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章 物质的特性
走进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还有飞禽走兽、苍松翠柏,以及拂面而来的习习清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生物界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包括我们自身,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物质。
各种各样的物质,具有怎样
的特性?物质存在的状态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第3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我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油、酒精与同为液体的水有什么区别?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3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研究物质的变化,我们要细致地观察与分析。
物质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称为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称为物理变化;
1. 取约2 mL的酒精置于试管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酒精的气味,如图所示。
酒精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 将试管中的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分别用棉签蘸取酒精和水涂于手背,观察并记录现象。
涂酒精的手背更凉,而且酒精消失得更快。
3. 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接触烧杯中的酒精和水,观察并记录现象。
酒精会被点燃,产生蓝色火焰,而水不能被点燃。
4. 问题讨论:
(1)在酒精所发生的变化中,哪个属于化学变化?哪个属于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答:酒精蒸发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
答: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其变化过程中酒精分子不变,酒精分子的间隙发生变化;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
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
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其变化过程中酒精分子不变,酒精分子的间隙发生变化;
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在此过程中磁体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此磁性是磁体的物理性质;
磁体具有吸引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作磁性。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铜具有延展性,铜块能压成片、拉成丝,
铜这种物质没有改变,因此延展性是铜的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氢气燃烧会生成水。
铁在空气中会生锈。
变化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因此铁会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是氢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稳定性等性质,都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
腐蚀性、
分解性、
酸性、碱性、
毒性、
还原性、
助燃性、脱水性、活泼性等。
化学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物理性质
酒精与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酒精具有刺激性气味,水没有气味;酒精密度比水小,酒精沸点比水低;酒精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而水没有;酒精易燃,水不会燃烧。
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由于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酒精具有可燃性
可用作燃料
石墨硬度小
可制造铅笔芯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铜具有导电性
可用作导线等
有人说:“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是化学性质”,这种说法对吗?
答:说法不对!
物质的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可以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后,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汽油挥发
C.湿衣晾干
D.木柴燃烧
D
2.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若有关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则下列选项中的概念不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M N Q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燃烧
B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C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青蛙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果实
C
3.我国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难溶于水
B.重油具有可燃性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
4. 下列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P131
物理变化
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火药变成其它物质,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物体体积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5. 炒锅通常是用铁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答: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这些都物理性质。
“胜哥课程”版权声明
“胜哥课程”工作室的课件资料的版权属于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购买下载的课件仅限购买者本人使用,可以用于自己研究学习、课堂教学,但无传播权,禁止传播,如传播造成的后果将负法律责任。只要购买使用“胜哥课程”则视作同意本声明!
2025年1月18日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七下第 3 章第 3 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 )
A.是否发光、发热 B.是否有沉淀生成 C.是否有气体生成 D.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铁生锈 C.冰熔化 D.气球充气变大
3.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酸碱性 B.密度 C.沸点 D.硬度
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米饭在嘴里慢慢细嚼会感觉有甜味产生,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中消化酶的作用下
生成了麦芽糖。上述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 )
A.只有化学变化,没有物理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无法确定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7.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
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密度比空气小 C.不易汽化 D.不易燃烧
8.“胜哥”的眼镜脏了,于是将镜片靠近嘴边,对准镜片哈气,
如图甲,等镜片出现水雾后马上用布擦净。点燃打火机,再
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同样可
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9.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可能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也会发生化学变化
D.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0.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刻舟求剑
(1)燃烧
11.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 ――→ 燃
(2)太阳能或生物能
烧产物 ――→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
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1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1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天然气作清洁燃料
C.氧气用于炼钢 D.水可用于灭火
14.以下金华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制蜜枣时晒干水
C.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D.制火腿时将成品切片包装
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玉石“变”印章
C.水果“变”果汁 D.葡萄“变”美酒
16. 1860 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这种金属作了以下
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它在
水面上急速地转动,发出嘶嘶的声音,并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且逐步缩小,
最后完全消失。”根据戴维的叙述,你认为这种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17.炒锅通常是用铁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
性质?
18.将下列变化或性质进行分类
A.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湿衣服变干 D.苹果烂了
E.氧化镁是白色粉末 F.肥皂呈碱性
G.汽油能燃烧 H.酒精易挥发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2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答案
1.D 2.B 3.A 4.A 5.C
6.B 7.D 8.C 9.A 10.B
11.D 12.C 13.D 14.C 15.D
16.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质软); 金属投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能和水反应);
它在水面上急速地转动(密度小);熔成(熔点低);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颜色银白色)
17. 答:用了导热性、硬度大、强度大、熔点高等性质。这一些都属于物理性质。
18. F 、G; B、E、H; D; A、C
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