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第十五中学政史地实验班培优周测《海水的温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政史地实验班培优周测《海水的温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23: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政史地实验班培优周测《海水的温度》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月平均温度。据此完成1~3题。
1.浮标获取的数据显示,在200~500 m深度,甲海区海水年平均盐度高于乙海区,主要原因是甲海区(  )
A.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    B.蒸发旺盛
C.缺少陆地淡水注入 D.降水稀少
2.图2中7、8月份表层与50 m深度海水温度相近,主要是因为(  )
A.西南季风强劲,形成持续大量降雨 B.西南季风强劲,带动下层海水上涌
C.热带气旋活跃,减少太阳直接辐射 D.热带气旋活跃,消耗海洋表层热量
3.该全球海洋观测网获取的海量数据可应用于(  )
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 ②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 ③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 ④指导远洋捕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表示海水水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① B.曲线②
C.曲线③ D.曲线④
5.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差异
C.热力环流 D.海水导热率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下图是世界某海域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海域最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0.该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快的深度约是(  )
A.0~50米 B.50米~200米 C.200米~400米 D.1 600米~1 800米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1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甲、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14.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15.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O1、Q4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地热,主要支出是海水
17.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相对低温称为深海冷水团。读图,回答18~19题。
18.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9.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盐度 D.海陆位置
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其附近海区曾是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下图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读图文材料,完成20—22题。
20.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21.纽芬兰渔场“鳕鱼群密集”的有利条件是(  )
A.因高纬冰山活动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B.洋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洋污染小
C.岛屿远离大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
D.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数量多
22.导致该渔场鱼群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过度捕捞 C.寒暖流减弱 D.地表径流减少
台湾岛东北海域常年存在几个冷水区,其中心水温比周围低2—4 ℃,深度可达100米。冷水区的位置和强弱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下图示意台湾岛东北部海底地形与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分布。据此完成23—24题。
23.冷水区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日本暖流遇海底地形抬升,底部冷海水上泛
B.寒流来水受岛屿阻挡,冷海水在该区域聚集
C.受洋流的影响蒸发量大,海水热量损失严重
D.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离岸流,底部冷海水上泛
24.冷水区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5.冷水区附近
A.通行难度增大 B.渔业资源丰富 C.台风灾害频繁 D.垃圾大量聚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世界某区域某季节气温分布图(图1)和某观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海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其形成原因        。
(2)由图1可知,图示季节可能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根据图1等温线的弯曲状况,说明北回归线附近大洋东部与西部表层水温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4)图1中B海岸沙漠狭长分布并一直向北延伸至3°S,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5)图2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    ,1 000米以下    。
27.读中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月 8月
(1)在我国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水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2)2月黄海的等温线有何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3)8月长江口外有一高温水舌伸向东北,试说明原因。
(4)2月与8月相比,我国沿海海域南北方向水温梯度较大的是    ,试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B 3.B
解析:第1题,蒸发、降水、陆地径流主要影响表层海水盐度,B、C、D错误。浮标获取200~500 m深度海水盐度说明甲海区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海水年平均盐度高于乙海区,A正确。第2题,该海域夏季7、8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和50 m深度海水温度相近,B正确,A错误。夏季7、8月份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受到上升流影响,表层海水温度低,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活跃主要在4~6月和9~11月,C、D错误。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可以为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提供依据,以及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能力,指导远洋捕鱼,①②④正确,但不能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③错误。B正确。
4. A 5. A
解析:4.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一般随海水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达一定深度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故选A项。5.纬度是影响水温的主要因素。由曲线③可知,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其原因是纬度越高,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越少,故选A项。
6.C 7 A 8 B
解析:第6题,由材料“闭合流域”可判断该流域水循环的支出是蒸发,收入是降水。由题目“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可知,盐湖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因盐湖“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蒸发量与之相当。第7题,潜在蒸发量与气温和风力有关,而实际蒸发量受控于潜在蒸发量和本区域的储水量,储水量最小的区域实际蒸发量最小。受地形地质的影响,坡面处储水量最小(坡面坡度大,基岩较致密,使地表水和地下水较其他三个区域水量小)。故选A项。第8题,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得盐湖以外区域水分截流增多,实际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项正确;湖泊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小,因此可排除A项;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可排除D项;生物在盐度饱和的湖泊中难以生存,也就是说盐湖中生物极少,即使营养物质增多也不会出现危害生物生长的富营养化,因此可排除C项。
9. A 10. B
解析:9.读图可知,该海域1月和7月的表层水温都在30 ℃左右,并且两个月份的水温随深度变化差异很小,说明该海域终年水温高,并且季节变化很小,由此可以推断该海域最可能位于低纬度赤道附近,A项正确;②③④海域纬度较高,水温的季节差异大,B、C、D项错误。故选A项。10.读图可知,该海域海水温度在50米以内随深度增加几乎没有变化,50米~200米的深度范围水温随深度增加下降幅度最快,2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下降幅度减小。故选B项。
11.B 12 .C
解析: 第11题,给出的信息是我国近海区域年蒸发量分布。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的蒸发量都需要能量和水分的提供。能量越丰富,水分越充足,越有利于蒸发。通过对图的判读,考生可以获得海洋年蒸发量最高值核心区域位于从台湾以东洋面到日本海区域,且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由此中心向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影响图中所示的所有洋流系统中,考生可以迅速判断出最多有两个洋流系统会影响到图示区域,即北太平洋暖流及其改变方向以后形成的黑潮(日本暖流),其中影响图示区域最显著的应当是黑潮暖流的主干部分。而图中蒸发高值区的分布状态与黑潮暖流的流向一致。因此暖流经过成为图示海域蒸发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提供水分蒸发的太阳辐射(能量)的角度来看,图中太阳辐射量最强的区域应当位于20°N以南的低纬度地区,而非蒸发量最大的高值区。图中信息表明虽然20°N以南这一区域蒸发量在整个图幅中相对比较高,但与核心区相比却显著较小,与其太阳辐射量最高区的位置不相适应。由此判断太阳辐射量并不是控制和形成图中所示蒸发量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从水分角度看,海洋和陆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洋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供蒸发,因此水分条件不成为限制和影响大洋蒸发量的要素,不管在哪个海域都存在足够的水分。无论是海水流动速度的加快或减慢还是海洋与陆地临近关系的影响,其改变的主要是水分的变化,因此不是构成控制蒸发格局的主导因素。第12题,本题在给出我国近海海域年蒸发量信息及其总量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高值区海域和其他海域蒸发量区别最大(或冬季蒸发最强烈的海域)之处在于冬季的蒸发量最强。该信息既是对前题信息的补充,也是对我国近海海域蒸发量深入探究的追问。而解决季节差异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影响蒸发的热量要素的进一步思考。对于北半球而言,冬季是相对热量较低的季节。暖流经过图示蒸发高值区,在洋面上提供了水分可用以蒸发的大量热源。同时,与夏季的非暖流区相比,冬季暖流洋面的温度和其上的大气温度差别达到最大。增大的温度差为获得热量的水汽蒸发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因而成为冬季蒸发最强烈的区域。蒸发高值区发生在20°N~30°N之间的区域。从地理位置判断,该区域是我国东部的近海海域,常年控制的主要环流形式是东亚地区的近地面主导环流——季风。从热力角度判断,由于行星风系的移动,该区域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的交替控制。夏季该区域主要受控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主,因此辐射能力最强,对海水的蒸发影响大,而冬季并不成为辐射强烈时期。同时与低纬度相比,由于行星风系南移的影响,图示区域的20°N以南区域才是相对辐射量最强的区域,但并未成为冬季的最强蒸发区,据此推断太阳辐射因子/辐射强度并没有成为我国近海海域冬季蒸发的主导因子。冬季受季风气候影响和控制,图示区域可能出现风力增大和降水较少的现象。但从气流系统的强度和变化看,如果这两者是主导因素的话,位于该区域以北和西北方向的海区(黄海海区)更靠近冬季亚洲大陆的高气压源区,其风力和降水变化要远大于图示高值区。而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没有成为冬季海域的最高区。据此判断风力和降水也不是冬季海域蒸发的主导因素。
13. C 14. A
解析:13.读图可知,甲海区水温低,乙海区水温高。甲海区受寒流影响,乙海区受暖流影响,故甲海区水温低于乙海区,C项正确。甲、乙两处的纬度相近,A项错误。海陆位置、盛行风向不是主导因素,B、D项错误。14.读图可知,甲海区纬度高,水温低;丙海区纬度低,水温高,A项正确。甲、丙两处均位于大陆东岸,B项错误。洋流性质、盛行风向不是主导因素,C、D项错误。
15.C 解析本题考查海面的热收支状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海面热收支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点。海水温度是海面热收支状况的反映,由于从低纬向高纬,随着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海区水温较高,说明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为正值;高纬海区水温较低,说明海面热量收支差额为负值,故Q3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海面辐射收支差额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海面辐射的对比,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Q1表示海面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取决于蒸发量的大小,由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因此蒸发耗热量副热带海区最大,并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Q2表示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取决于水温和气温的对比,气温高于水温,该差额为正值,冬季气温低于水温,该差额为负值,全年为正值;而且高纬地区夏季气温与水温差别较大,因而该差额反而略高于低纬地区,故Q4表示海—气热传导差额。
16. A 17. B
解析:16.从图中可读出收支平衡的海区在30°N,赤道海区热量收入小于20°N海区,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少,B、C项排除。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D项排除。17.低纬度海区寒流的海水温度高于高纬度海区暖流海水温度,A项错误。洋流是调节高、低纬度各海区热量平衡的主要方式,B项正确。各纬度间海水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洋流,C项错误。近海岸海区受陆地影响明显,水温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D项错误。
18. B 19. A
解析:18.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此时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上层水温较高,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B项正确。19.读图可知,黄海表层水温夏季高,冬季低,这是因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A项正确。
20.C 21.D 22.B 
解析 第20题,读图可知,相比较而言,丙海区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水温较高,而甲海区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少,水温较低,因此主导因素为纬度位置,C正确;洋流不是主导因素,A错;两海区海陆位置和盛行风向相当,B、D错。第21题,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扰动,底层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数量多,饵料丰富,所以鳕鱼群密集,D正确,A错;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洋污染小,但不是该渔场鳕鱼群密集的主要原因,B错;该岛屿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与大陆距离适中,且该海域开发时间较早,受人类活动影响大,C错。第22题,根据材料“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可知,由于捕捞时间长,人类过度捕捞导致其鱼群大量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B正确,A错;寒暖流并没有减弱,C错;纽芬兰岛为岛屿,地表径流较少,且该海域渔场主要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与地表径流的关系不大,D错。
23.A 24.B 25.B 
解析 第23题,由材料知,冷水区位于台湾岛东北海域,沿岸受日本暖流影响。读图可知,台湾岛东北海域等深线弯曲度较大,说明海底地形起伏大,日本暖流遇海底地形抬升,底部冷海水上泛形成冷水区,A正确,B错误;受洋流蒸发影响导致海水热量损失,台湾岛东部均出现水温下降现象,而不是仅仅在东北海域出现冷水区,C错误;东北信风吹拂形成向岸流,导致海水下沉,底部冷海水不可能上泛,D错误。第24题,海水温度垂直分布规律是1 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经常保持低温状态。夏季时,表层海水升温迅速,水温高,底层水温低,底层冷海水和表层暖海水温差达到最大,冷水区最明显,B正确;春秋季和冬季表层水温较低,和底层冷海水温差相对较小,冷水区不太明显,A、C、D错误。第25题,冷水区是由于底部冷海水上泛形成的,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又是鱼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冷水区中心水温比周围低2~4 ℃,对船只通行影响不大,A错误;台风形成在热带、副热带水温在26 ℃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冷水区附近水温较低,不利于台风形成,C错误;冷水区底部冷海水上泛,不利于垃圾大量聚集,D错误。
26.解析:(1)读图可知,水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递减,这主要与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有关。(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季节南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大致相同,说明该季节可能为春季或秋季。(3)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回归线附近大洋东部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大洋西部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这说明东部水温低,西部水温高。副热带海区大洋东部是寒流,西部是暖流。(4)图1中D海岸沙漠狭长分布并一直向北延伸至3°S是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带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有沙漠分布。但受到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沙漠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形状狭长,范围亦延伸到较低的纬度。(5)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水温度随深度呈下降趋势,但1 000米以下变化不大,变化较小。
答案:(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 (2)春、秋季 同纬度南北半球气温大致相同 (3)不同:东部等温线向低纬(南)凸出,西部向高纬(北)凸出,说明东部水温低,西部水温高。原因:副热带海区大洋东部有寒流,西部有暖流。(4)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该地区有沙漠分布。但受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沙漠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呈狭长带状,范围亦延伸到较低的纬度。(5)递减 变化较小
27.答案:(1)渤海 南海 (2)等温线向北凸出。由于受暖流的影响,其水温比同纬度的海区高。(3)陆地径流流入,陆地径流温度较高 (4)2月 冬季,我国近海地区冬季风对北方近海海域的影响远大于对南部海域的影响,加剧了南北的温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