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8 19: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级高二(下)3月月考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的村落分布已从自然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村落之间出现了等级分化,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导地位。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人群防御外敌的安全需求 B.先民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
C.早期城市演进过程的多元并进 D.农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太平天国运动为上海土地市场提供了发展契机,土地交易额创历史新高,英法租界实现了土地全部永租,美租界一跃成为面积最大的租界。以洋行、洋商为主体的土地交易者赚取暴利,塑造了上海高密度土地利用的城市形态,对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体现了
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上海社会近代化 B.上海崛起与土地市场的繁荣密不可分
C租界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D洋行、洋商成为上海发展的主体力量
3.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表示已达工业化中期)时,提出最晚将在2021年完成工业化进程。同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启动 B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C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开始 D农村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4.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5.明朝以前,山东兖州府各州县“人务耕桑,朴而不华”。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兖州府成为省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棉花、果蔬种植面积扩大,纺织、陶瓷、采矿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突出说明
A.传统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型 B农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C政府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 D.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
6.“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7.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8.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9.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10.中世纪早期,许多欧洲城市是围绕着城堡建立的,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例如法国的阿尔勒城大主教城堡、尼斯城普罗旺斯伯爵城堡。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B.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 D.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11.德国学者卡尔魏特夫认为:在落后的条件下,大规模的治水(灌溉与防洪)必须依照严明的纪律,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组织大规模协作。于是一个遍及全国的资源和关系网组建起来了,控制这一网络的人就顺理成章掌握国内实权。这一观点可用来说明下面哪一事物的形成()
A.埃及法老的至上权威 B.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C苏美尔人的洪水传说 D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12.汉代早期坞堡的作用单一、是为保护民众和军队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场所。到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堡出现变化,一是北方地区坞堡逐渐壮大,二是坞堡逐渐移植民间,成为一个集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单位。这一变化缘于
A.边境危机的解除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豪强大族的崛起 D.庄园经济的兴盛
13.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14.下图是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
此图反映出
A.中国与天竺、波斯交往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D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15.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16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17.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18.当代西方学者在墨西哥实地考查发现,作为阿兹特克人后裔的纳瓦族人在使用电话、电视和电脑的同时,仍然坚持使用古老的纳瓦语进行交流。他们既会定期前往教堂虔诚礼拜,也会请求土著祭司替他们的玉米种子加持法力。这一现象说明
A.拉美发展需要摆脱传统束缚 B.人类文明发展路径具有一致性
C传统美洲文明仍然具有韧性 D.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19.如图是1952年张文新创作的宣传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
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
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
20.在预防“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多地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
宝,早在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就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
入侵经路、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
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华医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21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第二十一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第二十二条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第四十二条 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如此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
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
23在古雅典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从小远离双亲,成年后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命中注定杀父娶母,他奋起抗争,却终究未能挣脱命运的枷锁;最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由此可见,该作品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是
A.强调了伦理观念 B.开创了浪漫主义
C批判了神明权威 D彰显了人文精神
24.在古希腊,“医生”这一职业诞生于对“医神”的崇拜活动。后来,名医希波克拉底却将疾病的起因与宗教巫术区别开来,对每一病例的诊断都以观察为依据。由此可见,希波克拉底
A.反对神灵崇拜B注重医术传承 C强调个性自由D具有实证精神
25.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五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了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华西协和大学。1914年,加拿大传教士启尔德博士在华西协和大学开设了医科。1917年,加拿大林则博士在华西协和大学开设牙科系,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开端。1924年,华西协和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成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也率先在西部实现了男女合校。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B四川人民对西医的高度认同
C.“格物致知”理论的实践 D近代文明在中国的多元传播
26.“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古中国人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知识的认知,如“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普遍影响着古人的社会治理及人际关系处理。这表明古人
A.遵循论语描述的生活方式 B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
C形成一致的国家治理体制 D.认同论语的法律裁决功能
27.周学熙的华新纱厂以“互助合作”的“华新精神”立厂,郭乐、郭泉的永安集团践行“同号相连,同舟共济”的“永安精神”。蔡声白的美亚织绸厂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这些近代企业塑造的精神
A.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B消除了企业间壁垒
C凸显强烈的国家意识 D提高了企业的地位
28.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29.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
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
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
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
30.西周统治者强调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有所区别。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天”字的写法。据此可知“君权神授”
A.脱胎于儒家天人感应观念 B.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
C国家权力实质是人民主权 D较之君权神授更具可信度
31如图是古希腊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城市布局
A.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B.体现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C反映城市功能的多元特征 D.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32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体系中,《荷马史诗》既是初等教育的阅读和背诵内容,还是中等教育逻辑学读写训练的必备内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经典演说词也被列为修辞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
A.旨在沿袭传统的历史书写 B.重视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C.力图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 D.致力复兴希腊的古典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称为“邮”“亭”“驿”或“传舍”。汉代改邮为置,“驿”的称呼广泛使用。驿置指长途传递文书的设施,提供轻车快马,速度较快。
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千米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伊卡路斯”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中国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皿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材料三一些地区提供原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过程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汉时期与罗马交通的共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围绕交通的作用确定一个论点: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进行论证。(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中华文化一直保有自身的文化自信,敢于接受冲击,吸纳异域文化。异域文化进入中华文化圈后,其身为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呈现出“刺激-反应一调试”的过程,而中华文化则呈现出“输入-吸收一输出”的过程。异域文化不可能改变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构成,于是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就会产生异域文化的调试和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并存。
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官殿,然后发现了卡尔纳克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录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9分)
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D D D A A C A A B A D B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A C A A D C D D D B A D D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答案】(1)共同点:目的都是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系统;交通线路上设置驿站;使用马匹进行信息传递。
(2)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人人心。
(3)论点:交通发展促进世界的联系。
论证: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总述:古今中外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员、货物的往来和政治、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34.【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流中,吸收异域文化,推动自身发展。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人,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流中,吸收异域文化,推动自身发展。
35.【答案】(1)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
(2)历史因素:拿破仑进征埃及;古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发现刻有文字的碑文;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