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雷特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雷特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7 17: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3课哈姆雷特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棕榈(lǘ)  忏(chàn)悔  万恶不赦(shè)
B.破绽(zhàn) 词藻(zǎo) 阿(ē)谀献媚
C.局(jú)促 禀(bǐng)赋 恭聆(líng)大教
D.吮(yǔn)吸 教诲(huì) 繁文缛(rù)节
答案:D
解析:分析:该题出错的几个字音都属于音近字的习惯性误读。吮(yǔn)吸应读吮(shǔn)吸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
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鲁莽  刹那  无可置疑  阴谋鬼计
B.孟浪 包涵 不自量力 拾人牙慧
C.藩属 吮吸 阿谀献媚 繁文辱节
D.纂夺 嗣位 莫名其妙 万恶不赦
答案:B
解析:分析:A鬼—诡;C辱—缛;D纂—篡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必须删去的一项是(  )
A.虽然有烟花爆竹的大量燃放,但牛年第一天成都空气质量依然达到良好,这一突出的成绩与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所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
B.对于鼠首和兔首过于敏感的愤怒,到最后出尔反尔的参与竞拍又拒绝付款,是我们自己用愤怒把价格炒了上去,又用一种如此不体面、如此不讲诚信的方式,把“面子”给挣回来!
C.春天,我听到了蛙鸣。星垂大地,暖风入室,灯光摇曳。夜晚,我独自坐在阳台上,村庄已进入了恬静的梦乡。
D.教师对于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是工作负责任的表现。
答案:D
解析:分析:D、此句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应用能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被称作“亚圣”、秦始皇被奉为“千古一帝”:历史人物被尊崇的程度其实往往就是被歪曲的程度。
B.天空有两个最明亮的天体(金色的太阳和银色的月亮),虽然月光不过是阳光的反射,但在无边夜幕的衬托下,月色更能挑动人们如诗如画的情怀。
C.记忆中故乡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被孙犁写得亮丽夺目、诗意盎然:每当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春风吹拂,春阳照耀,群蜂轰鸣,一片金黄。”
D.《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的墓地——他是1984年在故乡克鲁齐林诺村去世的——在顿河岸边,标志是一块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未经雕琢的巨石,正对着“静静的顿河”。
答案:D
解析:分析:A.顿号均改逗号;B.括号改破折号;C.顿号改逗号,句号应在引号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对逗号、顿号破折号等,要明确区分、正确运用。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用嗓过度导致喉咙发炎,医生建议“噤声”三天,他只好接受医生开出的这剂“处方”,噤若寒蝉,不说话了。
B.沉浮IT行业八年之久,筚路蓝缕,终于换来了今日的辉煌,公司如今已经具备了让别人追赶的实力。
C.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这还是一锅夹生饭,还是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玩意儿。
D.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渔政部门监管不力,禁渔期偷捕现象屡禁不止,禁渔令成一纸空文。
答案:B
解析:分析:该题出错的几个词语都属于误用。做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具体的语境,正确运用。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A.,噤若寒蝉:比喻因为害怕、有顾忌而不敢说话。句中想表达的是为保护嗓子而不发声。C.,夹生饭:半生不熟的饭,比喻开始没做好再做也难做好的事情。D.,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跟着学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词语正确理解,恰当运用。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温度最高的地区。
答案:B
解析:分析:A.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C.“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搭配不当。D.删去“的气温”,且将“一月”改为“一月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要明确区分、准确把握。
7、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句中的两个“畜生”所指内容相同。都是指奸王克劳狄斯。
B.“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雷欧提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明白哈姆莱特杀死他父亲是误杀,而他杀死哈姆莱特是为了维护家族和个人的荣誉。
C.“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国王之所以这样说,一是为了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心,使比赛激烈;二是防备毒剑之计不成功,为使用毒酒之计作铺垫。
D.“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这两句话是对哈姆莱特信仰的概括,本质上带有很明确的宗教意味。这体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神学家对死亡的看法,如路德认为,基督徒的基本品质就是不能过于在意死亡,而应随时准备着迎接死亡的到来。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两个“畜生”所指内容不同。前一个指奸王克劳狄斯,后一个指奥斯里克等逢迎无耻之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8、对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一时代大背景是引发诗人思考的土壤。
B.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C.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想。
答案:D
解析:分析:了解背景是解读《哈姆莱特》的关键。A、B、C三项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读该剧,该剧借哈姆莱特之口,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而非浪漫主义理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的理解能力。
9、对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对白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漫画式的笔法把奥斯里克这个年轻廷臣的无耻帮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B.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对白在语言风格上与整个悲剧的氛围不相协调,这应是莎士比亚的败笔。
C.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对白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某些喜剧色彩,这是莎士比亚敢于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创造。
D.“崇高和卑下、可怕与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一个品评,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答案:B
解析: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对其说败笔应是慎而又慎的,而且对于这种语言风格早有定评,如D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能力。
10、对剧本的悲剧性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完全是由他犹豫型性格所导致的。
B.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C.虽是悲剧结尾,可是哈姆莱特却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D.虽是悲剧结尾,但读者或观众的感受却是悲壮而不悲观,这也正是这部杰作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人们的原因。
答案:A
解析:分析:虽然哈姆莱特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既不相信暴力也不相信群众,他孤军奋战,最终抱恨而死,但他的悲剧中仍有社会因素在里面,因为当时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能力。
11、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
B、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C、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
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答案:C
解析:分析:做此题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一姆雷特”。即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读者感受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篇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情的变化,定会影响他的读后感受的,正因为如此,文学鉴赏才有资格成为以作者的文本为依据的再创造。也正因为是这样,欣赏中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样,你在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时,就能充分自觉地发挥出自己的创作能力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12、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排比)
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反问)
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对比)
D、现在却跟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比喻)
答案:A
解析:分析: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A不符合要求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13、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 )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________、学者的________,军人的________、国家所瞩望的一朵________,时流的________、人伦的________、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A.辨舌 眼睛 利剑 娇花 雅范 明镜
B.眼睛 辩舌 利剑 娇花 明镜 雅范
C.利剑 辨舌 眼睛 明镜 娇花 雅范
D.雅范 利剑 眼睛 娇花 辩舌 明镜
答案:B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的理解能力。
14、给莎士比亚的戏剧按喜剧、悲剧、历史剧进行分类,全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
A、《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皆大欢喜》《雅典的泰门》
B、《第十二夜》《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C、《理查三世》《理查二世》《无事生非》《亨利六世》
D、《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答案:D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莎士比亚的作品。A、《雅典的泰门》属于悲剧。其他属于喜剧。B、《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喜剧,其他属于悲剧。
C、《无事生非》属于喜剧,其他属于历史剧 D,都属于悲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莎士比亚作品分类的掌握情况。
15、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哪个矛盾冲突展开的 ( )
A.奥菲利婕与哈姆莱特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C.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答案:C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要全面了解剧情,明确节选内容中的矛盾冲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的把握。
16、《哈姆莱特》组织严密,节奏紧凑。它从老国王鬼魂的显灵引起哈姆莱特对父亲死因的怀疑开始写起,主要写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斗争,中间穿插的故事使剧本从整体上看来并没有严格按照__________顺序,而是截取了事件发展过程中高潮即将到来的那一段;过去的事情和人物关系则用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方式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步交代出来。
答案:哈姆莱特 现国王(其叔父) 克劳狄斯 时间 回顾 内省
解析:分析:做此题要在理解整个剧情的基础上,弄清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以及结构安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哈姆莱特》剧情的理解能力。
17、(1)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国别)最伟大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代表作有历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喜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悲剧有“四大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译作《麦克白》),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哈姆莱特》也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答案: (1)英国 戏剧 诗人 《亨利四世》 《理查三世》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 《哈姆莱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佩斯》 (2)《王子复仇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分类,“四大悲剧”及其内容。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要注意莎士比亚的国别、作品及在文学方面的影响。
阅读下面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节选文字,完成练习题。
从“王后 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到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原文见课本
18、王后替哈姆莱特拭汗和饮毒酒,表现了王后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后毕竟是哈姆莱特的亲生母亲,她夹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为了儿子,在关键时刻,她爱子心切,并甘愿为儿子而死。
解析:分析:根据剧情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选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王后的心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剧本选段的理解能力。
19、从这一选段中,可以看出国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王表面上表现得和气、仁慈,脸上堆着笑容,但是虚伪、阴险、狠毒,善于掩饰自己的本性。
解析:分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去分析。如:神态描写“脸上堆着笑容”,语言描写“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这些描写把国王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国王恶毒之极无以复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霍拉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20.这一节主要显示了哈姆莱特的哪些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嫉恶如仇、勇敢,对未来怀有希望。
解析:分析:抓住文中的相关情节分析。如:哈姆莱特被毒剑击中,而他也在争斗中夺来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两人双双倒在血泊中。在愤怒中,哈姆莱特挺剑刺倒奸王,自己也与敌同归于尽。这一复仇行为展示了哈姆莱特英勇无畏、嫉恶如仇的个性。他希望世人了解真相,说明他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希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1.你对哈姆莱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是怎么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局不是偶然,是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性格必然,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时代必然。
解析:分析:该题属于主观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剧情的情况下,谈自己的认识。哈姆莱特不乏智慧、真诚、勇敢,也不乏对爱情的忠贞,对人的肯定,但他也有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所以他与对手同归于尽的结局看似有几分偶然,实则是一种性格的必然、一种新旧交替时代人文主义者的时代必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情的个性化理解能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从“(奥斯里克上)奥斯里克 殿下,观迎您回到丹表来!”到“哈姆莱特 不敢,不敢。(奥斯里克下)”原文见课本
22.为什么奥里斯克一会儿说“天气真热”,一会儿又说“真的有点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他是国王的走狗帮凶,此时实施阴谋,心里很虚所以说天热。又害怕暴露,只好逢迎哈姆莱特说“冷”。
解析:分析:做此题要了解剧情,明确奥里斯克的身份以及在情节中的种种表现,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奥里斯克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23.霍拉旭说:“自己所用的语言,到了别人嘴里,就听不懂了吗?先生,你有话直说了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别装糊涂了,赶快把你们的阴谋说出来吧。
解析:分析:潜台词是隐藏在台词后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义。根据剧情,可以看出霍拉旭说此句话的真正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中潜台词的理解能力。
24.简析霍拉旭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霍拉旭是一个诚实可信、机敏聪明,对邪恶深恶痛绝的形象。他时时发现奥斯里克的谬言,及时给以反击,而对哈姆莱特则敬重有加,总在暗中给主人公以提醒,他热爱哈姆莱特,他支持正义的行动。
解析:分析:做此题要找出剧中人物的具体表现去分析,明确霍拉旭是剧中唯一的幸存者,是哈姆雷特正直的朋友,忠诚的士兵。能让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剧本选段中霍拉旭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课外延伸
欣赏戏剧片段,回答问题。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商人安东尼奥借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犹太人)3000块钱过期未还,夏洛克要坚持按契约处罚,在安东尼奥的胸口处剜下一磅肉。下面是就此事进行的法庭辩论的片段。
(巴萨尼奥是安东尼奥的朋友,愿意代为还债)
巴萨尼奥 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  我的回答本来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 难道人们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  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 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 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由于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是摇头摆尾,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所以我请你不用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 借了你3000块钱,现在拿6000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  即使这6000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成6份,每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25.《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主要产生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的社会矛盾。
答案:高利贷资本 商业资本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抓住剧中矛盾冲突,明确主要人物代表的阶层。夏洛克是高利贷的代表。安东尼奥是商人的代表。二人的冲突即高利贷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社会矛盾。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剧本戏剧冲突的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5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