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他提出了“行仁政”,孟子一生满腹经纶,孟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及《孟子》介绍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渡:先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及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课件出示读音、朗读节奏)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节奏。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渡:会读了吗?真的?给同学们增加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度,我们都知道古人写的文字是没有句读的,就像屏幕上的一样一样的。谁有勇气先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来读一读。请学生评。
渡: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五)、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疑难的词、了解不了的、落实不了的、难的句子做上记号,提出来在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待会儿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课件出示)
重点分析 “故曰”中的“故”旧的——温故而知新 《论语》
缘故——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公问其故《公输》
故意——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所以——故五月渡泸、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寡助之至”中的“至” 到——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自始至终、至死不渝
感人至深、至高无上、如获至宝、至理名言——极、最
(六)、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渡: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相信同学们看懂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中需要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七)、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八)、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九)总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