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1.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通过了解我国历代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
2.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立足史料证实,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事实,培养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
2022年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史实,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导入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
国家统一领导
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内容
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①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历史特点)
土尔扈特部回归
②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都有不一样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现实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1)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个层次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概况
少数民族知识集锦
1.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壮族,全国共有 1617.88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
知识
速览
云南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
2.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
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珞巴族共有2312人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②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
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
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
保留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残余的,有60万人口。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1)政治上:
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2)经济上:
①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②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
2)经济上: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①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②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③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3)文化上:
①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3)战略上: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大开发
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采取特殊措施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措施
3)战略上:
②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课堂检测
1. 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对广西各族人民的寄语。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平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为了( )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B
A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3. 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C
A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5.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这体现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边疆开发
C.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6. 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列车,右图为列车的LOGO(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并用汉字、维吾尔文字书写了列车的名称。该设计表达的期望是( )
A.实现统一大业 B.完善基层民主
C.提升国际地位 D.维护民族团结
A
D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