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017级(八上)语文中期考试教师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读一读,请找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D )
A.绥靖(jìn) 瓦砾 (lì) 珐琅( fá ) 镏金( liú )
B.疟子( yào ) 鞠躬( jǖ ) 晨曦 (xī) 憧憬(chōng)
C.疟疾(nüè) 仄歪( zè ) 伧俗(cāng ) 匀称(chèn )
D.拂晓( fǔ ) 地窖( jiào ) 箱箧( qiè ) 颤巍巍(chàn)
2.辨一辨,请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
A. 锐不可挡 丰功伟绩 瘦骨嶙峋 独占鳌头
B. 荡然无存 荒谬至极 重峦叠障 闲倚画屏
C. 高屋建瓴 推崇备至 因地制宜 大放异彩
D. 经济制栽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煞它风景
3.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听了妈妈的教导,我恍然大悟,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
B、为了迎接学校的艺术节,小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4.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 )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
B.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C.“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D.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融合和交流互换,B句式杂糅,D多重否定不当,去掉否认前的“不”)
5.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B )(3分)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6.下面是一段青春励志宣言,请你仿照加点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青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或许青春的 航船常经风浪 ,但我们 有足够的力量驶向自己的理想彼岸 。
7.综合性学习(11分)
IPhone 6S的推出再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引起热潮。 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手机的“奴役”,“手机依赖症”成为了新型流行病。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互联网上就有那么一群“斗士”,对网络曝光的各种不公平、不正当行为表示愤慨,然而,当把心思全都放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时,人们却忽略了身边渐渐老去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朋友、邻居、同事……
材料二:晒美景、晒美食、晒萌娃、晒乖宠、晒工资、晒账单、晒奇遇……自从有了手机社交网络,似乎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晒的。
材料三:理疗师克斯汀·劳德表示,很多人用手机时脑袋及身体会前倾,这导致脊柱顶部的神经受挤压,头痛、脖颈僵硬、疲惫的感觉在所难免。
材料四:有网友感叹:“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 知道了太多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感觉这一生简直就是白活了”。
(1)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手机依赖症”的不良影响有哪些?(4分)
示例:1、沉浸于虚拟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情感麻木;2、精神浅薄化、文化快餐化成为了生活的主流。3、缺乏锻炼,影响健康。4、垃圾信息膨胀带来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
(2)材料四中,网友在提问平台里道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也是大多数网友的困惑。作为平台管理人,请你为该讨论平台拟写一句宣传语,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积极应对“手机依赖症”。要求: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示例:不要让人生被手机啃食得干干净净;不玩手机一堂课,收获知识一辈子(言之成理2分,使用修辞1分)
(3)当手机阅读成为主流趋势,“传统阅读危机”已经席卷全中国。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仅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少得可怜。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谈一谈怎样才能解决“传统阅读危机”。(4分)
1、通过自我约束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2、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多看报,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知识3、阅读过程中深度思考,学会分辨信息真假好坏。(答到2点得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25分)
(一)古诗文默写(10分)
8.请按要求默写诗歌(一空一分))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白居易(石壕吏》)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5)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生枝蔓 ) (2)濯清涟而不妖( 洗 )
(3)陶后鲜有闻( 少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B ),咏莲的有( C ),咏牡丹的有( A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苏州园林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苏州园林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每空各2分,共4分)
14.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分)
排比(2分)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分)
15.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作比较(2分)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分)
16.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2分)
17.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4分)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同林的喜爱、赞美之情。(共4分,每点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世界(节选)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上一辆长途汽车。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得闷住了大地和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晴,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寒风刺骨,风沙弥漫,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她衣衫褴褛、情绪昂扬地向着那个村子进发。 ……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疼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看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的一种。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18.梦亦逼真、梦亦迷离,文中出现了大量对梦境的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年轻母亲的梦中经历,并将相应的内容填入下列空格中(4分)
回家探亲遭遇车祸 __________ 心生绝望嚎啕大哭 __________
微笑鼓舞爬出裂缝(爬回大地)(2分)。怀抱婴儿重新上路(2分)
19.细腻逼真的描写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原因,结合文中年轻母亲的形象,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
动作描写,(1分)用“撕扯”和“咀嚼”等动词细致生动(1分)表现出面对灾难时母亲坚强的求生意志,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的决心,(1分)表达了母亲对婴儿深深地的爱。(1分)
20.“婴儿的微笑”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婴儿的微笑是小说的线索(1分),是母亲心理发生变化的契机,是支撑母亲一步步战胜灾难的力量,(2分)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21.理解下面句子中“世界”的含义。(4分)
(1)“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2)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看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1)襁褓中的婴儿看似最为孤弱,但在母亲的梦境中他始终微笑着,是母亲力量的源泉,因而母亲说“世界就在这儿”。 (2分)(2)梦境中,母亲是婴儿的保护神,她用双臂保护婴儿,用乳汁滋养婴儿。战胜了灾难,是婴儿赖以生存、温暖完好的全世界。(2分)
22.英国小说家夏·勃朗特曾说过“因为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所以幻想即是清醒人的美梦。”梦和现实有着密切联系,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作者借梦境表达了什么人生感悟?(4分)
表现了信任(或“微笑”)与爱(或“责任”)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能激励人战胜灾难。(或表现了对社会充满爱与责任的期待)(3分)(表达通顺流畅1分)
四、作文(55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⑤不得抄袭。
(1)有了亲人朋友的参与,操场、考场、校园……更具魅力,晨曦、晚霞、春天……别有韵味。因为携手,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们携手走进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示例:(参考:做事要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自量力;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心二意;树立目标应讲求实际,切忌好高骛远……)
准考证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州中学2017级初二上期中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全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廖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2.各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及草稿纸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读一读,请找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绥靖(jìn) 瓦砾 (lì) 珐琅( fá ) 镏金( liú )
B.疟子( yào ) 鞠躬( jǖ ) 晨曦 (xī) 憧憬(chōng)
C.疟疾(nüè) 仄歪( zè ) 伧俗(cāng ) 匀称(chèn )
D.拂晓( fǔ ) 地窖( jiào ) 箱箧( qiè ) 颤巍巍(chàn)
2.辨一辨,请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锐不可挡 丰功伟绩 瘦骨嶙峋 独占鳌头
B. 荡然无存 荒谬至极 重峦叠障 闲倚画屏
C. 高屋建瓴 推崇备至 因地制宜 大放异彩
D. 经济制栽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煞它风景
3.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听了妈妈的教导,我恍然大悟,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
B、为了迎接学校的艺术节,小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4.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
B.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C.“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D.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3分)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6.下面是一段青春励志宣言,请你仿照加点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青春的岁月不会一帆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或许青春的 ,但我们 。
7.综合性学习(11分)
IPhone 6S的推出再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引起热潮。 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手机的“奴役”,“手机依赖症”成为了新型流行病。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互联网上就有那么一群“斗士”,对网络曝光的各种不公平、不正当行为表示愤慨,然而,当把心思全都放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时,人们却忽略了身边渐渐老去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朋友、邻居、同事……
材料二:晒美景、晒美食、晒萌娃、晒乖宠、晒工资、晒账单、晒奇遇……自从有了手机社交网络,似乎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晒的。
材料三:理疗师克斯汀·劳德表示,很多人用手机时脑袋及身体会前倾,这导致脊柱顶部的神经受挤压,头痛、脖颈僵硬、疲惫的感觉在所难免。
材料四:有网友感叹:“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 知道了太多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感觉这一生简直就是白活了”。
(1)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手机依赖症”的不良影响有哪些?(4分)
(2)材料四中,网友在提问平台里道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也是大多数网友的困惑。作为平台管理人,请你为该讨论平台拟写一句宣传语,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积极应对“手机依赖症”。要求: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3)当手机阅读成为主流趋势,“传统阅读危机”已经席卷全中国。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仅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少得可怜。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谈一谈怎样才能解决“传统阅读危机”。(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25分)
(一)古诗文默写(10分)
8.请按要求默写诗歌(一空一分))
(1)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
(2) , 如闻泣幽咽。(白居易《石壕吏》)
(3)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4)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5)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6)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刘禹锡《陋室铭》)
(8)《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陶后鲜有闻(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2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是( ),咏莲的是( ),咏牡丹的是(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苏州园林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
14.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分)
15.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6.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7.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世界(节选)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上一辆长途汽车。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得闷住了大地和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晴,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无常的天地之间跋涉,寒风刺骨,风沙弥漫,大雪覆盖了她的满头黑发。她衣衫褴褛、情绪昂扬地向着那个村子进发。 ……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疼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看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的一种。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18、梦亦逼真、梦亦迷离,文中出现了大量对梦境的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年轻母亲的梦中经历,并将相应的内容填入下列空格中(4分)
回家探亲遭遇车祸 _____ _____ 心生绝望嚎啕大哭 ______ ____
19.细腻逼真的描写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原因,结合文中年轻母亲的形象,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20.“婴儿的微笑”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21.理解下面句子中“世界”的含义。(4分)
(1)“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2)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看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22.英国小说家夏·勃朗特曾说过“因为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所以幻想即是清醒人的美梦。”梦和现实有着密切联系,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作者借梦境表达了什么人生感悟?(4分)
四、作文(55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⑤不得抄袭。
(1)有了亲人朋友的参与,操场、考场、校园……更具魅力,晨曦、晚霞、春天……别有韵味。因为携手,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们携手走进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