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澳大利亚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4澳大利亚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23: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澳大利亚》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
教学知识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养羊业)、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采矿业)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澳大利亚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澳大利亚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澳大利亚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6.结合澳大利亚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 1.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 2.要求学生描述出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3.要求学生能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澳大利亚人口、牧羊带分布特点,说明农牧业、采矿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4.要求学生能够联系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5.要求学生能够总结澳大利亚在采矿业和矿区生态恢复的经验,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建议 6.要求学生结合商品贸易情况,认识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联系及其意义。
二、设计理念
重走库克船长航线,探索澳大利亚的隐秘与辉煌。
本节课以“区域认知”为核心,通过探究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澳大利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并思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澳大利亚这一典型国家,帮助学生理解南半球国家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
1.地理位置:澳大利亚是“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影响了其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
2.自然环境:地形分为三大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气候呈半环状分布,河流稀少。
3.经济发展: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为特色,农牧业和采矿业发达,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支柱。
图1 第九章第四节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学习过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阅读和区域分析有一定了解。同时对澳大利亚的动物(如袋鼠、考拉)有一定感性认识。
学习困难: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次在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分析时,需要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借助地图,描述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
2. 综合思维:
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和采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合案例,探讨澳大利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 人地协调观:
认识澳大利亚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实例,理解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澳大利亚农牧业和采矿业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分布的成因;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教学法:
问题导向法: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澳大利亚“隐身”之谜。
案例分析法:以养羊业和采矿业为例,分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2.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库克船长的航海故事,提问:“未知的南方大陆在哪?”“为什么澳大利亚这么晚才被发现? 思考并回答,初步感知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激发兴趣,引出澳大利亚“隐身”之谜。
新课推进①:破解“隐身”之谜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读图,找出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所在大洲和大陆名称。 2.引导学生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位置)和首都。 【教法指导】 通过海陆位置的特点,引出澳大利亚“隐身原因” 【完成活动】 1.填写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大洲和大陆名称。 2.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征,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理解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3.引导学生思考“长期隐身”的背后还会带来哪些影响?——“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阅读书本P83思与学】 认识澳大利亚的古老动物,思考澳大利亚能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原因。
·过渡:继库克船队登陆后,1788年英国皇家海军第一舰队的船只抵达悉尼湾,建立了首个殖民区,并记录了到达澳大利亚后4年的殖民拓展情况。记录中描写到:“沿着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向北航行,我们发现:深入内陆,地形变得崎岖多山,地势颇为险峻,这与海岸附近低平的地势形成鲜明对比。”提问:记录中描述的可能是澳大利亚的哪一条山脉?
新课推进②:自然环境与殖民开发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地势特征,找出其主要地形区,并分析三大地形区的特点。 2.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墨累河,说出其发源地、流向和注入地。 3.结合气候图,分析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点及大陆东海岸气候呈狭长型分布的原因,思考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法指导】 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成为英国首个殖民地的原因:海陆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受殖民影响,东南部开发较早,人口稠密,且悉尼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城市。 1. 找出澳大利亚主要地形区完成地形区填空,归纳地势特征,猜测记录中描述的山脉可能是大分水岭。 西部高原——沙漠广布;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东部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侧有大堡礁 2. 3.找出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类型,归纳气候分布特点,分析大陆东海岸气候呈狭长型分布的原因及气候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完成P84活动题。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19世纪50年代,随着羊毛相关产业发展和金矿发现,澳大利亚大陆人口骤增。其后大量矿藏被发现,使得澳大利亚迅速致富和发展。
新课推进③:从羊毛到矿产——经济的崛起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 展示澳大利亚羊毛出口量在世界的占比,思考:该数据说明澳大利亚的产羊业有何特点?澳大利亚劳动力少,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保证羊毛产量? 2.展示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结合澳大利亚年降水量线,思考不同牧羊带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养羊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展示绵羊-小麦混合经营带农事安排,分别说出小麦种植、绵羊饲养的农忙期和农闲期,并思考其好处。 4.结合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特点;结合书本案例,思考澳大利亚现在采矿业有何特点。 5.展示澳大利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示意图、澳大利亚主要商品进、出口国家图,引导学生依据澳大利亚商品贸易的特点,思考澳大利亚对外经济联系的特点。 【教法指导】 1.可拓展澳大利亚内陆运输矿产资源的主要方式为铁路运输——必和必拓铁矿火车 2.需向学生说明澳大利亚现在的支柱产业为服务业 1.阅读书本P85回答 2.小组讨论养羊业的自然优势。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小麦种植、绵羊饲养的农忙期和农闲期,并思考其好处 4.分析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分布。 5.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 结合澳大利亚进出口商品案例,理解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及其意义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