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物态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2.(2024七下·宁海期中)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
C.图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D.图乙:t=4min时,水停止吸热
3.(2024七下·宁海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研究水沸腾实验的过程,若将图丙的水继续加热2分钟,则水温将是( )
A.96℃ B.98℃ C.99℃ D.100℃
4.(2023七下·海曙期末)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
5.(2024七下·余姚月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这一过程中糖的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6.(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50℃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第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7.(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8.(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2023七下·北仑期中)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10.(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11.(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12.(2024七下·宁波月考)如图,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13.(2024七下·宁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
14.(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1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17.(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4七下·鄞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
19.(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20.(2024七下·慈溪期中)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瓶内的气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
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21.(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压扁易拉罐实验,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过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
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
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
22.(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
二、填空题
23.(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24.(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若该晶体物质某一时刻的温度t25.(2024七下·鄞州月考)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试分析:
(1)子火焰中燃烧的是 态物质。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太长,原因是 。
26.(2024七下·海曙期末)小明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27.(2024七下·宁海期中)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
(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
28.(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
雾 露 霜 雪
(1)“缥缈的雾”是 现象;
(2)“晶莹的露”是 现象;
(3)“凝重的霜”是 现象;
(4)“消融的雪”是 现象。
29.(2024七下·鄞州期中)空可乐罐里面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可乐罐变瘪,是因为: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内的气压,大气压将罐压瘪。
3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分钟
(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
31.(2024七下·宁海期中)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从开始凝固到凝固完成耗时 min。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人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32.(2024七下·宁波期中)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酒精的蒸发使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酒精蒸发时要 热量;由图线可知,到第 秒钟时酒精基本装发完。
33.(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沸点是。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但成盐时日,不再需要南风吹。
(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中白雾的形成是先 (填物态变化)后液化,这些白雾中 (填“含”或“不含”)盐的成分;
(2)晒盐时,用南风吹的目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34.(2024七下·余姚期中)摩擦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中应用广泛。焊接时,两根金属棒高速旋转,剧烈摩擦,使焊接面温度升高变为液态,冷却后焊接在一起。 整个焊接过程中,金属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35.(2021七下·镇海期中)小科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如图甲所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表示沸腾时气泡的情形是 (填“A”或“B”);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 (填“不等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小科在实验中发现水沸腾的时间较长,要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36.(2024七下·慈溪期中)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3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
(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38.(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
39.(2024七下·宁波期中)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40.(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的影响;
(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B.
C.D.
(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选填“a“b”或“c”)。
四、综合题
4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度并较长时间保持。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温杯。
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
(1)方案设计:请选择上述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 ;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乙:常温倒入热水随时间变化
42.(2024七下·定海期末)《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等情景,如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资料一】割稻---有经验的农民在割稻谷前会把镰刀口磨锋利。
【资料二】脱粒——在田地里放一个木桶,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 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储藏----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晾干后储藏。
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农民的上述做法(任选两个情景)。
43.(2024七下·杭州月考)鸡蛋运输,采用了以下方法:取泡沫箱,底部放入若干冰袋(如图甲),再在冰袋上放置装有凹形海绵垫的鸡蛋托,将表面涂过油的鸡蛋放置在鸡蛋托上,且鸡蛋间彼此不接触(如图乙)。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上述方法的原理。
44.(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解: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利用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提到的物理现象,从而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3.【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4.【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
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
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
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A正确;
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B错误;
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的过程,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
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要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制作糖画时,对糖进行加热,糖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就是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当把加热到流体状态的糖画成各种图案后,糖会逐渐冷却,从液态又变回固态,这就是凝固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即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比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都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晶体也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随着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物质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如玻璃、松香、沥青、塑料等。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会持续下降。糖属于非晶体,在制作糖画加热过程中,温度是不断上升的,从固态逐渐变软、变黏,直至变为流体状态;在冷却凝固时,温度则不断下降。
【解答】糖是晶体,熔化前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温度升高,在熔化过程中,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前随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在凝固过程中,随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状态;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解答】 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其熔点是80℃,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该物质在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
【解答】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
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解答】 A.由题可知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从甲到乙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
B.BC段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E段是由液体变为气体,不是熔化过程中,所以DE段不是该晶体的熔点,故C错误;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所以白雾的形成对应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夏天,挡风玻璃内的雾是外面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后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
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④⑤,故A正确。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
故答案为:A。
15.【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8.【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20.【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B.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气压大小有关。
【解答】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冲出瓶口,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故A错误;
B.瓶内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C.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误;
D.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而泡沫涌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则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21.【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在一封闭系统里,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易拉罐中加入水,在加热时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则倒置在冷水中后液化会造成明显的压强变化,从而使实验现象越明显,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外面的气体进入罐内,从而使罐内的气压基本不变,不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 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所致 ,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降低温度,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减小易拉罐内部的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
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23.【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4.【答案】固;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 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
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解答】 温度低于熔点时物质是固态,温度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时物质是液态,温度高于沸点时物质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
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25.【答案】气;若导管过长,气态物质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排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若导管太长,温度降低,蒸汽会冷却,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要与氧气接触,否则仍是石蜡蒸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部分蜡烛受热直接从固态升华为气态的气体,所以子火焰中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太长,原因是若导管过长,气态物质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排出。
26.【答案】冷;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浴室内水蒸气的温度较高,冷水管的温度很低,则水蒸气在冷水管表面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因此有水滴的是冷水管,没水滴的是热水管。
27.【答案】(1)A;水蒸气
(2)质量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水沸腾前,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水沸腾时,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根据汽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比较升高温度大小,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大小,根据Q=cm△t确定二者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在A图中,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则此时水沸腾。水沸腾时,水不断变成水蒸气,则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2)根据图像可知,二者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相同,且二者加热时间不同,那么吸收的热量不同。根据Q=cm△t可知,此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即水的质量不同。
28.【答案】(1)液化
(2)液化
(3)凝华
(4)熔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2)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
(3)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1)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霜是凝华形成的;
(4)雪消融是熔化过程。
29.【答案】大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30.【答案】(1)晶体
(2)4
(3)温度保持不变
(4)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在不同阶段的状态: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处于液态。
【解答】(1)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是晶体;
(2)从第2min到第6min处于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时间持续4分钟;
(3)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 熔化后处于液态,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液态。
31.【答案】(1)晶体;10
(2)变多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图像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段就是晶体的凝固过程。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经过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凝固点,那么它就有熔点,因此为晶体。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10min~20min,则凝固的时间为:20min-10min=10min;
(2)冰水混合物的熔点为0℃,该物质的熔点为-2℃,则将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外放热,从而其中的水会凝固,那么试管中的冰将变多。
32.【答案】吸收;20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解答】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蒸发吸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当用时20秒后,酒精蒸发完,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
33.【答案】汽化;不含;加快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解答】(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由于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按1标准大气压100℃计算)远小于盐的沸点,因此这白雾的形成是盐溶液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后再液化成水,从而形成白雾,可知白雾的成分中不含盐。
(2)晒盐时“借南风”,主要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34.【答案】熔化、凝固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 整个焊接过程中,温度升高,使两根金属接触面处发生了熔化,然后再进行冷却,发生凝固现象,就可以将两根金属焊接到一起了 。
35.【答案】(1)液化;A
(2)98;不等于
(3)少放点热水(盖上纸板)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水在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沸腾后,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
(2)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的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3)水的沸腾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造成的。如果容器没有盖盖儿,那么热量会有散失,也会延长加热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表示水沸腾的情形。
(2)根据乙图可知,水温到达98℃就保持不变,因此水的沸点为98℃。因为98℃<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不等于标准大气压。
(3)小科在实验中发现水沸腾的时间较长,要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少放点热水(盖上纸板)。
36.【答案】(1)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注意分析是否能够控制温度相同即可;
(4)根据乙图分析是否能够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可。
【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
(2)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只改变液体种类,故要选a、b。
(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需要控制温度相同。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4)根据乙图可知,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
(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题目中已经控制了前两个,所以答案为第三个因素:温度;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要想对蒸发的快慢,必须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积变化大的就是蒸发的快。所以要选a、b。
(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不变,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没有办法对比,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4)从图乙知道,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
37.【答案】(1)从下往上
(2)B
(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组装顺序解答;
(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
(3)①根据图片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因此先放酒精灯,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水沸腾前,上下水温不一致,则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①根据图片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因此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1][2]分析图像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38.【答案】(1)液化;变大
(2)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推广价值大、制作成本低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的变化是汽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根据评价需要,可以从节能环保角度评价。
【解答】(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则易拉罐内水的质量减少,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变大;
(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
39.【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丙
(3)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
【解答】(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
(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40.【答案】从下到上;大气压;小于;D;a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仪器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
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
(2)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据此分析;
(3)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据此分析;
(4)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根据Q=cmΔt进行分析。
【解答】(1)因为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
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
(2)由图乙知道,水的沸点为98℃,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故此时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b表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加水后,水的温度降低,随着加热温度慢慢升高,因为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由知道,若温度变化相同,质量变大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即加热时间长,故a符合要求。
41.【答案】(1)方案设计:图:最外面的大塑料瓶不画也可以
(2)实验验证: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水温太高
(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度,不再发生热传递。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方案设计: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根据图线分析回答;方案迭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
【解答】(1)方案设计:用导热性好的易拉罐做内胆,中间填入海波,外层用隔热性好的铝箔隔热棉,并用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盛装
(2)实验验证:由图可知,海波熔化完后温度持续升高,说明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
42.【答案】【资料一】把镰刀口磨锋利,即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资料二】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由于谷粒有惯性,因此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 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即通过提高温度的方式加快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①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②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③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
【解答】【资料一】把镰刀口磨锋利,即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资料二】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由于谷粒有惯性,因此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 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即通过提高温度的方式加快蒸发。
43.【答案】底部放入若干冰袋,冰袋熔化时吸收热量,对鸡蛋起到降温保鲜的作用;
将表面涂过油的鸡蛋放置在鸡蛋托上,一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了摩擦力,二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对鸡蛋起到保护作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减小压强和增大摩擦的方法分析解答。
44.【答案】(1)99
(2)水蒸气
(3)B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水的沸点;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B: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而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
(2)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说法正确,故B正确;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正确,故C正确。
故选:BC。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物态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解: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利用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提到的物理现象,从而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2.(2024七下·宁海期中)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
C.图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D.图乙:t=4min时,水停止吸热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3.(2024七下·宁海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研究水沸腾实验的过程,若将图丙的水继续加热2分钟,则水温将是( )
A.96℃ B.98℃ C.99℃ D.100℃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4.(2023七下·海曙期末)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
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
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
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A正确;
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B错误;
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的过程,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
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要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4七下·余姚月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这一过程中糖的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制作糖画时,对糖进行加热,糖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就是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当把加热到流体状态的糖画成各种图案后,糖会逐渐冷却,从液态又变回固态,这就是凝固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即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比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都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晶体也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随着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物质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如玻璃、松香、沥青、塑料等。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会持续下降。糖属于非晶体,在制作糖画加热过程中,温度是不断上升的,从固态逐渐变软、变黏,直至变为流体状态;在冷却凝固时,温度则不断下降。
【解答】糖是晶体,熔化前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温度升高,在熔化过程中,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前随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在凝固过程中,随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50℃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第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状态;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解答】 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其熔点是80℃,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该物质在15分钟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7.(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
【解答】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8.(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
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2023七下·北仑期中)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解答】 A.由题可知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从甲到乙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
B.BC段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E段是由液体变为气体,不是熔化过程中,所以DE段不是该晶体的熔点,故C错误;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所以白雾的形成对应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
故选B。
10.(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11.(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夏天,挡风玻璃内的雾是外面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后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2024七下·宁波月考)如图,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
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宁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④⑤,故A正确。
故选:A。
14.(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
故答案为:A。
1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
故答案为:C。
17.(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8.(2024七下·鄞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20.(2024七下·慈溪期中)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瓶内的气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
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B.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气压大小有关。
【解答】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冲出瓶口,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故A错误;
B.瓶内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C.可乐饮料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误;
D.开启可乐后压强减小,而泡沫涌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则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21.(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压扁易拉罐实验,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过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
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
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在一封闭系统里,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易拉罐中加入水,在加热时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则倒置在冷水中后液化会造成明显的压强变化,从而使实验现象越明显,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外面的气体进入罐内,从而使罐内的气压基本不变,不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 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所致 ,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降低温度,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减小易拉罐内部的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
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3.(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4.(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若该晶体物质某一时刻的温度t【答案】固;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 低于熔点是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
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解答】 温度低于熔点时物质是固态,温度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时物质是液态,温度高于沸点时物质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
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
25.(2024七下·鄞州月考)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试分析:
(1)子火焰中燃烧的是 态物质。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太长,原因是 。
【答案】气;若导管过长,气态物质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排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若导管太长,温度降低,蒸汽会冷却,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要与氧气接触,否则仍是石蜡蒸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部分蜡烛受热直接从固态升华为气态的气体,所以子火焰中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太长,原因是若导管过长,气态物质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排出。
26.(2024七下·海曙期末)小明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答案】冷;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浴室内水蒸气的温度较高,冷水管的温度很低,则水蒸气在冷水管表面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因此有水滴的是冷水管,没水滴的是热水管。
27.(2024七下·宁海期中)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
(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
【答案】(1)A;水蒸气
(2)质量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水沸腾前,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水沸腾时,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根据汽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比较升高温度大小,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大小,根据Q=cm△t确定二者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在A图中,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则此时水沸腾。水沸腾时,水不断变成水蒸气,则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2)根据图像可知,二者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相同,且二者加热时间不同,那么吸收的热量不同。根据Q=cm△t可知,此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即水的质量不同。
28.(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
雾 露 霜 雪
(1)“缥缈的雾”是 现象;
(2)“晶莹的露”是 现象;
(3)“凝重的霜”是 现象;
(4)“消融的雪”是 现象。
【答案】(1)液化
(2)液化
(3)凝华
(4)熔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2)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
(3)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1)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霜是凝华形成的;
(4)雪消融是熔化过程。
29.(2024七下·鄞州期中)空可乐罐里面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可乐罐变瘪,是因为: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内的气压,大气压将罐压瘪。
【答案】大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3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分钟
(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
【答案】(1)晶体
(2)4
(3)温度保持不变
(4)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在不同阶段的状态: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处于液态。
【解答】(1)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是晶体;
(2)从第2min到第6min处于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时间持续4分钟;
(3)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 熔化后处于液态,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液态。
31.(2024七下·宁海期中)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从开始凝固到凝固完成耗时 min。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人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晶体;10
(2)变多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图像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段就是晶体的凝固过程。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经过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凝固点,那么它就有熔点,因此为晶体。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10min~20min,则凝固的时间为:20min-10min=10min;
(2)冰水混合物的熔点为0℃,该物质的熔点为-2℃,则将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外放热,从而其中的水会凝固,那么试管中的冰将变多。
32.(2024七下·宁波期中)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酒精的蒸发使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酒精蒸发时要 热量;由图线可知,到第 秒钟时酒精基本装发完。
【答案】吸收;20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
【解答】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蒸发吸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当用时20秒后,酒精蒸发完,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
33.(2024七下·宁波期中)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沸点是。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但成盐时日,不再需要南风吹。
(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中白雾的形成是先 (填物态变化)后液化,这些白雾中 (填“含”或“不含”)盐的成分;
(2)晒盐时,用南风吹的目的是 。
【答案】汽化;不含;加快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解答】(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由于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按1标准大气压100℃计算)远小于盐的沸点,因此这白雾的形成是盐溶液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后再液化成水,从而形成白雾,可知白雾的成分中不含盐。
(2)晒盐时“借南风”,主要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三、实验探究题
34.(2024七下·余姚期中)摩擦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中应用广泛。焊接时,两根金属棒高速旋转,剧烈摩擦,使焊接面温度升高变为液态,冷却后焊接在一起。 整个焊接过程中,金属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答案】熔化、凝固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 整个焊接过程中,温度升高,使两根金属接触面处发生了熔化,然后再进行冷却,发生凝固现象,就可以将两根金属焊接到一起了 。
35.(2021七下·镇海期中)小科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如图甲所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表示沸腾时气泡的情形是 (填“A”或“B”);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 (填“不等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小科在实验中发现水沸腾的时间较长,要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液化;A
(2)98;不等于
(3)少放点热水(盖上纸板)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水在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沸腾后,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
(2)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的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3)水的沸腾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造成的。如果容器没有盖盖儿,那么热量会有散失,也会延长加热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表示水沸腾的情形。
(2)根据乙图可知,水温到达98℃就保持不变,因此水的沸点为98℃。因为98℃<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不等于标准大气压。
(3)小科在实验中发现水沸腾的时间较长,要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少放点热水(盖上纸板)。
36.(2024七下·慈溪期中)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注意分析是否能够控制温度相同即可;
(4)根据乙图分析是否能够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可。
【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
(2)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只改变液体种类,故要选a、b。
(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需要控制温度相同。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4)根据乙图可知,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
(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题目中已经控制了前两个,所以答案为第三个因素:温度;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要想对蒸发的快慢,必须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积变化大的就是蒸发的快。所以要选a、b。
(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不变,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没有办法对比,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4)从图乙知道,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
3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
(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从下往上
(2)B
(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组装顺序解答;
(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
(3)①根据图片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因此先放酒精灯,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水沸腾前,上下水温不一致,则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①根据图片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因此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1][2]分析图像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38.(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
【答案】(1)液化;变大
(2)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推广价值大、制作成本低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的变化是汽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根据评价需要,可以从节能环保角度评价。
【解答】(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则易拉罐内水的质量减少,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变大;
(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
39.(2024七下·宁波期中)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丙
(3)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
【解答】(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
(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40.(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的影响;
(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B.
C.D.
(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选填“a“b”或“c”)。
【答案】从下到上;大气压;小于;D;a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仪器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
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
(2)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据此分析;
(3)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据此分析;
(4)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根据Q=cmΔt进行分析。
【解答】(1)因为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
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
(2)由图乙知道,水的沸点为98℃,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故此时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b表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加水后,水的温度降低,随着加热温度慢慢升高,因为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由知道,若温度变化相同,质量变大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即加热时间长,故a符合要求。
四、综合题
41.(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度并较长时间保持。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温杯。
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
(1)方案设计:请选择上述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 ;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乙:常温倒入热水随时间变化
【答案】(1)方案设计:图:最外面的大塑料瓶不画也可以
(2)实验验证: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水温太高
(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度,不再发生热传递。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方案设计: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根据图线分析回答;方案迭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
【解答】(1)方案设计:用导热性好的易拉罐做内胆,中间填入海波,外层用隔热性好的铝箔隔热棉,并用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盛装
(2)实验验证:由图可知,海波熔化完后温度持续升高,说明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
42.(2024七下·定海期末)《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等情景,如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资料一】割稻---有经验的农民在割稻谷前会把镰刀口磨锋利。
【资料二】脱粒——在田地里放一个木桶,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 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储藏----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晾干后储藏。
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农民的上述做法(任选两个情景)。
【答案】【资料一】把镰刀口磨锋利,即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资料二】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由于谷粒有惯性,因此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 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即通过提高温度的方式加快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①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②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③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
【解答】【资料一】把镰刀口磨锋利,即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资料二】用力将稻杆击打到木桶边缘,由于谷粒有惯性,因此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 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即通过提高温度的方式加快蒸发。
43.(2024七下·杭州月考)鸡蛋运输,采用了以下方法:取泡沫箱,底部放入若干冰袋(如图甲),再在冰袋上放置装有凹形海绵垫的鸡蛋托,将表面涂过油的鸡蛋放置在鸡蛋托上,且鸡蛋间彼此不接触(如图乙)。请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上述方法的原理。
【答案】底部放入若干冰袋,冰袋熔化时吸收热量,对鸡蛋起到降温保鲜的作用;
将表面涂过油的鸡蛋放置在鸡蛋托上,一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了摩擦力,二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对鸡蛋起到保护作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减小压强和增大摩擦的方法分析解答。
44.(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答案】(1)99
(2)水蒸气
(3)B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水的沸点;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B: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而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
(2)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说法正确,故B正确;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正确,故C正确。
故选:B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