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通过反复朗读训练,从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重点)
3.合作探究,品析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并概括莲花所象征的君子的品质。学习本文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重点)
4.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并联系
当今社会实际,明白君子之志的现实意义。(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读莲·知节奏
任务三 译莲·懂文意
任务四 悟莲·知君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下来观看视频……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谥号“元公”,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赞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荷花,还要为它写诗呢?
莲花又称荷花、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文体知识】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
任务二 读莲·知节奏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播放朗读视频(朗读短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爱莲说
平直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牡丹;高升调(↗)语速缓慢自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节奏快,赞美的朗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平直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平直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低降调(↘)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高升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低降调(↘)牡丹/之爱,拖长音节读宜乎众/矣。
美读涵泳——关注语气
指导:读出不同语气,重读缓读标红色字
任务三 译莲·懂文意
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名词、古今同义词)
替(词语)
调(语序)
补(省略)
删(多余)
【诗文翻译】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译文】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译文】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文言清单】
一、 古今异义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四、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任务四 悟莲·知君子
带着以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喜欢莲花的句子,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2.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质
3.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4.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5.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喜欢莲花的句子,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2.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质?
3.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4.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菊花凌霜开放→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
隐居
【根据图片联想古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5.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志洁行廉,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像莲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要有自制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
资料链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
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族人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学习文章写法,品析文章语言。
品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结合知识积累,说说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和牡丹呢?
3、作者写三种花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1.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莲的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之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志洁行廉,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和牡丹呢?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衬托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3.《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3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