=1.2s。因此,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则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实验结论】
小车而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特别提醒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2024 江西)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 (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sAB= cm,sBC=31.10cm,sCD=19.70cm;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1.0s,tBC=1.0s,tCD=1.0s。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1)小球在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cm/s,vBC=31.10cm/s,vCD= cm/s。 (2)vAB vCD(选填“>”“<”或“=”),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安全提示 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 ,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2024 莱芜区模拟)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物理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该实验原理是 。
(2)小红想测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于是将小车放在B点,按下秒表并同时让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当小车下滑到C点时停止计时。你认为这个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3)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下列采取的操作可行的是 。
A.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
B.熟练使用秒表后再计时
C.选择更加精密的秒表
D.更换成质量更大的小车
(4)如图乙所示,小组利用位置传感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象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在斜面上运动2s时的速度为 m/s。
(2024 三原县一模)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 cm,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024 吉林)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很 的坡度。
(2)B为AC中点,sAC=1m,两次实验小车都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2.8s,到达B点所用时间为2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由实验可得: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2024 平桥区一模)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中,王老师为了方便所有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计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a所示,在玻璃管右侧等距放置一排激光笔,当气泡运动到激光笔光线照射的位置时,玻璃管左侧的光线会发生抖动。
(1)为了便于开始计时且能测出较多的数据,计时起点 (能/不能)选择在A点;图a气泡在运动过程中激光笔射出的玻璃管左侧光线将会 (向上/向下/先向上后向下/先向下后向上)抖动后再恢复水平;
(2)小苏发现气泡运动太快,来不及计时,下列改进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换更长的玻璃管
B.换更粗的玻璃管
C.将原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
(3)小苏改进实验方案后,记录气泡运动路程和时间,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描点得到图b,请完成气泡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等/近似相等/不相等),从而判断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比/反比)。
(2024 咸阳一模)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sAC= cm,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024 靖江市校级二模)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气泡长度约为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秒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 ;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
(2)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
(3)老师建议小明同一个倾角的情况下需要做3次实验,测出3次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并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 ;
(5)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 相同。
(2024 前郭县校级模拟)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变,让小车从A运动到C,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前半程AB和后半程BC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s﹣t图像。
(1)完成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斜面、小车、 和秒表;
(2)由图像可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假若斜面的倾斜角度变大,可能会使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速度的 结果误差很大。
(2024 碑林区校级模拟)如图1所示,“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
(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将小车放在斜面80cm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发现 (“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 (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2所示,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4)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 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 (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
(2024 高新区校级模拟)小明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吊灯因风吹过不停地摆动。他发现,尽管吊灯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那么吊灯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小明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质量有关;
猜想2: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绳长有关;
猜想3: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吊灯的摆角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m/g 摆角θ 摆长L/m 小球往返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t/s 小球往返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t0/s
1 40 10 0.3 11 1.1
2 40 10 0.4 13 1.3
3 40 10 0.5 14 1.4
4 50 10 0.3 11 1.1
5 60 10 0.3 11 1.1
6 40 20 0.3 11 1.1
7 40 30 0.3 11 1.1
(1)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为了减小测量误差这里运用了 。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
C.累积法;
D.转换法。
(2)为验证猜想1,应选 三次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比较1、6和7三次实验数据,可知猜想3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3)对比序号为 三组实验数据可知:吊灯质量和摆角相同时,吊灯的绳长越 ,吊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越长
(4)如图﹣2所示,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所示。若摆长为0.5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s。
(5)小明想起爷爷家里摆钟在有规律地摆动,而且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如果发现摆钟走快了,可适当 (选填“减小”或“增大”)钟摆的长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