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8 15: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华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本课课标表述从人类起源到文明起源,再到文明发展,以及早期国家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多元起源、中原核心的特征有利于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单元标题可以看出,纲要上的前四个单元的叙述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亦或者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前四个单元历史教学的大概念,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分别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中华文明的形成方式和商周文明的逐渐成熟,主旨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大概念统领和单元单课逻辑梳理下,制定本课教学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高中学段历史学习的第一课,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概念多,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内容跨越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深度结合历史唯物主义。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第二子目主要讲述早期国家的建立,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内容展现夏王朝的制度特点;第三子目主要讲述有确切文字证实的商和西周两代,勾勒出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画像与文明成就。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阶段内容有过5节课的学习,对于“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有过了解,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史料的能力与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中华文明的起源充满着神秘色彩,学生对此也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兴趣浓厚。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概念对于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较为困难,如:什么是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早期国家的特征是怎样的?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通过补充图片、文献史料及考古发现等多种类型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
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期与早期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哪些基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分层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了解石器时代基本史实,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能够具有分析判断某一遗址是否产生文明的知识和一定的能力。
3.能够理解早期国家的历史概念,掌握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
4.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独特的历史结构有着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增强文化认同。
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思源导图教学,问题导学法,创设情景,师生互动。
学法:自主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的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题:华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导入】
展示材料:
与欧洲人不同的是,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他们从最早的时期一脉相承,
有着强烈的情感纽带。 —安德鲁 玛尔《BBC世界史》
展示脉络导图:
【设计意图】用思“源”导图清晰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整体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讲授】
一、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史学前沿】文明判断的标准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这点在国际社会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答《新京报》记者
【自主学习】依据地图和教材,完成表格。

石器时代发展状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代表
生活
组织
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了解新旧石器时代基本史实,从中培养读图能力,表格也是思源导图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格梳理基础知识,感悟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培养其家国情怀。
【活动一】
观察教材第3页图片《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思考问题:这一遗址处于什么时期?是否产生了文明?判断标准为何?
观察教材第4页图片《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思考问题:良渚古城处于什么时期?是否产生了文明?判断标准?
教师补充材料:良渚古城其他资料(如《良渚古城遗址图》、莫江山简介)
【预设答案】良渚古城有文明产生,判断标准为考古研究前沿观点: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
教师总结: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思考】依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预设答案】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
【教学难点突破】如何理解多元一体这一历史特征?
教师补充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考古类型学关于陶器图案分类的图片与地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核心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姜寨遗址与良渚古城遗址分析得出中华文明产生于何时?深刻感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上五千从何时开始?使得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有具象的感悟,培养学生运用史学最新观点进行历史的研究学习,提升其历史思维。.通过教师补充的材料深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体现了深度学习,学生从中感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部落的发展——万邦一统
过渡:
在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轴理解从原始族群到部落时代再到国家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明确这一环节所阐述的时间段。
史料实证:如何看待三皇五帝时代的万邦一统?
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下有不顺者,皇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二:(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三:通过多样化的史料分析得出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会促进华夏民族的发展与王国认同。
【思考】中国早期人类是如何从部落发展为国家?
【创设情境】通过史料创设情境,运用思源导图解读史料,从情境分析得出答案。
材料一:联盟的发展需要领导权力进一步集中,以适应对外战争和对内管理的需要。 ——《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
材料三: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
材料四: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禹时权力增大,夏朝政治权力最终完成了从公有向私有的转换。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表述,理解夏商周处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这一时期属于学生历史认知的真空领域,学生了解从原始族群到部落,但是从部落到部落联盟学生知之甚少,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意义,由于年代久远,也无从感悟,补充双重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理解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会促进华夏民族的发展与王国认同。历史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补充知识真空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历史逻辑,加深历史理解。
三、国家的初始——家国一体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了解夏商西周的基本概况。
时间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西周
【思考】结合《商朝形势图》思考商王依靠什么维系和各方国之间的臣属关系?商朝为何实行内外服制度?

【预设答案】以武力维系(较为松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无法实现对广大地区的直接控制。
【思考】观察《商朝形势图》与《西周形势图》找出变化?

【预设答案】周成为新的天下之主;周的疆域扩大;广建诸侯以统治天下。
【合作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
材料一:
2017年,河南省淇县杨晋庄发掘西周卫国(殷商旧部)墓葬群,共发掘中小型墓224座,其中10余座墓葬配有腰坑,为商人流行的葬俗。该墓地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中期,以早期为主,流行毁兵葬(周人特有的葬俗),出土兵器以戈、盾为多。铜戈、铜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有的被一分为二或三,器身完整的也都被折弯, 皆为周人葬俗。 ——温小娟《淇县发现卫国墓葬群》
材料二:
“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华夏)的功业。”
——郭长江《随州嬭加编钟及铭文初步释读》
材料三: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预设答案】①对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文化影响力;②对华夏民族:促进各民族融合,从而强化了华夏民族认同感、向心力。
【设计意图】运用思源导图解读史料,突破重点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突破难点,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孕育了哪些利于统一的基础。
四、战火中蜕变——华夷一体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寻找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背后怎样的历史问题?

【预设答案】华夏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从地理层面延伸到文化范畴,强化了同源共祖观念,增强了文化认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以“邦国”为特征的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帝国”转变。
【合作探究】根据课程学习,寻找到本课的核心概念,结合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提取子概念,制作思源导图。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提取历史概念,构建思源导图,可以合理检测学生学习本课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升华】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
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最初的早期古国
各霸一方的方国
课堂检测: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2.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 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3.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4.(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