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费
党
——王愿坚
走进红色作家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
《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
《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其它还有《早晨》、《征途》、《足迹》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小说故事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残酷的围剿,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党费》描写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捕捉微画面,
定格美好镜头
捕捉微画面,定格美好镜头
有读者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小说中一定有一些触动你的画面或细节。请你选择里面让你感动的镜头,并说明理由。
捕捉微画面,定格美好镜头
镜头
选择理由
(第26段)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
“磨损的党证”和“鲜红鲜红的镰刀斧头和印章”形成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
“揭”“撕”“掏”等动作描写,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捕捉微画面,定格美好镜头
(第32段)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动作、神态描写。“倚”“瞪”
“咂”等动词表现出孩子对食物的渴望。黄新夺咸菜,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镜头
选择理由
捕捉微画面,定格美好镜头
(第41、42段)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在危难来临之际,黄新的刚强果断。体现了共产党员刚毅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镜头
选择理由
捕捉微画面,定格美好镜头
镜头
选择理由
(第53段)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神态、语言描写。黄新临牺牲前的表现,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忠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同志。表现黄新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感人镜头中,窥见黄新形象
“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我”。(第22段)
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第20、24段)
②坚毅乐观,坚定信仰。
①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感人镜头中,窥见黄新形象
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
(第6段)
③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46-53段)
④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
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时,她毫无畏惧,毅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51-53段)
⑤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 为什么
情节---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她对党的忠诚。
主旨---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心为民的宗旨。
壹
叁
贰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壹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贰
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叁
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理解标题含义
小说中的“党费”有几层含义?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党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①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②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③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生命,她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不容忽视的“咸菜”
小说中主人公黄新为什么把“咸菜”作为党费上交?“咸菜”在当时有怎样的价值?
在“咸菜”极为珍贵的年代,黄新以“咸菜”充当党费,并组织妇女一起腌制咸菜,是因为她想到了咸菜的实用,想到游击队缺盐,表现出一个普通党员与党的关系,想党之所想,
希望为党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中有多处国民党军围剿过后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
思考
环境
特点
作用
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9)
黑沉沉
无声无息
阴森恐怖
这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17)
破败贫穷
环境
特点
作用
把人物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中,反衬黄新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突出她崇高的牺牲精神。
在黑暗中追寻信仰!
主旨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