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4 15: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
青县孝子墓中学????王长娟
一、说教材
《孔乙己》这篇小说出自鲁迅之手,他写出了许多思想性与文学性兼备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人无可比拟的主将地位。在众多的作品中,他自己也坦言他最喜欢的小说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难怪,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始终位于它所在单元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已无法与之媲美。
二、说目标
1、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正是由于这一体裁的根本属性所决定。更何况孔乙己已成为我国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说,能否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所在。
2、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鲁迅作品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然而时过境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这篇文章所具有的思想教益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是鲁迅作品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立体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揣摩表演法:指导学生朗读表演,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五、说微格问题解决过程
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
(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
(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
(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教材处理,应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种最为优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对文本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建构,使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效的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
(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的所揭示的主旨。)
(4)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
(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
(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点,并以此构建一座桥梁,才能使天堑变通途。在以往的教学中,运用逐段“读读,议议”的方法和直接分析人物描写探讨主题的方法,结果搞得目标不清,人物分析的也支离破碎。本节课后,我经过认真分析觉得在本文中最突出的重点在人物孔乙己,而孔乙己的时代尽管离我们较远,但是从身份上来说是一个读书人,这也正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所共同的基点。于是,我把读书改变命运作为整节课的主线,有读书改变命运导入,引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悲惨命运的探究,最后以探究如何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结束,突出了经典篇目的现实意义,也使得整堂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设置的学籍表是基于读书人这一基点所购住的一道桥梁,通过填写这张表格,使人物的纵向人生经历与横向的人生状态紧密交织,外在的人生面貌与内在的人物思想性格紧密结合,原本陌生的孔乙己形象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