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23:44:01

文档简介

《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学知识点:世界遗产的分类、东南亚主要的世界遗产及分布、世界遗产墙报制作及旅游线路规划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举例说明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这一主题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涉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东南亚地区。学生应能结合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举例说明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如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优美的热带风光、多样的宗教文化等。
二、设计理念
选拔东南亚世界遗产保护大使,认识东南亚世界遗产
本教学设计以“东南亚世界遗产保护大使选拔赛”为情境串联整个课堂,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资源及其保护意义。通过“遗产档解密室”、“时空地图绘制站”、“可持续旅行规划”和“文化墙报设计坊”四个任务,让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和创新中不断提升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本设计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元、开放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节课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东南亚”的拓展延伸,它不仅是对东南亚地区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四大活动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东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同时深入了解东南亚地区丰富的世界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图1 第八章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在“东南亚”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基础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同时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在历史、文化等跨学科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有初步的认识。
学习困难:尽管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在“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这一节的学习中,由于世界遗产资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他们仍会面临一些困难,学生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和资料,了解东南亚世界遗产的名称、类别及所在国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这些遗产的位置(区域认知)。
2.分析东南亚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分布规律(地理思维)
3.举例说出旅游业对东南亚世界遗产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世界遗产保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人地协调观)。
4.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处东南亚世界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墙报或报告,在班级或校园进行展示和交流(地理实践力)。
5.规划一条经过至少一处东南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线路,安排行程,准备旅游物品,介绍该处世界遗产可供旅游的内容与价值,设计多种观光、体验等活动(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南亚世界遗产的分布、认识到遗产保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世界遗产墙报和旅行线路规划。
教学难点:旅游业对东南亚世界遗产地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以“东南亚世界遗产保护大使选拔赛”为情境。
2.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清单(附录:东南亚世界遗产手册)、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主题情境创设:东南亚世界遗产保护大使选拔赛 情境导入: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启动“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2023-2028),包含四个文化专题指标:环境和韧性;繁荣和生计;知识和技能;包容和参与。其中,2025年的专题为“繁荣与生计”。在此背景下,本节课将招募东南亚世界遗产保护大使完成各项任务,并设计出兼具文化保护与旅游价值的“遗产守护之旅”路线。 了解本堂课主要任务 通过主题沉浸式情景教学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推进①:遗产档案解密室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1.观看视频,说出世界遗产的主要类型 2.结合东南亚世界遗产手册,猜一猜以下拼图碎片是哪些世界遗产?并判断其遗产类型。 3.结合东南亚世界遗产手册,任选5个不同国家的世界遗产,小组合作完成《遗产身份认证表》。 【观看视频、浏览东南亚遗产手册】 1.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2. 3.完成《遗产身份认证表》 通过图片和经纬度信息,结合材料判断遗产,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并提升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推进②:时空地图绘制战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1.结合《遗产身份认证表》,在空白东南亚地图上绘制部分世界遗产分布图。 2.读东南亚世界遗产分布图,观察东南亚世界文化遗产分布情况,思考:其分布与河流或海岸线有何关系? 【绘制地图】 1.根据小组所制作的遗产身份认证表,设计好图例并绘制地图 2.东南亚的世界文化遗产多分布在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绘图,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分析东南亚世界文化遗产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思维。
新课推进③:可持续旅行规划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1.设计一条从广州出发前往东南亚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的线路,要求必须至少包括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处世界自然遗产。 2.遗产保护红蓝方辩论:旅游开发VS遗产保护 教学指导:1.遗产保护辩论赛总结时可引入“旅游承载力”概念,强调预约制、限流措施的重要性 【拓展】播放东南亚世界遗产视频,建立直观感受 1.利用地图,设计旅游线路 2.分大组展开辩论赛 通过旅游线路设计,提升地理实践力。 通过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辩论赛,认识旅游业对东南亚世界遗产地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世界遗产保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
课后任务:文化墙报设计坊(任务四)附录1:
表一 《遗产身份认证表》
遗产名称 国家 类别 列入年份
图一 东南亚世界遗产分布图 图二 东南亚世界遗产游览线路设计
附录2:
东南亚世界遗产手册
截止2021年7月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东南亚共计拥有42项世界遗产,情况如下:
一、柬埔寨 Cambodia (3项)
柬埔寨共计拥有3项世界遗产,均为文化遗产。
吴哥窟 Angkor (1992年,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吴哥通王城南郊,是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梵语意为“寺之都”。被称作柬埔寨国宝,建于1113-1150年,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
柏威夏寺 Temple of Preah Vihear (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
柏威夏寺坐落于柬埔寨平原中央高地的边缘地带,是供奉湿婆神的圣所。神庙建成于公元11世纪上半叶,不过,其复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当时它是一座偏僻的隐修所。神庙保存十分完好,主要是因为它位于泰国-柬埔寨边境附近,地理位置偏僻。这处遗址之所以卓尔不群,原因有三:它位于海边悬崖之上,从险峻的绝壁上可以远眺广阔的平原和连绵起伏的群山;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环境及神庙的宗教功能融为一体;最后是神庙精美的石雕装饰。
3.古伊奢那补罗考古遗址的三波坡雷古寺庙区 Temple Zone of Sambor Prei Kuk,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ncient Ishanapura(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
三波坡雷古( Sambor Prei Kuk),高棉语意为“丛林中的寺庙”,是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真腊王国的首都伊奢那补罗所在地。这一遗迹位于柬埔寨磅同省磅同市以北30公里处亚热带森林中,距吴哥奇迹以东176公里,首都金边以北206公里。遗迹占地25平方公里,包含有一个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市中心以及若干寺庙,其中有十座八角形的庙宇具有别的东南亚类似寺庙所没有的独特特征。它们的砂岩建筑装饰是吴哥时代以前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也就是所谓的三波坡雷古风格。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9项)
印度尼西亚共计拥有9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5项,自然遗产4项。
1.婆罗浮屠寺庙群 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 (1991年,世界文化遗产)
婆罗浮屠寺庙群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建于公元8世纪至9世纪,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总面积2500平方米。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该遗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下于20世纪70年代得以重建。
2.科莫多国家公园 Komodo National Park (1991年,世界自然遗产)
科莫多国家公园(印尼语:Taman Nasional Komodo)是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国家公园,位于东努沙登加拉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的交接地带──小巽他群岛地区。科莫多公园东距巴厘岛约200海里处,位于较大的松巴哇岛和福罗里斯岛之间,公园所有的岛屿都是努沙登加拉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独特的生物圈形成于火山的抬升运动,包括巴布新几内亚东部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巴厘岛。这里因生活着最大的蜥蜴科——科莫多龙这一世界珍稀动物而闻名于世。
3.普兰巴南寺庙群 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s (1991年,世界文化遗产)
普兰巴南寺庙群(印尼语:Candi Prambanan,或译作巴兰班南、普兰巴那)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省,离日惹市约18公里,是印度尼西亚境内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庙宇建筑,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印度教庙宇,记录着印度尼西亚人祖先的灿烂文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耸的尖顶建筑、印度教建筑的典型风格和高达47米的中心建筑。普兰巴南寺庙群是世界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现正式名称为普兰巴南文化旅游公园。
4.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1991年,世界自然遗产)
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最早发现的自然国家公园,公园占地80000公顷,坐落于爪哇半岛的西南部,隶属于西爪哇省,包括乌戎库隆半岛和沿海的一些岛屿等。1937年帕耐坦和佩康在内的自然保护区成立,1958年乌戎库隆自然保护区成立,1992年乌戎库隆自然公园和喀拉卡特岛被定为世界遗产遗址。
5.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 Sangiran Early Man Site (1996年,世界文化遗产)
桑义兰早期人类遗址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是一处古人类遗址。从1936年至1941年进行挖掘,发现了早期原始人类化石。此后,50种化石先后在这里被发现,包括远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占世界已知原始人类化石的一半。过去1500000年前人类聚居此地这一事实,使桑义兰成为理解和研究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6.洛伦茨国家公园 Lorentz National Park (1999年,世界自然遗产)
洛伦茨国家公园位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世界第二大岛屿新几内亚岛上的西部。洛伦茨国家公园是因亨德荷兰著名的探险家里克斯·阿尔贝图斯·洛伦茨(Hendrikus Albertus Lorentz)而得名,他在1909年至1910年的探险中通过此区域。洛伦茨国家公园是新几内亚岛生物多样性的范例之一,是世界上有最多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公园之一。洛伦茨国家公园内包含一个完整的垂直阵列生态系,是亚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中唯一包括所有海拔的生态系,包括海洋区域、红树林、潮间带及淡水沼泽森林、低地及山地、雨林、高山苔原、及赤道冰川。
7.苏门答腊热带雨林遗产 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 (2004年,濒危世界自然遗产)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幅员250万公顷,是万种植物、超过200种哺乳类动物及580种雀鸟的栖息之所,雨林保存着苏门答腊岛独特及多元的生态面貌,其生物地理印记亦见证着该岛的演化过程。
8.巴厘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的苏巴克灌溉系统 Cultural Landscape of Bali:the Subak System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 (2012年,世界文化遗产)
巴厘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文化景观包括五块水稻梯田和它们的水神庙,占地19500公顷。这些梯田沿袭一种叫做“苏巴克”的古老的灌溉系统,由水稻梯田和水渠、水坝、印度教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经过几个世纪的使用证明其几近完美。“苏巴克”灌溉系统仍正常运行,已成为巴厘著名人文旅游景观之一。因其展现了“幸福三要素”哲学思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 沙哇伦多的翁比林煤矿遗产 Ombilin Coal Mining Heritage of Sawahlunto (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翁比林煤矿工业遗址是一处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遗产是“东南亚最古老的煤炭开采地”。这一工业遗址在印尼苏门答拉一偏远地区,由荷兰殖民政府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设了一个煤矿-沙哇拉多的翁比林煤矿,用于开采,加工和运输那里的优质煤炭,是一个能进行高效的深度开采,加工,运输和出口煤炭的综合体系。
三、老挝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3项)
老挝共计拥有3项世界遗产,均为文化遗产。
琅勃拉邦古城 Town of Luang Prabang (1995年,世界文化遗产)
琅勃拉邦古城,位于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省南康河与湄公河汇合处的半岛上,距离万象大约有500多公里,其海拔高度为300米。琅勃拉邦也称“銮佛邦”,是老挝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现在是琅勃拉邦省首府。琅勃拉邦的意思是“勃拉邦佛之都”。勃拉邦佛是一尊高1.3米的金佛,据传这是公元13世纪柬埔寨国王将公主嫁给老挝国王时的嫁妆。此后,这尊佛像一直作为“王国的保护神”,珍藏在市内一座古塔中。
2.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瓦普庙和相关古民居 Vat Phou and Associated Ancient Settlements within the Champasak Cultural Landscape (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
“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瓦普庙和相关古民居”这一遗产位于老挝西南部的占巴塞省。占巴塞省位于老挝首都万象东南约500公里的湄公河西岸。在普高山脉和湄公河之间,有众多的寺庙、水利设施、民居、采石场、遗址古迹以及一条通往吴哥的古道。瓦普庙西邻普高山脉东邻湄公河,是占巴塞平原上一处重要文化景观。瓦普神庙是老挝著名的佛教古刹,老挝人把它与柬埔寨吴哥寺媲美,称为印度支那两大胜迹。这一遗产反映了古代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化发展概况。
3.川圹的巨石缸遗址-石缸平原 Megalithic Jar Sites in Xiengkhuang – Plain of Jars (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老挝中部高原的石缸平原得名于其上的2100多个巨型石缸,这些石缸,都是用整块花岗石雕凿而成,是铁器时代的丧葬遗迹。整个遗产地包含15个组成部分。除巨型石缸之外,这里还有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的石盘、墓葬品、墓碑、采石场等。石缸和相关元素是这个铁器时代文明最突出的证据,这些物品的制造和使用贯穿该文明的整个过程,直至其于公元500年前后消失。
马来西亚 Malaysia(4项)
马来西亚共计拥有4项世界遗产,其中2项为文化遗产,2项为自然遗产。
1.穆鲁山国家公园 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2000年,世界自然遗产)
穆鲁山国家公园位于东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美美东南百余公里,面积达52864公顷,是州内最大的雨林保护地。公园最大的特色是拥有丰富而壮观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即“锋刃”的姆鲁刀山石林、以“大”闻名的沙捞越大厅、以“长”著称的清水洞几大奇景,以及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生态而闻名于世。
2.基纳巴卢山公园 Kinabalu Park (2000年,世界自然遗产)
基纳巴卢山公园,位于沙巴婆罗岛北端,被喜马拉雅山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最高的山——基纳巴卢山(4095米)所环绕。公园植被丰富,从热带低地、雨林小山到热带高山森林、亚高山森林和生活在更高海拔的灌木,应有尽有。基纳巴卢山公园被誉为东南亚植物多样性展示中心,种类极其丰富,有喜马拉雅山、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泛热带的各种植物。
3.马六甲海峡历史名城:马六甲和乔治城 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以传统建筑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国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马六甲城内的政府建筑、教堂、广场以及防御工事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早期的发展历程。街道曲折狭窄,屋宇参差多样,很多住房的墙上镶着图案精美的瓷砖、瑞狮门扣、镶龙嵌凤,处处显示出马六甲这个历史古都的独特风貌。乔治城则以民居与商用建筑为特色,反映了自18世纪末期开始的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面貌。这两座城市呈现出的独特的建筑与文化景观在东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绝无仅有。
4.玲珑谷地考古遗址 Archae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 (2012年,世界文化遗产)
玲珑谷地的考古遗址位于西马来西亚西西北部的霹雳州上霹雳县,距首府怡保约100公里,是古人类遗迹。玲珑是霹雳州的一座小镇,随着挖掘发现史前时代的许多遗迹,玲珑谷地已成为马来西亚最重要、也是半岛已知有人类活动的最古老遗址。
菲律宾 Philippines(6项)
菲律宾共计拥有6项世界遗产,其中2项为文化遗产,4项为自然遗产。
1.菲律宾巴洛克教堂 Baroq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 (1993年,世界文化遗产)
菲律宾的巴洛克式教堂群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巴奥艾、圣玛利亚、马尼拉以及班乃岛的米亚高等地。其中以圣奥古斯丁教堂、奴爱斯特拉·塞纳拉·台·拉·阿斯姆史奥教堂、比略奴爱巴教堂最为著名。
2. 图巴塔哈礁自然公园 Tubbataha Reefs Natural Park (1993年,世界自然遗产)
图巴塔哈群礁位于菲律宾巴拉望省普林塞萨港东南98海里外(181公里)的苏禄海中。图巴塔哈群礁自然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珊瑚生成水域,其珊瑚之美丽多姿更是别处无法比拟。珊瑚覆盖了整个区域的三分之二,许多海洋生物生活在环绕岛礁的水域中。这里有350多种珊瑚与500多种鱼类,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可以媲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图巴塔哈群礁也就是因其著名的“珊瑚墙”而成为流行的季节性的潜水运动的地点。
3.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 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s (1995年,世界自然遗产)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于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是世界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统,景色非常壮观美丽。这个水稻梯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里山势陡峭,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块砌成,台阶般整齐而错落有致的梯田让人惊叹不已。梯田面积小的仅有4平方米,大的可达2500平方米。据测量,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900米以上,与最低一层梯田的垂直距离为420多米。这里的梯田自古用泉水灌溉,以竹筒将泉水引出,然后经过水闸,流往梯田,由高层到低层,层层不缺水。
4.维甘历史古城 Historic Town of Vigan (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维甘古城位于菲律宾南伊洛克斯省, 1999年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16世纪。西班牙人1572年到达维甘时,其作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西班牙人的到来使其成为当地政治、宗教与文化中心,西班牙的帆船贸易将维甘与欧洲连接起来,并且使其成为菲律宾北部地区最为繁荣的城市长达300余年。该建筑不仅反映出欧洲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融入了菲律宾和中国的建筑特色,不愧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秀丽的城市,这在东亚和东南亚都是首曲一指的。
5.普林斯萨地下河国家公园 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 (1999年,世界自然遗产)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位于菲律宾巴拉望省北岸圣保罗山区,以其雄伟的石灰石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流而举世闻名。公园的特色是雄巍的石灰石喀斯特地貌和那里的地下河流。河流的特点是直接流入大海,河流下游受潮汐影响。这个地方还是不同生物的保护区。该公园包括一整个“山——海”生态系统,并保护了亚洲一些非常重要的森林。
6.汉密吉伊坦山野生动物保护区 Mount Hamiguitan Range Wildlife Sanctuary(2014年,世界自然遗产)
汉密吉伊坦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Mount Hamiguitan Range Wildlife Sanctuary)位于菲律宾达沃区的东达沃省,建立于2003年,占地3834公顷,海拔75至1637米,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保护区的不同高度适宜不同动植物的生存,在这里有一系列濒临灭绝的、地方性的和罕见的动植物。
六、新加坡 Singapore(1项)
1.新加坡植物园 Singapore Botanical Gardens (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
新加坡享有 “花园城市” 美誉,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植物园成为新加坡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地,与柬埔寨吴哥窟和中国长城等标志性地标齐名。1859 年,农业园艺协会 (Agri-Horticultural Society) 将一片 60 英亩的废弃种植园转变为一个休闲花园,这座花园后来演变成游客今天所见、广受欢迎的新加坡植物园。多姿多彩、四处延伸的植物园不仅是慢跑、用餐或闲逛的理想休闲场所,还是植物和园艺研究中心。
泰国 Thailand (6项)
泰国共计拥有6项世界遗产,其中3项为文化遗产,3项位自然遗产。
1. 素可泰及邻近历史城镇 Historic Town of Sukhothai and Associated Historic Towns (1991年,世界文化遗产)
素可泰是泰国首个王朝(13世纪和14世纪暹罗第一王国)素可泰王朝的首都,位于泰国中央平原,曼谷以北427千米,意为“幸福的曙光”。素可泰西部和北部为高山森林,东部和南部为平原地带,面积约为6600平方千米。素可泰及邻近历史城镇有逾百佛寺佛塔及逾千尊佛像,并有释迦牟尼之巨型座像。
2.阿育他亚(大城)古城及其相关古镇 Historic City of Ayutthaya and Associated Historic Towns(1991年,世界文化遗产)
阿育他亚(大城)是继素可泰(Sukhothai)之后的第二任暹罗首府,大约建于1350年,18世纪被缅甸人摧毁。它的遗迹圣骨塔和大清真寺至今还依稀显露出其昔日的辉煌。
3. 童·艾·纳雷松野生生物保护区 Thungyai-Huai Kha Khaeng Wildlife Sanctuaries(1991年,世界自然遗产)
童·艾·纳雷松野生生物保护区建于1974,位于泰国西部的乌太他尼、达府、北碧各府,泰缅边境旁,延伸60多万公顷,是泰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海拔250米到1811米之间,属多山地形,保护区内有几座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海拔在1100米的山峰则很常见。保护区的中部有一片辽阔的草原,童-艾-纳雷松野生动物保护区因此而得名(“童-艾”在泰语中意为“广阔的草地”)。
4.班清阿考古遗址 Ban Chiang Archaeological Site (1992年,世界文化遗产)
班清阿遗址位于泰国的乌隆地区,自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青铜器在班清史前遗址的墓穴中被发掘出土,考古学家们开始思考东南亚发展红铜和青铜制作技术的可能性,随着对班清研究的不断深入, 班清被视为东南亚发掘地区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类文化、社会、科技进步的中心。
5.东巴耶延-考艾森林保护区 Dong Phayayen-Khao Yai Forest Complex (2005年,世界自然遗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多种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虫类动物,具有国际重要性。东巴耶延山-考爱山森林保护区有5个项目,考艾国家公园为其中之一。
6.岗卡章森林保护区 Kaeng Krachan Forest Complex (2021年,世界自然遗产)
岗卡章森林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印度支那和苏门答腊动植物群区的交汇处泰纳塞林山脉的泰国一侧,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2021年7月26日于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岗卡章森林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缅甸 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2项)
缅甸共计拥有2项世界遗产,均为文化遗产。
1.骠国古城 Pyu Ancient Cities(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
骠国古城位于缅甸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包括Halin(罕林,位于实阶省)、Beikthano(毗湿奴,位于马圭省)和Sri Ksetra(室利差旦罗,位于勃固省)这三座用砖石建造、外围被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的古城,它们分布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干涸区域内的广大灌溉景观之中。该遗址是缅甸最早的城市文化发源地、南传上座部佛教最早传入地,也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其创造的文化奠定了蒲甘王朝文化的基础。
2.蒲甘 Bagan (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蒲甘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东岸,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古都,也是缅甸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蒲甘城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缅甸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即建都于此。 佛塔林立是蒲甘最壮美的景观,据传最多时曾达40多万座,被誉为“万塔之城”,现仍存有两千多座。
九、越南 Viet Nam(8项)
越南共计拥有8项世界遗产,其中5项为文化遗产,2项为自然遗产,2项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1.顺化历史建筑群 Complex of Hue Monuments (1993年,世界文化遗产)
顺化是越南末代王朝的京都,位于越南中部,现为承天顺化省省会。1635年至1945年的300多年间,曾先后为旧阮、西山阮和新阮等王朝的都城,金碧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郭和气派的皇陵都使越南人引以为豪。顺化的名胜古迹较多,著名的有皇城、皇陵、天姥寺塔、御屏山,还有静心湖、南郊坛、万年渡口、耀帝寺、慈航寺、灵光寺、祥云寺、保园寺等;这里有6座阮朝皇帝陵墓,其中有皇帝陵墓也有妃嫔陵墓,他们每个皇帝的陵墓,不会刻意去加柱改门更改风水,反而是因景而建,与自然景色作出最大配合,每个皇陵景色各异,有些造型别致、有些雄伟壮观、有些就如庭园。
2.下龙湾 Ha Long Bay (1994年,世界自然遗产)
下龙湾位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宁省下龙市,是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海湾,山海风光秀丽迷人,景色似桂林山水,闻名遐迩,为旅游胜地,有“海上桂林”的美称。主要景点有天堂岛、巡洲岛、吉婆岛、天宫洞、斗鸡石等。下龙湾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地理变化,并在与当地热带季风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并发展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繁荣的古代文化,后来成为越南古代兴建商业港口与近代抗击列强侵略的重要地点,在越南经济社会与国防安宁的发展事业中有着重大战略位置,至今还保留着其独特丰富的文化本色。
3.圣子修道院 My Son Sanctuary (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圣子修道院是一处曾经统治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区长达14个世纪之久的印度教王国的心脏地区,同时,圣子还因为曾有多达70座寺庙林立在那里而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早在100多年前,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圣子修道院遗址。在其后的80多年中,这座历史遗迹饱受着战火的摧残,没有施行任何的保护措施。 圣子修道院是一处非同寻常的文化交流场所。正是通过这里,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建筑结构被引进了东南亚。
4.会安古镇 Hoi An Ancient Town (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会安古镇位于越南中部,是广南省的一个贸易中心,是15世纪到19世纪东南亚保存完好的传统贸易港。据说古时中国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个立足点就是会安,越南南方许多地方的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因此在会安,中国式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很完整。
5. 丰芽—格邦国家公园 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 (2003年,世界自然遗产)
丰芽-格邦国家公园(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从古生代(大约40亿年前)开始的,是亚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
6. 河内升龙皇城 Central Sector of the Imperial Citadel of Thang Long - Hanoi(2010年,世界文化遗产)
升龙皇城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在连续1000年里都是十分独特的人类文化、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建设技术、城市规划和造景艺术等价值的交汇之地。遗迹区反映了从7世纪至19世纪升龙前期,升龙和河内时期的历史积淀,许多历史时期的遗迹和文化层颇为连续地相互重叠。
7.胡朝时期的城堡 Citadel of the Ho Dynasty (2011年,世界文化遗产)
胡朝时期的城堡遗址现存于越南清化省永禄县,建于14世纪。胡朝(1400年—1407年)是越南陈朝末期权臣胡季犛所建的朝代,胡朝时期的城堡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越南京城的中心,并且从16世纪至18世纪一直为越南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存下来的遗迹有石造城门及部份的城墙夯土。城堡连接长山与东山山脉的轴线,位于马江与八里河之间的平原上。建设城堡时遵循了风水的原则,是14世纪末期传到越南及东亚其他地区新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见证。
8. 长安名胜群 Trang An Landscape Complex (2014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长安名胜群位于越南红河三角洲南部,越南宁平省地界,总面积为4000公顷,全部为长安石灰岩地质,既符合文化、审美价值,又符合地质、地貌价值的各项标准,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一名胜群是目前世界上基本保持原貌并加以继承与发扬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名胜区,同时也是东南亚极美的名胜区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