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0 13: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叶片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 )
A.保卫细胞 B.表皮细胞 C.栅栏组织细胞 D.海绵组织细胞
2.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B.植树造林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植树造林只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
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光、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④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中所贮存的能量来自( )
A.二氧化碳 B.太阳光 C.水 D.无机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菟丝子属于寄生植物,所以不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B.白天在光下绿色植物不进行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在植物体的各个器官都要进行
D.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6.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步骤与相应目的不相符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2~3天——消耗叶中原有的淀粉
B.用墨纸遮盖叶的一部分——排除光照对实验的影响
C.将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溶解叶中的叶绿素
D.向清水漂洗后的叶滴加碘液——检验有无淀粉产生
7.如图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需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B.产生气泡的速度与光照强度有关
C.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利于产生更多气泡
D.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8.以下不利于粮食储存的条件是( )
A.入仓前粮食晒干
B.仓内保持低温
C.粮仓需适时开窗通风
D.仓内保持潮湿
9.如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加盖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昼夜后,将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甲、乙两瓶中,结果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的继续燃烧。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能( )
A.分解有机物 B.消耗氧气 C.释放能量 D.产生二氧化碳
10.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步骤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增加淀粉的含量
B.叶片部分遮光是为了形成对照
C.叶片放入酒精中置于水浴锅中加热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
D.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有无淀粉产生
二、判断题
11.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
12.下图是番茄植株细胞内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和B表示细胞结构,①和②表示生理过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该细胞有可能是叶表皮细胞。( )
(2)①所指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
(3)B所代表的结构是线粒体。( )
(4)细胞内时刻都在进行②过程。( )
1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2)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4)合理密植可以保证作物的叶片都能充分地接受光照,又不互相遮挡。
三、综合题
14.我国正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依赖绿色植物。如图中A、B分别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两种重要生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在夜晚也能向空气中排出“碳”,是因为其通过图中过程B 释放二氧化碳。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中的线粒体里,在动物细胞中也能进行,其对生物的意义是 。
(2)大力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如图过程A ,该过程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而维持碳—氧平衡;该过程还能合成 ,不仅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3)要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除大力植树造林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外,更要重视“减排”。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做法有 等(答出1点即可)。
15.某同学用银边天竺葵(其叶片边缘呈白色)来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实验处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图甲中的天竺葵需要先“暗处理”一昼夜,其目的是 。
(2)图甲天竺葵“暗处理”后又光照一段时间,将叶片①的A、B区域用酒精水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最后用碘液进行染色,发现只有B区域的叶片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B区域和C区域对照,单一变量是 。B区域和D区域对照可以得出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图乙实验中,带有火星的卫生香 (写现象),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 。
(5)美国物理学家费曼这样说过:“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和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的 光热。”这阐述了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是 ,能量转化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四、资料分析题
16.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热带雨林降水频繁,其中有不少雨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冷凝而成的。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水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
资料二: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此过程中,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使得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如下图)。可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1)据资料一计算,热带雨林的蒸腾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大约是 %,所以热带雨林的降水频繁。这也说明绿色植物能提高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 。
(2)降雨落到地面,又被植物通过根尖的 吸收,通过茎内的 运输到叶片,“植物体每吸收1 kg水,只有10g左右保存在体内。”其余的水分经由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 作用。
(3)森林除了有“绿色水库”之称,还有“地球之肺”之称,这是因为森林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 ,从而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C B A D B A
11.错误
12.(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13.(1)正确
(2)错误
(3)错误
(4)正确
14.(1) 呼吸作用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3)减少车辆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或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等,合理即可)
15.(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 光照 二氧化碳
(4) 复燃 氧气
(5) 太阳 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16.(1) 80.5 水循环
(2) 成熟区/根毛 导管 蒸腾
(3) 氧气/O2 碳-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