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
语 文
2025.04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重视“势”是中国人看待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势,古字作“埶”,字形从“坴”从“丸”,
“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意为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孙子兵法》中“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者,势也”即是此意。
“势”源于土墩斜面给人的倾向感,以及斜面对圆球可能产生的加速作用。一个系统内在的张力或外
界的影响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它们对逆势而行者起着阻遏进程或改变方向的作用,对顺势而为者则起
到加大运动速率的作用。
在中国思想史上,兵家最早系统探讨了“势”的概念。《孙子兵法》中“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指出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成有利“态势”,这是孙武势论的核心。在政治领域,法家势论更强调
“权势”等含义。《韩非子》中“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把“势”看作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
自汉末六朝开始,艺术、文学等领域也引入了“势”的概念。东汉蔡邕重视书法的“笔势”,东晋顾恺之
提出以静态的画面来表现动态的“气势”,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专章论述“文势”。
在长期发展中,“势”融合了多种含义,形成了四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位置”,相对位置的差异是产
生“势”的先决条件,这位置既可指物理空间上的,也可指社会政治中的。其次是“力量”,既指有形的
力量,也指潜在的威慑。这种力量由位差带来,又是形成位差的原因。位置和力量反映的是事物在特定时
刻下的静态特征。第三是“趋向”,强调“势”蕴含的动态性。这趋向既表示一种微观运动的方向,又表
示一种宏观发展的状态;既可能是已经在变动中的过程,也可能是引而未发但已露征兆的积蓄状态。第四
是“策略”,“势”体现着结构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谈势者必然会论及对“势”的谋划和利用,重视在把握
“势”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行动。
(取材于张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人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如果是自然之势,就要顺势而为;如果是人设之
势,就要审时度势。无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都充满了“谋”的智
慧。古人将“势”进一步推广到文学、艺术等领域,是创造性的运用。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一段著名论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
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一“锁”一“掩”,便形成了艺术的张力,创造出一个
回荡不已的空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极富节奏感,参差有致,空灵通透。自然山川不会按人的审美意愿存
在,而中国画可以用云雾取舍等手段,自由组合,形成构图上的“势”,以墨线的轻重虚实、力度的强弱
刚柔、走势的斜正向背等,使所描绘的苍松翠竹、悬泉飞瀑、崩崖坠石等都呈现出一种趋向、一种性格,
这则是笔法上的“势”。这是以绘画手段在自然山水中提炼出的“势”,能引导人体悟出一种“境”。这种
“境”,是客观的自然山川所没有的,是审美主体的感悟加之于审美客体而形成的,在中国绘画、诗歌、
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体现。
“笔势”是书家营造生命联系的一种方式,它使相对孤立松散的汉字组合形成呼应与关联,体现着中
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从东汉蔡邕作《九势》,到王羲之作《笔势论》,再到智永作“永字八法”,书家对
“笔势”做了深入的探讨。“笔势”就是书法中往来运动的态势,通过造成线条内在的冲突,使本来直来
直去、一笔而过的线条,有意一波三折,使线条之间不连而连、连而不连,由此见出线条内部生命的往复
回环,成为融通一体又富有节奏的生命之线。“笔势”赋予了汉字线条丰富复杂的变化,书法有了“势”
才真正展现出生命来。比如米芾就是通过侧锋刷字、书备八面、往垂收缩等笔法造势,创造了独具个性的
书法生命形象。
(取材于朱良志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势”是中国看待世界和国家关系的重要视角,“谋势”在当代呈现出新的内涵。
首先,从“趋势”的角度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基于国际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
而对世界发展大趋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利益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相互依赖
的紧密关系。同时,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整
体性、联系性的大势,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从“形势”的角度看,中国关注大国间的格局变化,重视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
家的“共同发展”,通过建立新机制以引领势态的走向。与“倚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关系以及“大国必然
陷入冲突”的对抗性观念不同,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国家关系层面“谋”的是和
平、公正、合作、共赢之“势”。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在中美关系、金砖国家关系、中国与周边
国家关系等层面有所作为。
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势,需要自身力量作为前提和基础,需要不断提升的“势力”,即应对风
险的国家能力,特别是国家韧性能力——有效应对危机而保有自身稳定性的能力。首先要提升国家识别风
险的能力,减少外部和内部风险对国家的冲击和损害;还要提升国家应对风险的灵活能力,以应对不确定
性的变化,建设“柔软性国家”;同时也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国家的根本。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势”的方向性、关系性和基础性特征,展现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为之路。
(取材于刘雪莲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内外因素相互影响,推动事态沿着一定方向加速发展以后,才形成了“势”。
B.中国古人在军事、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势”的内涵。
C.事物的位置差异和力量大小反映了“势”的静态特征,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D.可能的运动方向、引而未发却已露征兆的积蓄状态,都是“势”的动态性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战而屈人之兵”属于“自然之势”,强调要顺应天时。
B.中国山水画的“势”与“境”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特性。
C.相对孤立松散的汉字组合,因书法“笔势”而呼应关联。
D.米芾的“侧锋刷字”突破了古代书论中对“势”的追求。
3.根据材料三,下列“谋势”的三个角度与具体做法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趋势角度 ②形势角度 ③势力角度
[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乙]推进实施《中国制造 2025》强国战略行动纲领
[丙]金砖国家扩容与“全球南方”战略合作
A.①—甲②—丙③—乙 B.①—乙②—甲③—丙
C.①—丙②—乙③—甲 D.①—甲②—乙③—丙
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势利导”体现出了“势”的策略性内涵。
B.“鼎足之势”形象地描述了位差带来的势能。
C.“形离势合”可用来说明中国书法艺术的张力。
D.“大势所趋”意味着要对发展趋势作科学判断。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以下诗句是如何营造“势”与“境”的。(6 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
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节选自李白《蜀道难》)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材料一
《春秋 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
【1】 【2】
《谷梁传》:“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 服。苞
【3】
人民,殴 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
注释:【1】填:通“镇”,镇压。【2】苞:通“俘”,俘获。【3】殴:驱赶。
材料二
《春秋 僖公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
《公羊传》:“曷为再言晋侯?非两之也。然则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
也。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则固将伐之也。”
材料三
《春秋》之说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周礼 大司马》九伐之法曰:“贼贤害人则伐之,负
固不服则侵之。”
然则所谓伐之者.,声其恶于天下也。声其恶于天下,必有以厌于天下之心,夫然后得行焉。古之守
【1】
臣,有朘 人之财,危人之生,而又害贤人者,内必弃于.其人,外必弃于诸侯,从而后加伐焉,动必克.
矣。然犹校德而后举,量力而后会,备三有余以用其人:一曰义有余,二曰人力有余,三曰货食有余。是
三者大备,则又立其礼,正其名,修其辞。其害物也小,则诰誓征令不过其邻;虽大,不出所暴;非有逆
天地横四海者.,不以动天下之师。故师不逾时而功成焉。斯为.人之举也,故公之。公之,而钟鼓作焉。
夫所谓侵之者,独以其负固不服而壅王命也。内以保其人,外不犯于诸侯,其过恶不足暴.于天下,致
文告,修文德,而又不变,然后以师问焉。是.为制命之举,非为人之举也,故私之。私之,故钟鼓不作。
斯圣人之所志也。
周道既坏,兵车之轨交于.天下,而罕知侵伐之端焉。是故以无道而正无道者有之,以无道而正有道者
有之,不增德而以遂威者又有之,故世日乱。一变而至于战国,而生人耗矣。是以有其力,无其财,君子
不以动众;有其力,有其财,无其义,君子不以帅师。合是.三者,而明其公私之说,而后可焉,呜呼!后
之用师者,有能观乎侵伐之端,则善矣。
(取材于柳宗元《辨侵伐论》)
注释:【1】朘:剥削。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诛.不填服 诛:讨伐
B.假.涂于卫 假:借
C.动必克.矣 克:战胜
D.其过恶不足暴.于天下 暴:施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则曷为.伐卫 B.然则所谓伐之者.
斯为.人之举也 非有逆天地横四海者.
C.内必弃于.其人 D.是.为制命之举
兵车之轨交于.天下 合是.三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负固不服则侵之
依恃险固之势而不臣服,就要征讨他
B.声其恶于天下
向天下宣告他的罪恶
C.私之,故钟鼓不作
偏爱他,所以不鸣钟击鼓地声讨
D.而罕知侵伐之端焉
很少有人知道“侵”或“伐”的缘由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春秋》所载的“侵”与“伐”,但是角度有所不同。
B.柳宗元认为以“伐”的方式用兵,就要做好“义”“人力”“货食”等方面的准备。
C.柳宗元认同《谷梁传》“伐不逾时”的观点,肯定了信义在战争中的必要性。
D.柳宗元写《辨侵伐论》提醒后世用兵者重视“侵”与“伐”的区别,减少战争危害。
10.根据材料三第二、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侵”与“伐”的条件。(6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3 题。(共 12 分)
【1】
泛溪
杜甫
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
远郊信荒僻,秋色有余凄。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
【2】
童戏左右岸,罟弋 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3】
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人情逐鲜美,物贱事已睽 。
【4】
吾村霭暝姿,异舍鸡亦栖。萧条欲何适,出处 无可齐。
【5】
衣上见新月,霜中登故畦。浊醪自初熟,东城多鼓鼙 。
注释:【1】此诗为杜甫居草堂期间所作。溪,指草堂边的浣花溪。【2】罟弋:捕鱼捉鸟的工具。【3】睽:
背离。【4】出处:出仕与归隐。【5】鼓鼙:指军鼓。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八句写诗人乘舟沿浣花溪游览,描绘出郊野清秋的云影山色。
B.中八句摹写了一幅乡间儿童捕鱼采藕、充满童趣的田园图景。
C.末八句写诗人日暮泛溪,流连忘返,舟中赏月饮酒,自得其乐。
D.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在写景叙事中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练练峰上雪”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山雪洁白、云霓轻柔的清秋景色。
B.“翻倒荷芰乱”两句,巧用“乱”“迷”,写出儿童嬉戏玩耍的稚拙之态。
C.“萧条欲何适”两句,以“何适”发问,强化了诗人“出处”两难的感受。
D.“衣上见新月”两句,“新月”与“故畦”形成反差,暗含对故园的思念。
13.有评论者认为此诗“轻快中有沉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理由。(6 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 8 分)
(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坏,______①______”展现了一幅水
天相连、广阔无垠的壮丽画面,柳永《望海潮》中“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描绘了一幅长堤
曲折、江流浩荡的壮美图景。
(2)古代士人常以文章激浊扬清。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___④
______”讥刺了繁政扰民之弊;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
提醒国君治国要注重小事,不玩物丧志。
(3)叠词有渲染氛围、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______⑦______”渲染出低迷哀婉的氛围,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
也,______⑧______”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
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
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禁别人。最是心
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
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
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1)请根据选文中的人物对话,概括林黛玉、贾宝玉的特点。从两人对话中能看出贾府怎样的发展趋
势?请简要说明。(4 分)
(2)“三丫头”与王熙凤都有管理贾府的经历,请结合与之相关的情节,谈谈二人才能、品性的不同。(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
半夜好雪、一城浮华及人间你我
①雪说来就来了。真真切切从灰暗的高空落下来,才发现冬已进入纵深处。是该好好来一场雪了。更
该心无旁鹫地迎接一场好雪。好在这是固原的雪,固原的雪有着固原人一般的憨厚劲儿,下起来就认认真
真的,不偷奸耍滑,不偷工减料,一心一意要把小城覆盖出冬该有的景象。
②这些年时不时记起一篇武侠小说,叫《七夜雪》。读到的时候我三十岁了,整日为生活的鸡零狗碎
劳碌奔走,不长的一篇文章,却助我重新燃起了心头逐渐黯淡下去的梦想火苗。梦想似乎更适合年轻人去
追逐,我这每日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就局限于固定框架,没有勇气更没有心力编织那绮丽奇
幻的梦想。《七夜雪》唤起了旧梦,心心念念之间,还是最喜欢武侠小说营造的意境,那种快意恩仇,那
种痴恋狂迷,那些刀光剑影,那些生死离别,都比现实生活壮丽热烈,远非这人间寻常日月可比。
③雪很争气,一直在下。身居高楼之上,雪又来得安静,听不到任何飘落之音。只有窗外的远山和近
树在一层一层白起来且__[甲]__起来。想起暮色时候,为女儿去买加厚睡衣,她说暖气不好,冷。我等
不到明天,必须今天就买到。坐在出租车里,忍不住说了一声好累。中年司机从后视镜里窥探,接着告诉
我锻炼的必要性,以他自己为例,反复强调要坚持锻炼。有一种错觉,他不是陌生人,是我某一位亲人,
一直隐匿在一个不为我知的角落,此刻冒出来只为告诉我身体健康的重要。耳边是他的絮叨声,看见玻璃
外雪开始下。此刻的雪让人心乱,冬季的小城处于蛰伏状态,什么都灰突突的,看着无比枯燥乏味,巨大
的灰色从高处__[乙]__下来,人间灰暗苍凉之感加剧。雪还没落到地面,就给人脏脏的感觉,似乎它们
从出发之初就已经这般脏。下吧,下吧,依窗而痴望,一个声音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人间尘嚣滚滚,早该
来一场好雪洗刷一次。
④对于人间来说,一次落雪,何尝不是一次清零,心灵被清洁之后,才能更好地重新上路。心开始静
下来,变得有如止水,今夜可在梦里枕雪而眠,真好。无数的念头冒上来,是一个又一个小说情节,此刻
不用费劲去抓,它们是活泼泼的,生命里蕴含着能量,在愉快地生长,藤蔓植物一样,越来越茂密。创作
中最难得的灵感,此刻按压不住,水泡一样冒上来冒上来。多年创作经验,磨炼出我良好敏感的文学神
经,停笔半年,又能重新开笔书写了。一个短篇,几个短篇,应该能一口气写七八个短篇吧,在心里养得
足够饱满,是雪和这落雪的夜,触动了心底那个埋藏的开关。二十多年的坚持,写作于我,已经是血管里
流淌的血,自然而然,日夜伴随,哪怕梦里,也有神经触觉在悄然寻找捕捉和构想着小说的可能性。
⑤我的卧室也是书房。床头柜头全是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写出来的书们在这里相
遇,握手言欢,或者各自保持矜持。我替它们打破界限和隔阂,一会儿看古代,一会儿读现代,半天时间
看巴尔扎克和马尔克斯,半天时间享受古代小说笔记,黎明睁开眼听安娜吐露心声,暮色里为包法利夫人
扼腕叹息,梦里似乎在担忧娜拉出走以后究竟怎么办。这样的阅读令人痴迷,有巨大的魔力在吸引我。逝
去的古人,鲜活的今人,那些不停思考的大脑,捧给世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读者,我在时间的墓碑
之间流连,访问每一个隐藏在作晶背后的灵魂。
⑥想告诉满室静默的书籍,下雪了。雪在窗外,最初的脏已经消失,现在落下来的全是白。每一朵都
剔透晶莹,密密匝匝,挤着压着,彼此迎接、拥抱,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凝视那种白,回想人间的纷扰喧
闹,发现诸多烦恼的根由在于庸人自扰或者贪心不足。故乡小山村扇子湾移民搬迁后,我深感自己有如浮
萍失根,动辄惶然无措,深有忧戚。其实,人生一场,在世间行走,何尝不是漫天雪片?飘零如雪,却能
如此踏实笃定,来便来了,落便落了,幕天席地,都是家园,又有何不可?如此想来,心中宽慰,放眼固
原小城,高楼低屋,处处人烟,我身居哪里,爱便该在哪里落地。
⑦对固原之爱,受朋友启发,日渐明晰。原来我总感觉这座山城只有黄土,缺乏水韵绿意,只适合暂
时驻足。朋友从外地来,却视固原如故土,历史文物、文化古迹无一不成为其痴迷对象,投入其中,细学
慢品,每当谈论起来便如数家珍。我也受到启发,原来固原值得这样深爱。这座朴素之城,显赫时不张
扬,落魄时不凄然,始终坦坦荡荡,气定神闲,自历史深处走来,把世间踩在脚下,融多元文化于一体,
懂得贯通,乐于包容,吐故纳新,新旧交汇。走入寻常街巷,可见典型的西北小城风貌,人群熙熙,车流
攘攘,吃穿用度,生老病死,一天天在这里上演,一年年在这里重复,有人走完了一生,有人刚刚落草人
间。而我,早就做了这其中的一员,终将在这里过完此生,此一生记录在小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爱所
憎。山城的浮华烟火里,很多人走过,我也走过。我们都是过客,但我越来越爱这短暂旅途中的风景。
⑧落雪的夜,小城卧在棉被里。雪__[丙]__了一层又一层,小城拥着无数做梦的灵魂,渐渐沉入好
梦。我舍不得睡,一次次披衣趴到窗前去看,时间步入深夜,雪还在落。天气预报显示明早转晴,说明雪
会在半夜停止。脑中文思泉涌,飞快地在手机记事本上记下题目和情节,记了一个又一个,平日厚积,此
刻薄发,文学就是这样,功夫在日常也在写作之外,爱给足了,就会得到回馈。雪下得这样认真,这样深
情,这样奢侈。听雪而眠,心中养文,此生便已足够。
⑨好梦深处,朦胧辗转,远方之友,你可还好?
(取材于马金莲的同名散文)
16.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叠 流 裹 B.肥 压 裹
C.叠 压 落 D.肥 流 落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用武侠世界的壮丽质换反衬出现实生活的琐碎黯淡,为后文作者认识的转变蓄势。
B.第④段所写创作灵感喷涌的状态,这既是雪夜所激发的,又是长期创作经验磨炼的结果。
C.第⑤段展现作者阅读类别之广、感受之丰,慨叹庸常的生活会埋葬绚烂丰富的文学世界。
D.第⑨段的“远方之友”,将“人间你我”由女儿、司机、朋友扩展到包括读者在内的无数人。
18.作者说“半夜好雪”,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好雪”的含义。(6 分)
19.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语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 6 分)
①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
取向。②文人墨客们.或临写范本,或自由创作,从诗文修养到人生际遇,用书法展现自己的生活趣味和艺
术追求。③他们寄情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居庙堂而不失闲趣,________,成为推动书法继承与创新的一
支重要力量。④跃然纸上的笔墨线条,是.书家的技法展现与艺术表达,更.是.他们人生足迹和心路历程的外
化。⑤让我们走进书法文化盛宴,观翰墨遗珍,赏铁画银钩,品笔端风华,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大美氛围中
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句有搭配不当问题。 B.第②句的“们”不可删。
C.第④句关联词使用准确。 D.第⑤句用语典雅而得体。
(2)请仿照第③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式,在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3
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很多同学都有错题本。有人利用错题本取得进步,有人的错题本流于形式。如何用好错题本?
请向班级同学分享你的经验。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2)不少人会因一本书而去一个地方,你会因哪本书而去哪个地方?请说明你的想法和理由。要
求:明确书和该地的联系,理由充分。
(3)请以“酝酿了那么久”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
感染力。
22.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
个.人.信.息.。
(1)《中庸》说“道不远人”,意思是“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并非高远难行。随着时代发展,
“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道不远人”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的鼓励与提醒……
请以“道不远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我国外长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到:“每一个国家的声音都应得到倾听。每一个国家都可
在多极格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无论在国际交往、社会治理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个
人成长中,都需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勇敢表达自己的声音。
请以“请听这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