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毓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毓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8 22: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巴比伦的商业活动中,借贷行为十分普遍。借贷契约通常写在泥板上,契约的订立需要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并且必须明确载明抵押物。在债务还清后,按惯例要将泥板砸碎。这一做法反映了古巴比伦()
A.通过严格的程序确保借贷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B.借贷行为主要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民间借贷活动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D.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古代雅典规定公民“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福祉而努力”,公民都有义务轮流执政。公元前5世纪,这一制度经历了一些变化。克蒙与伯里克利在政治竞争时,为了赢得公民的支持,克蒙利用自己的巨额财产为雅典民众提供衣食,伯里克利也制定了陪审法庭给薪的方法。材料说明雅典()
A.城邦经济得到发展 B.贵族寡头政治盛行
C.殖民扩张获利丰厚D.公民责任意识衰减
3.下图是2世纪初某古代世界的帝国疆域图。对该帝国叙述正确的是()
A.境内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
C.法律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D.最早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4.12世纪的欧洲,随着罗马法的复兴,法学和政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法理,而非宗教仪式或血缘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欧洲()
A.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政治观念的转变
B.封君封臣制度逐渐失去其社会基础
C.王权与教权的博弈中,王权开始占据上风
D.世俗权力的强化成为政治发展的趋势
5.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在夹缝中生存。如表反映了()
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
11世纪前,罗马城市康布雷地区居民受到了支持教皇的教士和富商们的大力帮助,成立“公社”反对世俗皇帝和主教的权威,经过反复曲折的流血斗争,在1122年获得自治权。
德意志大封建贵族“挟天子以令诸侯”,国王和城市市民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联合,壮大力量,抗击地方大贵族,国王赋予城市自治权。
1066年,在诺曼底勋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很快在岛内建立起了比欧洲大陆强大得多的中央政府,王室的权力极大而地方贵族权力较弱。地方贵族必须相互联合,团结城市力量去共同抗击英王的统治。
A.教俗之争推动城市自治B.教会权威在城市中衰落
C.城市实现自治手段多样D.国家统一遭遇城市挑战
在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中,印度、中国和波斯的形象差异显著。中国人和印度人多被描绘为正面、美好的形象,而波斯人则常被描述为负面形象。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受到时代背景和作者价值取向的影响
B.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真相在文学作品中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可以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D.文学作品因主观性过强而不具备历史研究价值
7.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帝国通过推行统一的土地模式,将其扩展到广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上,并利用梯田等农业项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一做法表明印加帝国()
A.宗教在帝国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B.通过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农业技术受到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
D.梯田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8.西班牙殖民者在每一次殖民行动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第安人宣告:上帝创造了万物和人,并将其委托给教皇管理,而教皇又把你们居住的岛屿和陆地以及这里的万物赠给了西班牙国王......如果你们违抗命令,将遭受不可言喻的损失和灾难。这反映出当时殖民扩张的特点是()
A.以教皇为主导力量 B.以传教为核心目的
C.神权与王权相统一D.武力结合精神控制
9.16-18世纪,西欧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三角贸易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巴黎等大西洋沿岸城市经济活力显著增强,而传统的地中海城市却逐渐衰落。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
A.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地理优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B.贸易路线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兴衰
C.资本的扩散和集中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
D.贸易中心的变迁是市场扩展和需求变化的结果
10.如表为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亚洲的商船数量及其运回货物价值的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些活动()
时间 派往亚洲商船数量/只 从亚洲运回货物价值/千比索
1621-1630年 148 420.8
1631-1640年 151 870.5
1641-1650年 162 954.5
1651-1660年 226 1017.2
1661-1670年 238 980.8
A.有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构建
B.重创了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力量
C.体现了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D.使印度完全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1.“愚人”这一形象最早起源于《圣经》,最初与宗教密切相关。在13世纪的艺术作品中,愚人多出现在宗教画和骑士画中;到了14世纪,愚人开始与智慧、讽喻等概念相关联;15世纪后,愚人逐渐成为狂欢节和民间故事的主角。这一形象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在15世纪后彻底崩溃
B.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
C.启蒙运动深刻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风貌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12.下表所示为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由此可知,英国()
法律文件 条款内容
《大宪章》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审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权利法案》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A君主立宪制根植于历史传统 B.贵族割据势力威胁王权
C.国王的好恶决定着政治走向D.自由平等思想源远流长
13.20世纪初,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曾提出:“我并不认为,如果我们失去宣布一项国会法案无效的权力,合众国会走向尽头。但我确实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对若干州法律做无效的宣布,美国就会陷入危险之中。”霍姆斯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A.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力调整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B.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适应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需求
C.联邦最高法院对州法律的干预阻碍了美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联邦制对美国发展的制约促使霍姆斯提出这一观点
14.1562年,英因颁布的《工匠学徒法》对学徒制做出规定,“只有在保护人拥有财产的前提下才允许其孩子当学徒”。1814年,英国废除该法律,随后国内出现了补习性质的机械工人讲习所。1853年英国又成立了科学工艺部,加强对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上述变化()
A.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B.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C.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D.标志着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15.提拉克认为,印度要实现自治,必须唤起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并利用印度教发动群众参与民族独立斗争。为此,他重新解释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强调克里希那大神为真理和正义积极行动的思想。这些做法()
A.推动了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
B.消除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
C.使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导宗教
D.启发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6.1921年7月,斯大林指出:“我们在经济上被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因此不得不采用租让制,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并与资本家集团订立租让合同。我们在经济上是孤立的,必须想办法克服困难。”这一观点表明()
A.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必要的
C.斯大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斯大林担心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总督贪婪无比,各行省民不聊生。进入帝国时代后,前几代皇帝对行省加以改革和监督,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内的居民有了公民权后就可以上诉,总督便不能随便制裁行省的原住民。皇帝还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以抑制总督的贪欲。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
-摘编自晏绍祥《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材料二中世纪的穆斯林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早期改革行省制度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16世纪世界的主要航海路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19.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以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版画开始因其不同用途而被逐渐分化为各种特定类型,版画的生产、出版、销售和消费也开始形成系统化的制度和差异化的市场。从技术角度看,追求薄利多销的大众出版常常采用廉价的木刻图画,艺术家和专业收藏家则更青睐表现力丰富的蚀刻和干刻。从社会角度看,这一时期版画最重要的变化是它们被大量用于宣传与反宣传。无论启蒙派还是保守派、保皇派还是共和派、革命者还是反革命者,他们都试图利用版画这种高效的图像传播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摘编自王烨烜《“自我”的发现与书写-印刷术对西方个人主义转向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73年,美国独立200周年纪念邮票《殖民地时期的印刷出版》(见图)。画面中,工人正在操作木质手扳架印刷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正在查看印刷品。
(注:图中英文意思为;独立精神的兴起)
-摘编自李英《影响世界的100个印刷故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世纪以后版画发展新特点,并分析其被广泛用于宣传的缘由。
(2)根据材料二、简述该邮票画面所蕴含的时代风貌。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已经经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的兴起......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击,这是人类生活中爆炸性事件,在微电子学、生物学、空间科学、海洋学、信息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工业群-信息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将取代传统的工业......将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毓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A
  2.D
  3.C
  4.D
  5.C
  6.A
  7.B
  8.C
  9.B
  10.A
  11.B
  12.D
  13.B
  14.A
  15.A
  16.B
  17.
  (1)措施: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加强皇帝对行省的监督。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
  (2)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帝国地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繁荣。
  18.
  (1)航海路线:欧洲经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欧洲通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环球航行。
  (2)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
  影响:为欧洲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答出两点即可)
  19.
  (1)新特点:用途分化,形成系统化制度和差异化市场;从技术角度有不同选择;被广泛用于宣传与反宣传。
  缘由:版画是高效的图像传播工具;不同政治派别为实现自身目标的需要。
  (2)时代风貌:体现了美国独立前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反映了美国 “开国元勋们” 对印刷出版的重视;展现了美国追求独立的精神。
  20.
  【示例】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阐述: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瓦特运用牛顿力学原理改进蒸汽机,推动人类步入 “蒸汽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引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随着 21 世纪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