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解读与教学设计
莒县峤山镇中心初中 王学军
文本解读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与刘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与曹操矛盾冲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选文可分为三部分:第①—③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④—⑨段:插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⑩—⑩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文章先写战局僵持不下。两个“欲”字把曹操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退维谷的尴尬情形表露无遗。“鸡肋”这一口令正是他犹豫不决、烦躁不安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这种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察觉的。叙事至此,好像平淡无奇,却为杀杨修埋下了伏笔。
再转写主簿杨修。他先是行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乖张,让军士“收拾行装”,然后再说明理由,点破曹操口令的秘密,得出“魏王必班师”的结论,并且波及夏侯惇。这样,“动乱”就由局部扩展到全军,杨修在劫难逃,必死无疑。
又回过头来写曹操。他先召夏侯惇,后唤杨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最后“大怒”,喝令刀斧手杀人,令人惊骇。虽说杨修惑乱军心,但罪不致死,曹操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正是下文要交代的内容。
第四段开头,用“原来”的插叙语气暂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按下现在进行的事态,接着用六段各叙述一件事,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这六件事分别是:识破门内添“活”字,分食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真相,密告曹丕失败,教曹植斩杀门吏,为曹植作答教。这六件事,由耍小聪明到恶作剧,再到揭露曹操的丑恶灵魂,后到参与曹操的家政——立嗣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升级到曹操不能忍受的程度,致使曹操借军法处死了杨修。杨修之死是他和曹操矛盾长期积累、激化的必然结果,更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无视尊卑贵贱的性格悲剧。
选文把杨修之死的前前后后后交代得清清楚楚,把杨修、曹操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文章虽是节选,但是相对完整。作者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妙地采用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用历史来解释现在,如图画般的展现了人物之间矛盾冲突逐渐加深、逐步升级的全过程。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情节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文章语言文白夹杂,凝练简约。作者尤其擅长不动声色妙用“一字、一词、一句”寄寓褒贬之意,揭示出人物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全凭那“一言一行”而出,不刻意描摹,而人物个性纤毫毕现,真是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杨修之死》节选自古典小说,杨修又是历史上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人物。因此,教学便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评价小说中的杨修作为一条中心线,串起“概括梳理小说故事情节”、“个性品味文本精彩语言”和“深层解读人物性格命运”三个教学环节,让“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成为衔接三个大环节之间的两个小环节。借助细节来分析杨修的悲剧性,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品味语言、解读性格、探索死因,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并让其认识到:杨修之死的悲剧是由他悲剧的细节和性格造成的。在解读中,让学生零距离的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读本文,要在理解文意、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征,深层探究杨修的死因,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由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链接生活,让他们得到自己独特的人生启示:现在的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张扬个性……让自己的人生更智慧、更完美……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经典语言,解读杨修的性格和命运,探讨杨修的死因
3、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与同学们相识在课堂上,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高兴。同学们,课前欣赏的视频片段,熟悉吗 来自哪一部电视剧?……一提到《三国演义》,同学们最先想到的人物形象是谁?大声的说一说,同学们往往关注的,是三国中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三国中的小人物——杨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杨修之死》(板书:课题和作者) 1、课前欣赏《三国演义》片首视频。2、齐说:《三国演义》。3、畅谈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人物。4、齐读课题和作者名字。
一读文本 评论杨修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标画出难读字词,谈一谈小说中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恃才放旷)2、评论杨修 概括事例①私解鸡肋事件②识破门内添活事件③分食一盒酥事件④揭穿梦中杀人事件⑤密告簏里藏人事件⑥教植斩杀门吏⑦为植作答教事件 3、教师引导小结4、播放“杨修破解门内添活字”视频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鸡肋(lèi) 夏侯惇(dūn)心恶(wù)之 曹丕(pī)2、自由畅谈对杨修的第一印象。3、评论杨修是否聪明,并概括文中七个事例。4、专心观看视频。
再读文本 解读杨修1、二读文本: 寻找证据 验证杨修必死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关键字句和关注曹操的态度变化,证明杨修之死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结果。2、三读文本: 品味语言 解读杨修性格让学生重点品读2——6段,关注杨修言行的句子,从一个字词或细节入手,品悟出杨修的恃才放旷。3、教师总结提升 感受名著魅力语言——言简而意丰,耐人寻味;人物——典型而鲜活,令人深思。 1、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说理由。 2、小组合作 探讨交流。3、学生品读、悟读、演读。
悟读文本 感受人生1、投出易中天对杨修之死的解读文字。2、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真正体现人生的“大智慧”。 用自己最满意的一个字词或短语来表达。?(板书:才+ =智慧人生) 1、齐读: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2、在练习本上写最满意的一个字词或一个短语。3、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展示分享。
教学反思
课已讲完,心情却难以平静。想当初选这一课题时,想挑战一下自我,现在回味课堂的始终,有几点令自己难忘:
一、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一读文本评论杨修”环节:有两位同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令我佩服、令我震撼:在交流对杨修的第一印象时,一位说“杨修才思敏捷,但是目中无人,这种性格导致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另一位说“杨修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奇才”。 解读之深刻,语言之凝练,令我刮目相看!
在“三读文本 品味语言”环节:学生演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节,感受他的恃才放旷。有一位女生开始推辞拒绝、毫无自信。在同学们关注的眼神里,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引导下,她的表演异常精彩:歪着头,手一指,用自鸣得意的神情语气逼真地演绎出了着杨修的恃才放旷,赢得了所有学生及台下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掌声永远是属于学生的!本堂课,学生精彩的语言和精彩的表演才是真正的精彩呀!
二、激发思维,深层解读,才会让课堂有深度。
在寻找细节,预测命运的环节,我适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不发生‘鸡肋事件’,在以后的日子里,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就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致,从而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全面准确的判断,并能借助文中的字眼和细节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深刻的认识到了杨修之死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结果。
这个必然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注一句俗语“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从“寻找细节、品味语言、解读性格”到“感悟成败、思考命运”, 让学生由涵泳文本到走出文本、链接生活。他们得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启示。这,或许会让他们受用一生…… 从而,也使课堂变得丰盈深刻。
三、涵泳文本才会促使学生自觉迈进古典名著的殿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小说中的一个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声感叹的“品读”、“悟读”和“演读”来品味经典语言、感受经典人物,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了经典名著的魅力。我相信,一定会激发他们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致!
四、遗憾令我难忘,反思更推我进步。
1、课前欣赏《三国演义》片首曲视频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外:只有画面、伴奏和歌词,演唱之声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动学生,师生一起k一段《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默契。可惜,我缺少机智的应变能力,让机会擦肩而过。
2、在寻找细节,品味语言的环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组合作学习不很充分,学生交流的热情不是太高。由此可见:学生还没有放开,思维还没有活跃到忘我的境界,学习的激情就很难激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营造紧张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师生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兴奋之中,那一定就是激情的课堂、魅力的课堂和艺术的课堂。
3、《杨修之死》是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时间关系,本堂课对经典的解读呈现单一化,只抓住了杨修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略去了对曹操这个个性鲜明人物的精彩解读,略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