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执着追梦的精神。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细腻、真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梳通生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抓住小标题和提示性句子,把握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这是“最美书记”黄文秀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她的事迹永存,但她人却永远留在了那个雨夜。(播放《时代楷模》视频)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祝红蕾的文章《青春之光》,了解这位伟大的英雄——黄文秀。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祝红蕾,潍坊临朐人,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潍坊市文联首届签约作家,参加过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出版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获山东散文30年创作新锐奖、首届延安文学奖等奖项,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齐鲁文化之星等。
2.人物介绍
黄文秀(1989年4月18日—2019年6月17日),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人,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本科就读于山西省长治学院。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7月1日,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追授黄文秀“时代楷模”称号;7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3.文体知识——报告文学
①概念: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结合了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旨在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
②特点:
真实性:报告文学的核心在于其真实性。它必须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不允许虚构或夸大其词。
文学性: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包括生动的情节描述、典型的细节刻画以及抒情和议论性的表达方式。
新闻性:报告文学中对事件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要求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并呈现事件的核心要素。
4.字词检测(借助课后读读写写,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生字词,当堂解决)
三、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分别概括课文几部分的内容。
明确:
课文内容:
黄文秀到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使全村88户成功脱贫。因路遇洪水受困,不幸牺牲。
各部分内容:
①关心灌溉农田的水渠,路遇洪水不幸牺牲。
②开始扶贫工作,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贫困户。
③从砂糖橘产业入手,带领全村脱贫。
④村民对黄文秀遇难的悲痛和怀念。
2.阅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的?
明确:①黄文秀坚持进村到贫困户家摸底,带领大家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来回奔波为乡亲跑项目、请专家,换上最简便的衣服爬坡过坎,进村入户,这些可以体现出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②黄文秀带领家家户户通过产业致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起了百坭村新时代讲习所,这些都体现出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
3.文中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标题的形势呈现主体部分的内容,由“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回村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到“我心中的长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再到“仿佛她还在一样”(村民怀念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小标题提示大部分所要写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概括性的了解、结构清晰,条理清晰。
4.课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全文倒叙,主体顺叙。
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典型的事迹,赞扬了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黄文秀这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的赞美、敬佩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在摘抄本上积累生字词。
2.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黄文秀的文章,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体会其时代意义。
第2课时
一、课程导入
11个自然屯,472户,其中195户是贫困户;
2018年百坭村砂糖橘产量高达90万斤,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2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班统茂和他带动的四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
一周年,25000公里;
2018年年底,47盏路灯,四座蓄水池,88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了2.71%;
一身运动打扮,一顶蚊帐,一张硬板床,两双运动鞋,一双水鞋,一本《西行漫记》,两本驻村日记,一件尚未摘掉吊牌的鱼尾裙……
这一组组数字,是黄文秀奋斗的足迹,也是她努力的成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春之光》,感受黄文秀不朽的品质,学习她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
二、析形象,品手法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到文中引用的黄文秀的日记,体会她的心路历程。
日记内容:
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补充日记:
2018年4月2日,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周,内心十分激动,也倍感鼓励之前与担任过第一书记的同志交流,他们都说压力非常大。我能不能坚持下来,我心中也十分疑惑,但既然选择了,唯有坚持。
2018年5月30日,我还不够勇敢。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还是没有想到我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2018年8月22日,驻村这么长时间以来,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就是——上学、看病有保障,生活环境良好,就如中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
2018年8月23日,扶贫要扶志、扶智,当下社会条件如此好,只要勤快,真的不会有生活不好的。
2018年9月1日,扶贫工作关键就是要让群众明白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小结:从黄文秀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的激动鼓舞,受挫后的迷茫委屈,以及随之而起的坚强勇敢,一步步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明确了方向,思路越来越清晰,意志越来越坚定,斗志越来越昂扬,最后彻底放下小我,融入原本不熟悉的环境中,带领乡亲们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2.再读课文,结合原文,说说村民们对黄文秀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①村民们要么推说有事,要么闭门不见。“这么年轻,来也就是镀镀金、走走过场,”村民们直言不讳,“一个女娃娃,我们不相信她。”(不信任,质疑)
②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接纳)
③“一个女娃子,开一个多小时车,山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人家图什么?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感动)
④周昌战由衷地称赞文秀:“她年轻有文化,点子多,做事有韧劲,大家都服气!”(信服)
⑤一位大娘顶着烈日将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文秀手里:“路通了,好日子也有盼头了!闺女歇一会儿,别累坏了。”(心疼)
⑥“我不信文秀书记回不来了。”(对她的死难以置信)
⑦“没有文秀书记,我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感激)
⑧有人在轻声自语:“仿佛她还在一样。”(怀念)
小结:村民们从最初的不信任、质疑,到后来的信服、感激、怀念,文秀书记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完了专属于她的25000公里长征路,她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黄文秀的形象: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等的具体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找出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
概括性的叙述:此后,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人家去田里千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每天清晨,百坭村人都能看到精神抖擞的黄文秀。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
这些概括性的叙述,表现了黄文秀主动融入村民的生活当中,和村民打成一片。
预设:①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眼镜。
外貌描写。一位小巧玲珑、文文弱弱的女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②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站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黄文秀的文弱和他人的质疑与她的坚定选择形成对比,侧面烘托黄文秀的内心的坚定。
③“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语言描写。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恶劣的自然条件及沉重的脱贫任务非但没有吓退黄文秀,反而让她更加坚定,折射出黄文秀对党忠诚、对事业热诚、对群众真诚的青年党员风采。
④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
语言描写。直接引用主人公日记中的语句,真实再现人物意志坚强、不愿服输的性格特征。
⑤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
环境描写。突出环境之恶劣及扶贫面对的困难之大,侧面烘托黄文秀的勇敢坚强。
⑥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
动作描写。通过列举在驻村入户开展的一系列帮扶工作,突出黄文秀的热心真诚,勤劳能干。
⑦2018年白坭村砂糖橘大丰收,产量高达90万斤……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2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这一年,班统茂和他带动的四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
通过列举大量真实的数字,简洁、明了的突出了百坭村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肯定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巨大贡献。
⑧班氏会呆呆的站着,五雷轰顶一样……
……白坭村最南端者乐屯的韦乃情伤心地哭了。
班统茂泪如泉涌……
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通过描写黄文秀去世后村民们回忆她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突出她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从侧面说明黄文秀在百坭村工作期间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及务实为民的真挚情怀。
小结:文秀书记虽然已经牺牲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的事迹一定会代代相传,她的精神品质值得所有人赞颂学习。
三、拓展探究
1.文章既然是写扶贫书记黄文秀的英雄事迹,那么标题能不能改成“扶贫英雄黄文秀”?
明确:不能。以“青春之光”为题,更加强调黄文秀的青春和她所散发出的光芒,象征着她在扶贫工作中的无私奉献和坚韧精神。它不仅突出了黄文秀个人的青春,也象征着她为贫困山村带来的希望和光明。同时,“青春之光”也代表了千千万万和黄文秀一样把自己扎根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自己驻守的土地的人。既是黄文秀个人生命的诗意写照,更是新时代青年价值的哲学隐喻,最终升华为脱贫攻坚史诗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以此为题,既是对黄文秀个人青春的崇高礼赞,也是对所有奋斗青年的深情赞美。
以“扶贫英雄黄文秀”为题,虽然能够直接点明黄文秀的身份和地位,但缺乏一定的诗意和象征意义,无法充分表达她在扶贫工作中的独特贡献和青春的光辉,更不能体现广大青年的奋斗光彩以及穿透时代的恢宏意义。
2.文秀书记到死都在为民众考虑,完全投身祖国的基层建设中,为扶贫工作奉献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能够为祖国的建设做些什么?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带着对黄文秀书记以及千千万万像文秀书记一样伟大的一线扶贫干部的敬意。
四、布置作业
为文秀书记以及像文秀书记一样伟大的一线扶贫干部写一封赞书,表达你对他们的赞扬与敬意。(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青 春 之 光
——黄文秀的扶贫长征
人物精神:
初心使命
担当奉献
坚韧乐观
青春启示: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