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马嵬》课堂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马嵬》课堂测试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7 16:5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马嵬》课堂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琴弦(xuán)    宵柝(tuò)    未卜(bǔ)
B.晓梦(xiǎo) 惘然(mǎnɡ) 虎旅(lǚ)
C.晓筹(chóu) 马嵬(wéi) 杜鹃(juān)
D.沧海(cānɡ) 锦瑟(jǐn) 贵妃(fǐ)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弦”读xián;B项,“惘”读wǎnɡ;D项,“妃”读fēi。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C.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枉”应为“惘”;C项,“霄”应为“宵”;D项,“季”应为“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中重点词语丰富内涵以及判断句子中词语停顿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答案:D
解析:分析:“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重点课文中经产出现的重要实词的用法。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托杜鹃 D.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不及:不如。A项,古义: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B项,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C项,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实词的用法。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千载谁堪伯仲间 B.山围故国周遭在 C.沧海月明珠有泪 D.犹及清明可到家
答案:B
解析:分析:“故国”古义为“过去的都城”,而现在指: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7.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典)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运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8.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9.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案:C
解析:分析: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0.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案:A
解析:分析: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1.本诗是一首 ,它的矛头直接指向 。
答案:政治抒情诗|前朝皇帝唐玄宗
解析:分析:本诗是作者李商隐撰写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叙述了唐朝皇帝李隆基和爱妃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在马嵬兵变,李隆基无奈赐死杨贵妃的风波,把诗歌的矛头直接指向前朝皇帝唐玄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2.《马嵬》诗是以 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其中
, 。 , 这几句诗具体写了这一事件。
答案:马嵬事变|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解析:分析:《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13.诗歌中“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 表现手法,会收到 的艺术效果?
答案: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解析:分析: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相当关键,要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必须再一遍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的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4.诗歌描写的是唐朝黄帝李隆基与爱妃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嵬事变中,杨妃被赐死后,诗歌中 , 两句充分表达了玄宗之悲
答案: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解析:分析:在马嵬事变中,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实属无奈,因此,在贵妃死后的很长时间里,李隆基都沉浸在失去杨妃的痛苦当中。诗歌中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一句是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以此里表达对宠妃的思念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15.从历史故事来看,先有 之惊,而后才有 之悲,最后才有 ,但诗歌的内容却不是这样:通篇用 的手法,开篇 ,写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玄宗感叹阴阳两隔;颔联颈联用对比突出 ;尾联用做多年的黄帝不能像平头百姓一样保护爱人对比,加深了作者感叹的程度。
答案:“马嵬之变”|“玄宗失妃”|“义山之叹”|夹叙夹议|逃难的狼狈和无奈
解析:分析:先本首诗歌和历史故事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出入,历史上是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而本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贵妃死后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李隆基之感叹。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阅读李商隐《无题》,完成下面各题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
答案: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解析:分析: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做该提前,一定要学生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拟好诗歌的题目。
1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案: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18.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什么?还可以比喻什么?
答案: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还可以比喻一个人对事业、对工作的无限忠诚。
解析:分析:这是对诗句意义的理解,我们要结合全诗的理解来完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9.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解析:分析: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抓住古诗的主题来全面地理解诗的内容。要注意从诗中得到全面地把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做该题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20.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③婉曲柔密的风格。
解析:分析:首先: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于是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其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丝”与“思”谐音双关,蜡泪暗指情人泪,使全诗深情并茂。
最后: 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