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四邗江区邗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四邗江区邗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9 09: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四邗江区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城已经开始修筑,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防洪、防野兽、防盗等。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大量石城、夯土城,城墙宽厚、城壕宽深,有城门和瓮城结构,防御功能显著加强。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
A.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B.农耕经济长足发展
C.专制集权雏形形成 D.社会竞争压力加剧
2.下表为东汉至刘宋荆州地区建制沿革和户口统计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建制辖区 户口数 备注
东汉 东汉7郡、117城 139939户、6265952口 “建州辖区”时有调整,但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户口数”为官方统计数据
西晋 22郡、176城 389548户
刘宋 45郡、209城 195821户、1082729口
A.战乱导致社会持续动荡 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C.政府移民改变人口布局 D.大规模的疫病流行
3.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太极宫凌烟阁内描绘了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图中人物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唐太宗此举意在( )
A.表彰功臣,分散相权 B.打压士族,唯才是举
C.复兴儒学,光大正统 D.驱驾英才,巩固统治
4.宋元时期,徽州人已将本土茶、木等物产运至浙江、江西一带销售。徽州文人方回描述:“厥土最宜杉,弥岭亘冈麓。种杉二十年,儿女婚嫁足。杉杪以樊圃,杉皮以覆屋……联筏下浙河,善价不轻鬻。又有茗荈利,商贩给南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5.万历年间,盛产濮绸的浙江濮院镇开设机坊的人家会在三月三日举办排场豪华、延续数日的迎神赛会;“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同时也因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治安问题。当地官府因此下令禁止迎神赛会,却令不行禁不止。这说明濮院镇( )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社会基层治理缺失
C.民间宗教信仰的狂热 D.市镇功能发生变化
6.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将西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直接嫁接到中国土壤上。同文馆翻译有《万国公法》《富国策》《化学阐原》等译著,并首次将“利润 ”“贷款 ”“辅音 ”“单数 ”等新的术语注入到汉语表达体系中。这些翻译活动( )
A.冲破了经世致用的羁绊 B.践行了实业救国的理念
C.适应了洋务新政的需要 D.开创了西学东渐的先河
7.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主张“凡能发明新理、创制新器者,当予保护;他人仿行,罪而罚之”。他认为科学技术“虽公共之财富,实亦人类之福祉”,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孙中山的这些主张( )
A.旨在促进政治的建设 B.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
C.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D.违背了民生主义思想
8.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冬学教育两年后,晋东北这个封建残余比较浓厚的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脱离了过去目不识丁的状态,一般的群众通过学习“能够开路条,写简单的信,记账,特别是村级干部和区干部……进步更快,他们都已经能作简单的工作报告了。”边区重视教育带来的重大成效是( )
A.推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巩固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D.减租减息政策成效显著
9.20世纪70年代,我国先后出版了《中医方药手册》《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等一批内容丰富的中医药手册。下图所示的方药摘自《中医方药手册》:
这类书籍在当时有利于( )
A.提高劳动人民健康水平 B.奠定中医药学世界地位
C.形成辨证施治治疗理论 D.完善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10.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人口流动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A.改革开放推动了人口流动的持续增长
B.家庭联产承包保持了农业人口的稳定
C.城镇化浪潮体现了改革开放发展进程
D.社会信息化减少了非必要的国际流动
11.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君》记载:乌鲁克国王恩美卡派出使者与阿拉塔国王交涉过程中因信息越来越复杂,致使“使者的嘴沉重,不能复述之”。于是恩美卡“揉了一块泥,犹如泥版,把言词写在上面。此前,把言词写在泥上的事情从未见。”这一记载可以佐证该地区( )
A.帝国版图的扩张 B.字母文字的出现
C.早期文明的发展 D.商业贸易的频繁
12.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贯通了人类的文明
13.一位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世界历史,将全球史分为七个时代,下图是其中一个时代的具体目录:
第22章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3章 欧洲的变革 第24章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5章 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第26章 东亚的传统和变革 第27章 伊斯兰帝国
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代主题是( )
A.全球一体化的缘起 B.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C.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D.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14.1697年,莱布尼茨出版《中国近事》,轰动欧洲。他在书中主张欧洲人学习中国的实用哲学,认为“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由此可见,莱布尼茨( )
A.欲构建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B.对早期殖民扩张持批判态度
C.基于理性描绘未来理想社会 D.认为中华文化优于欧洲文化
15.下表是二战后部分国家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1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资本主义三足鼎立形成
16.世界贸易组织目前在新兴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推进上陷入僵局,上诉机制的停摆更使其争端解决能力陷入危机。此外全球地缘冲突加剧,经贸、科技交互政治化,极右派、民粹主义抬头。这些现象表明( )
A.旧有国际秩序已经瓦解 B.全球南方影响力上升
C.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 D.经济全球化陷入停滞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吉思汗建国后,仿效中原的驿传制度,在大蒙古国境内普遍设立驿站。窝阔台汗时期.确立驿站制度,并将驿站交通线路扩大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境内。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设立了专门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通政院。驿站以陆站为主,据提供的交通工具不同分成马站、牛站、车站、驿站、狗站等;另有水站、海站等作为补充。在驿站承当差役的人,称为站户,一旦被签发为站户登记入籍后,即世代相承,不得改易。乘骑驿马和使用驿站车辆等,都要有官府的证明或宗王的令旨。“除朝廷军情急速公事之外,毋得擅差铺马”。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的往来均利用驿站。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西藏僧侣利用元朝的驿站,往返于大都与青藏高原之间。有些地区的驿站、客馆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有些地区则有着农耕文化特色。大蒙古国和元朝政府大力建设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驿站、客馆,使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的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有关伦敦泰晤士河的漫画
注:图1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捏住鼻息,神情无奈地递给泰晤士(指伦敦的泰晤士河)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河水里漂浮着各种牲畜的尸体,泰晤士老爹的身上也布满杂草。
图2一位着装时髦的妇女在观察到泰晤士河水的水滴里被放大的怪异杂质后,惊恐地扔下了茶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实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群防群治,逐渐构筑起较为严密的抗疫防线,彰显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做好群众性的抗疫宣传工作,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以报纸、快板、广播、口号、展览会等各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疫宣传动员。除宣传形式形象生动外,宣传内容多以真人真事为主,强化了抗疫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力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建立卫生抗疫体系,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清洁卫生运动,减少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摘编自付佳迪、安治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疫斗争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出现的问题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疫斗争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主体性的消失。中华文明早已建立起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坚守而不保守、自信而不自大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主要原则。就文明的自主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言,文明的自主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就文明的开放包容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言,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从材料中提取论点,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女性的服饰犹如社会风云变幻的一面镜子,敏锐地对社会变革作出积极的反映。这一时期苯胺紫、孔雀绿、靛蓝等多种颜色的发现,被用于毛料和丝绸服饰的染色;黏胶人造丝的制成,很快在服装制作中流行开来。美国发明的电机缝纫机,传入英国后在服装工厂大量投入使用。
16世纪初英国贵妇穿鲸须紧身胸衣,因鲸须稀有昂贵,制作工艺复杂,“紧身胸衣”一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19世纪,紧身胸衣成为各阶层女士时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世纪末期,随着户外体育运动和海滨休闲度假在英国上流社会开始流行,骑马、板球等运动项目要求女性的着装更加轻便舒适,紧身胸衣逐渐被舍弃。运动休闲套装也被中下阶层女性效仿。1851年,一款引进东方风格的阿拉伯式宽松裤子的新型女装,被命名为“灯笼裤”。“灯笼裤”出现为女装的进一步革新指明了方向,即摆脱夸张裙撑的束缚,给女性以更多的行动自由。
——摘编自谭赛花《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女性服饰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女性服饰变革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1)特点:继承中原历史传统,又有蒙古民族特色;由国家开发建设;数量多、分布广泛;种类多样;管理严格;服务范围广泛,主要服务于政府事务;承担差役的人员固定,职业世袭化。
(2)历史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调动和军需的运输;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为后世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18.【答案】(1)问题:泰晤士河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伦敦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缺少有效排污系统;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预防并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民众的卫生抗疫意识;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论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坚持主体性,也在于我们对世界其它文明的兼收并蓄、发展创新。两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葡萄、石榴西域物质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士大夫阶层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开拓了国人视野。
但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十分注重结合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体现了坚持文明的主体性不变基础上的守正创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步本土化,形成了禅宗,对中国思想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总之,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秉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胸怀。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以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的文明。
(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0.【答案】(1)衣服色彩日益丰富;衣料来源更加多样;制作方式机器化、工厂化;服饰穿戴反映的等级色彩日益淡化;服饰穿着追求健康舒适化等。
(2)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近代化学工业的进步;工厂制度的确立;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东方文化的影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