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2: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一句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其营。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憔类⑤矣。”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②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②鹿角:指树障。③招讨使:官职名。④虚:白白地。⑤憔(jià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
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4.下列对《曹刿论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话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一概不提战争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的突出了中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欲绝光弼①粮道。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既夕,还河阳,留兵千人,使将雍希颢守其栅②,曰:“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至勿与战,降则俱来。”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既而思明果谓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日越将五百骑,晨至栅下,问曰:“司空在乎?”希颢曰:“夜去矣。”日越曰:“失光弼而得希颢,吾死必矣!”遂请降,希颢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闻之,亦降。或问光弼:“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可必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
(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
(注释)①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曾任司空一职。②栅:营寨。
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屠惧,投以骨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以以中有足乐者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2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彼竭我盈,故克之/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D.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0.说说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二、翻译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 安:
(3)齐师伐我 伐: (4)弗敢加也 加:
(5)忠之属也 属: (6)小信未孚 孚:
(7)小大之狱 狱: (8)公将驰之 驰:
(9)既克 克: (10)望其旗靡 靡:
三、名句名篇默写
12.默写。
(1) ,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 。
(4)《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善于把握最佳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 。
(5)天色已晚,班级黑板报还有些收尾工作未完成,小明就用《曹刿论战》中“ , , ”来劝导鼓励大家抓紧时间完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释】①赞:介绍。②蚤: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2)又何间焉( )
(3)弗敢加也( ) (4)必以情( )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毛 遂 入 按 剑 迫 楚 王 说 以 利 害 致 楚 王 立 定 合 从 之 约
16.下面对于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此文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观点。
B.乙文中,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重视人才、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中,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的否定,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乙文中的“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也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做铺垫。
D.两个语段塑造了曹刿和毛遂两个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是:语段甲主要凸显了曹刿的认真细致、冷静谨慎;语段乙主要体现了毛遂的智勇双全,他有出色的口才,不畏楚王之威,为赵国争取了联盟。
17.习近平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两个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2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A 2.B 3.甲 4.D 5.A 6.D 7.D 8.C
9.(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向神灵禀告。 10.本文主要内容不是记叙战争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战后论述战胜原肉;略写战争过程)其他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
好处是: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中心。
11. 参与 指安身 攻打,进攻,征伐 虚夸,夸大 类 使信服 指诉讼事件 驱车追赶 战胜,取胜 倒下
12. 小大之狱 勇气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13. 师:军队 间:参与 加:虚夸,夸大 情:诚实。这里指诚心 14.(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他)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15.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 16.B 17.示例:曹刿和毛遂都是一介平民,但当国家有难时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卑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D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 20.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1. 一心为国(忧国)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或:可以一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刿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确信对方无诈,大败齐军;
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济而后可击也”,在对方全军失去斗志时追击,果然大败楚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