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标准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 (8分)
duǒ cáng yī wēi zhēng róng zhàn fàng
chì luǒ nuó yí qīn wěn dān ge
二、选择题。(9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jǐn) 徘徊(huí) 薄雾(bó)
B.绊倒(bàn) 急遽(jù) 缥渺(miǎo)
C.叙旧(xù) 溶解(róng) 默书簿(b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弟弟活泼可爱,伶伶俐俐的,很讨人喜欢。
B.他还没走进屋,就轻轻悄悄地嚷开了,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
C.身处异乡繁华的都市,他心中却感到空空落落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与怅惘。
D.成天念念叨叨的老太太搬走了,耳根算是清净了,却又似乎少了点什么。
3.下列填入句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光线正无可挽回地 ,一派荒凉。
②泪水模糊了眼睛,我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 。
③我会 自己把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
A.消逝 反应 激励 B.消失 反映 激励
C.消失 反应 勉励 D.消逝 反映 勉励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2分)
1.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
B.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语言描写)
C.护士阿姨的脸色更难看了,眉毛顿时拧成了疙瘩,额上沁出了汗珠。(神态描写)
D.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的大手般抚摸着我,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心理描写)
2.按要求写句子。(9分)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改为陈述句)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的时候, 。(续写句子)
(3)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改为直述句)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2分)
1.《匆匆》这篇散文运用了 、 、 、 等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 ,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中以“ ”为线索,描写了 的故事,表达了“我” 的心情。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的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下列对《那个星期天》一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着重表现了“我”童年的无知,看到母亲为了生计不停地忙碌,还硬要母亲陪自己出去玩。
B.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这让“我”难以忘怀;母亲辛劳忙碌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C.文章既表现了“我”的无知,也表达了母亲的劳碌和母爱的伟大。
D.文中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因此她不是一位好母亲。
阅读提升
五、阅读理解。(29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在选文第一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分)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分)
A.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日子的怀念及对无法挽回流逝时光的无奈。
B.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迷茫与困惑。
3.用“ ”在选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还把 比作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表达了作者 。(7分)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 。 (2分)
(二)课外阅读。(14分)
童年河(节选)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似的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内容。(2分)
2.下列对第③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
B.这句话写出了雪弟将要去上海,心里很开心,所以看到什么都喜欢。
C.这句话写出了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3.下列对第⑨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
B.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与雪弟依依惜别的情形。
C.这句话写出了小伙伴们十分羡慕雪弟,也想与他一起到上海去。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6分)
内容上:
结构上:
交流表达
六、习作。(30分)
记忆里,爸爸在厨房为我烹制美味的佳肴;记忆里,窗边的小鸟和妈妈依偎在一起……动人的画面总是让人难忘。请以“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适当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2.不少于450字。
第三单元标准检测试卷
一、躲藏 依偎 蒸融 绽放 赤裸 挪移 亲吻 耽搁
二、1. B2. B 3. A
三、1. D
2.(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不剩些什么。
(2)示例:聊天 日子从嘴边过去
(3)“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四、1.拟人 比喻 排比 反问 匆匆流逝 盼 “我”盼望着母亲带“我”出去玩 从满怀希望到焦急等待最后彻底失望 真情实感
2. B
五、(一)1. — — : : 2. A
3.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八千多日子 一滴水 时间 大海 时间消逝得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4.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
(二)1.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 B 3. C
4.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