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安全》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8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安全》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0 10: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安全》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 B.森林 C.农田 D.苔原
2.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人大量捕杀,则一段时间内蝗虫的数量变化将如下图中的哪条曲线所示(  )
A. B.
C. D.
3.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  )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 D.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
4.在某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5.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
A. B.
C. D.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各个生态系统互不影响、联系
B.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越少,越稳定
C.当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各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
D.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7.马尾松纯林容易受到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大规模发生。这是因为(  )
A.松毛虫只能在马尾松纯林中生活
B.马尾松纯林中的环境更适合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
C.马尾松纯林中营养较多
D.混交林中,食物链、食物网复杂,可能有多种松毛虫天敌控制松毛虫的增长
8.兴趣小组同学于甲、乙、丙三地区进行物种调查,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物种的数量最多,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B.乙、丙地区物种的种类相同,自我调节能力一样
C.丙地区肉食类动物数量最少,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D.丙地区所形成的食物网关系最稳定,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9.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列来表示(  )
A. B.
C. D.
10.某地区开展了播种造林工作,用飞机将马尾松的种子飞播后,又进行了阔叶林树种的人工点播,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C.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11.下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 B.城市 C.森林 D.草原
近几年,盱眙县等地推广了“稻虾共作”模式。稻田为龙虾提供丰富的昆虫和杂草,同时龙虾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从而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下图为某稻虾田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在稻虾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B.其他水稻
C.杂草、害虫、小龙虾、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D.以上都是
13.该食物网中包含多条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水稻→害虫→小龙虾→细菌 B.杂草→害虫→小龙虾
C.阳光→杂草→小龙虾 D.害虫→青蛙→蛇
14.在稻虾田中,能将龙虾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再利用的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5.若该稻虾田中的青蛙被大量捕捉,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不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B.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害虫数量迅速增加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16.下列有关稻虾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水稻和杂草
B.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逆转
D.蛇获得的能量比青蛙少
17.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C.生态系统物质流动是单向进行的 D.生态系统能量是循环流动的
1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做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 D.保持动物和植物数量相等
19.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多越好
二、判断题
20.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
2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不停地、无限制地利用。( )
22.生态平衡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 )
三、综合题
23.生态农业,方兴未艾,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农场的总能量是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各生物体内的能量贮存在 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 传递,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不可分。
(2)输入到鸭子体内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其能量的去向包括 。
(3)除草剂中的草甘膦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上图而言,对 的危害最大。
(4)沼气池中的细菌可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 作用将秸秆转化沼气;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
(5)该生态农场中,农民将蘑菇房和蔬菜大棚连通可显著提高蔬菜产量,请分析蔬菜增产的最可能原因是 ,该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是 。
(6)该生态农场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稳定性差,原因是 。
24.黄河三角洲是湿地生态系统,为最大程度发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者引进了“稻蟹”混合种养模式,如下图。
“稻蟹”混合种养模式
不同河蟹放养密度下的水稻产量
组别 种养模式 水稻产量(kg/m2)
I 不放养河蟹 1.01
Ⅱ 低密度放养河蟹 1.13
Ⅲ 高密度放养河蟹 1.07
(1)河蟹可取食水中杂草,也可捕捉食草害虫,河蟹和食草害虫之间的关系包括 和 ,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2)河蟹的排泄物可被 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水稻的 回收利用,减少肥料使用,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3)研究者探究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上表。由表可知,采用第 组的种养模式可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
四、资料分析题
25.资料一: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并已完成三批次排放,前三批的累计排放量超过2.3万吨。
资料二:2024年1月29日,在广东汕头的东海岸线上,发现了一头须鲸陨落搁浅。相关专家赶到现场进行勘察,为防止“鲸爆”现象发生,专家进行了放气处理。“鲸爆”是指鲸鱼死亡后,其体内腐败产生的气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鲸鱼尸体膨胀并最终爆炸的现象。
资料三:据环球网3月5日报道: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到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多万只。
(1)在资料一中,核污水中含有重金属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 因素。海洋动物和人通过 直接或间接摄入这些有害物质,对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科学家预测,日本此次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2)鲸鱼生活在水中,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用 呼吸。鲸鱼死亡后,体内产生大量腐败气体,主要是由于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和其它组织,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这些厌氧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的角色是 ,其营养方式为 。
(3)资料三中提到的几种动物中,跟其他三种属于不同类群的是 。请写出该生物与其主要运动方式相适应的特征之一: 。
(4)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与人类的保护离不开关系,保护珍稀濒危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作为中学生,能为保护濒危动物做些么? 。(写出一个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C C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C D B D C A A B B
20.正确
21.错误
22.正确
23.(1) 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有机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3)鸭子
(4) 分解 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5) 蘑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强度 物质循环再生
(6)生物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
24.(1) 捕食 竞争 杂草→食草害虫→河蟹(或杂草→河蟹)
(2) 分解者 根
(3)Ⅱ
25.(1) 非生物 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2) 肺 分解者 腐生(异养腐生)
(3) 朱鹮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为翼,体表被羽毛,骨骼中空等
(4)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