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具伙伴》教案
教学目标:
尝试各种媒材、工具,运用点、线、面、色表现自己喜欢的玩具伙伴。
教学重点:
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玩具。
教学难点:
运用绘画工具,多角度表现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分享与观察。
说一说:我的玩具伙伴给我带来的快乐(鼓励展示我与玩具在一起的照片)。
看一看:我的玩具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同学的玩具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玩一玩:介绍玩法并交换着玩玩具(感受与人交往的愉悦)。
摸一摸:我(你、他)的玩具是什么质感?(塑料、绒毛、铁皮、泥塑、布艺、橡胶……)
想一想:看课本,思考小作者是如何表现玩具伙伴的?
二、欣赏与发现。
看一看:大师想说什么?作品给你什么感觉?那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大师如何表现物象的?在小朋友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多角度观察小熊的正面、侧面、脚掌、爪子的形状)如何表现玩具的质感、花纹?(运用点、线、面色表现)
想一想:我准备向大师、小朋友学些什么?
三、创作与评价。
想一想:我准备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我的玩具伙伴?
画一画:玩具的正面、侧面、背面……各由什么形状组成?用什么表现它的质感?
评一评:(展示“我的玩具伙伴”)谁的玩具画的最可爱?(造型、色彩、质感、有趣、创造性)。
课件19张PPT。我的玩具伙伴木制玩具的由来
木制玩具是玩具中的一大门类,渊源流长,它出现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众多的文化形态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德国的木制玩具以独树一帜而闻名于世。 早在公元 1700年,德国的百希加登和尚堡地区的能工巧匠就成批雕制小动物,并运到纽伦堡去销售,这些价廉物美,诩诩如生的木制小玩艺称为纽伦堡小玩物,深受人们喜爱,通过纽伦堡销往整个西方世界。
这些木制小玩艺,开始全有了手工制作,约在1800年之后,出现了皮带车床,部分工艺就用车床加工,然后用于手工打光,这些木制的小动物从几英寸到几英尺高,最初(约公元1400年)是作为圣诞节的摆设而出现的。后来发展整套的,称为动物园的木制玩具,其中最有名的叫挪亚方舟玩具(图一)。最早期的挪亚方舟玩具出现于17世纪,但流行于北美和欧洲却是最近150年间的事。
早期的木制动物玩具较有名的还有一种叫小小马戏团玩具,其最著名的生产厂商是美国费城的阿尔伯,这是-位德国人, 1872年从德国移民到美国,开了-家玩具 厂,这种制造的木制玩具的关节都可以活动,除了生产小小马戏团玩具之外,还生产木马玩具(图二),在本世纪20-30年代,这类关节活洛的木制玩具的形象大多来自戏曲,影片中的角色,在当时十分流行。
早期的木头雕刻的玩具中最流行的是各类马的形象,有木马、木马拖拉玩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木马玩具的制作热情,有增无减,一直流行至今。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与北美都流行木马,当时流行的木马,都是雕刻成的,马身下面接上一块半圆的木片(图三),后来,在木马下面装上轮子 ,就变成了三轮马车样的玩具了。
马与其他动物形成的木制玩具,装上了轮子,就变成了木制拖拉玩具。这类木制拖拉玩具目前仍然是玩具市场热销的品种之一,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时代的变化,其内容也变化,单纯的木马拖拉玩具已经发展到火车、轮船、汽车甚至飞机的木制拖拉玩具,呈现木制拖拉玩具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木制拖拉玩具之外,还出现过活动的木制拖拉玩具,这样的活动木制玩具,有两类:一类是在玩具末端装上活动杆,可使玩具的四肢或头脚跳跃或活动,这类活动的木制玩具称为跳偶。这种形式的玩具起源于东方,而在18、19世纪,欧洲、南北美洲十分流行,这类玩具有多种形象,有的模仿动物爬树、爬梯子;而有些如鸡和鸟类形象可模仿在地上觅食的动物,动作逼真,很受儿童的欢迎。另一类足弹簧活动玩具,这类玩具最有名的是玩偶盒和木制声响玩具。玩偶盒是木盒中装上带有弹簧的小丑,一打开盒盖,小丑就会跳出来,当时在欧洲十分流行。这种玩偶盒逐渐发展成现代西方流行的恐怖玩具,即在盒子里放置有弹簧的蛇、虫或形象恐怖的怪物,以供刺激取乐。
课件26张PPT。玩具的起源与发展玩具的起源玩具起源有社会基础
一)起源于生产工具
人们(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劳动工具的复杂性,使儿童不能以“直接进入”的方式进入生产劳动。成人发明、制造了微型的生产工具“玩具”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练习和掌握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例如,身体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等。
考古学的大量发现和研究证明了玩具与人类的生产工具之间的渊源关系 ,支持了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作为实际生活的模拟物,玩具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生产劳动和游戏是玩具的基础。以球类玩具为例,
我国考古学家曾在原始人生活和居住的遗址中,发现过大量旧石器时代的球类。
在距今7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遗址中发现有石球,这些石球制作得非常粗糙,数量也较少。
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球。这些石球不仅数量明显增多,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石球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原始人狩猎所用的投掷工具。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球类和旧石器时代的球类有更明显的不同。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4800--前4500)儿童墓葬中发现了129件石球和陶球,经考古学家鉴定,它们即是儿童生前的游戏器具,又都是当时狩猎业的重要工具——投打弹丸。
在四川巫山大溪遗址(约前4400—前3300)出土的陶球有刻画、篦点、戳印等饰纹。
屈家岭遗址(约3000年左右)出土的陶球多达四十余件,加工也更为精致:不仅有大、小之分(大者直径8-9厘米,小者直径3-4厘米),还有空心与实心、素陶与彩陶之分。球上刻有网纹、十字、米字、三角、菱形花瓣等多种图案,这些美丽的“弹丸”看起来更像玩具或装饰品。
由此可见,人类最早的球类玩具可能起源于最初作为原始人狩猎工具的石球。有些当时的儿童玩具正是由原始劳动工具演化形成的。
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的石球旧石器时代 再如,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埙”,
在河姆渡遗址、河南辉县殷墓、郑州商代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等都曾发现过古老的陶埙。
埙的年代久远。一些研究者认为埙可能始于原始人的狩猎实践,因为它能发出尖锐的笛声,最初可能是原始人狩猎时唤引猎物所用,以后才演变为吹奏乐器。相传,“伏羲造埙”,晋代《拾遗记》中说:“庖牺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 《诗经》中有“伯乐吹埙,仲氏吹篪”之句。以后,埙作为玩具在民间流传至今。
八个音孔陶埙 一个音孔埙 此外,人类原始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原始舞蹈,原始舞蹈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道具也可以理解为“玩具”的原始雏形。
例如,尾巴道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阙。”即:3个人手拿牛尾,活动脚步跳着舞,口中唱着歌”。
青海省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盆”上绘有结队舞蹈的人形,人形的后部都有一条短尾。事实上,作为一种人类意识的体现,玩具的创造设计是为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的。物质生产劳动总对玩具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
即使 如今天:农村的儿童喜爱以马、牛、羊、犁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主题为设计来源的玩具;而城市儿童则多喜欢以工业化生产相关的素材设计创造的玩具。
但同时,玩具也发挥着认知社会生产的功能,如,小模型的锅碗灶具是演习家务的道具,玩具武器是练习战斗的启蒙道具,交通工具模型、建筑模型的玩具在引导儿童认知客观世界和自身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二)起源于宗教祭祀用品
作为想象和幻想的载体,玩具曾经有着令人敬畏的意义。它的另一种可能的起源是宗教祭祀用品。 例如,偶人
考古发现,在早期墓葬和遗址中,随葬和遗留器物都是生产工具和生活及装饰用品,而后期墓葬则出现可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祭器,应该是随着原始宗教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宗教意识逐渐强化,宗教祭祀业逐渐精华化而产生的。这些宗教的用具在日后就有可能转化为民间玩具。
各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的古坟都发现过上古时代牙雕或土制的偶人.一种是在儿童的坟中,主要是玩具性质.另外一种主要是殉葬性质,用以替代活人,是所谓“俑”.
关于墓葬或殉葬的偶人即后来的玩具雏形。 此外,原始宗教中大量的神话传说里的事物也在后来转化为民间玩具的形态。
磨喝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最为普 及的泥玩具名叫“磨喝乐”。周作人认为“此外来语,大概与佛教有关系”。
木棒娃 民间所流传的“木棒娃”由道教中的小神演变而成,
兔儿爷 是由祭月神嫦娥的习惯而来。宋代磨喝乐现今的一个木棒娃玩具现今的一个兔儿爷玩具一些仍在民间流传的玩具迄今为止还在向我们传达着远古文化神秘的信息。
例如,陵狗
伏羲氏被认为是远古时代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酋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民间称之为“人祖爷”。传说伏羲氏遗骨安葬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伏羲“太昊陵”内(因此,太昊陵又叫“人祖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在太昊陵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
庙会期间会出现一种黑色带花纹的、造型奇特的泥玩具,当地人称之为泥泥狗或陵狗。这种泥玩具用黄土手工捏制成型,晾干后遍体涂黑,再用白、红、绿、黄、粉等颜色装饰其花纹,其造型可分为猴子、怪兽、飞禽、虫鱼四大类。
陵狗具有很强的节令性,只有在庙会期间才出现,被认为是“人祖庙”的圣物。与“太昊陵”的联系,表明陵狗可能源于对伏羲的供奉,是祭祀祈祷用品的模拟。
来赶庙会的人们都要买几件带回去。归途之中如遇桥、河、十字路口等还要抛洒一些以辟邪除祟,以求吉祥如意。 宗教在历史场合中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论和艺术语言,所以有人曾说:
“宗教艺术的感召力和由此产生的、曲折表现出来的娱乐意义,正是宗教能够成为民间玩具起源基础的真正原因。”三 )起源于民俗传统
民俗
所谓民俗,即指民间的风俗,出于某种信仰或者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和必要的生产或生活秩序,由各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时期所创造、相沿习成、享用和世代传承的,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规则 。这些规则经过实践的肯定,就逐渐固定下来演化成为社会习俗,属于生活文化。如有关民俗节令、社会礼仪禁忌和传统信仰的习俗。 许多民间玩具作为文化的载体,正是民间习俗的物质表现形式。民间习俗也使民间玩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例如,我国的泥牛玩具
在我国古代,有“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的习俗。土牛的颜色根据立春日的干支来决定。如果立春在甲子日,甲属墓,墓主青;子属水,水主黑;甲子属金,色白;这一年的土牛就必须具备青、黑、白三种颜色,余可类推。
在陕西省凤翔县有一种泥牛玩具,有黑、青、紫、红、黄、白等不同的颜色。研究者认为,这种泥牛的丰富色彩正是古代“立春日出土牛”的农耕习俗变异的结果。“立春日出土牛”的农耕习俗经长期的演化就产生了人们自娱的玩具。凤翔泥牛 在我国的各项民间活动中,各色民俗延伸而成的玩具则更为我们所熟知。
如:春节庙会上的糖人、风车、空竹、风筝,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民族化风情。1、 传统信仰中演化出的玩具
如,大阿福娃娃
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也因而出现了相关的一些玩具。比如莲花形的小香荷包、河南淮阳的泥玩具“人祖猴”,等。
江苏无锡著名的特产大阿福娃娃也体现了类似的民俗化生活理想。 ?????????????????????????????????????????????????????????????????????????????????????????? 世界上其他民族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民俗信仰,由此产生相应的玩具,比如:
中国崇拜虎的威猛,希望虎能成为孩子的保护神,于是出现了布老虎玩具给孩子玩;
坦桑尼亚崇拜熊,认为这些动物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所以在当地以该动物为原型的玩具或饰品种类相当繁多。2 、从礼仪演化出的玩具
如,抓周玩具
在中国民间,按照传统习俗,新生的孩子还会历经洗三、作九、庆满月、过百日等都要有隆重庆贺活动,特别是到周岁抓周时,给孩子抓选小算盘、小木刀等。
这些器具既是发挥着人生礼仪的作用,又在人生礼仪这一特定条件中向玩具转化。
3、民俗节令中演化出的玩具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如中国的元宵、中秋、重阳,来自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来源于西方的主流宗教。 节日是欢庆的日子,也是人们更多从生产劳作中解脱出来娱乐、游戏的日子,每个民族在各自的应时节令里都充满着造型各异、色彩艳丽、喜庆的玩具,所涉及的主题一般都和生产生活和美好愿望相关联。
比如春节里很多用植物编制而成的蝈蝈、蚂蚱、牛羊等,反映出人们寄托在节令民俗中,关于以劳动生产创造生活的淳朴愿望。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里有挂满了各种和基督教相关的元素所设计的玩具。
4、 来源于民间传说的玩具
传统的民间玩具有许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往往寄寓着人们祈福辟邪的企盼和愿望。例,老虎玩具
在我国随处可见。来源于“吃鬼御凶”的“神虎”传说。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
每年的端午节,被视作”恶五月“的开端,会有灾病和瘟疫流行。老虎被视作消灾祛病的吉祥物。长辈会给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老虎枕、玩老虎玩具;在家里贴木版画“端午老虎”;做老虎香包。老虎玩具凝结着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形成的尊虎、崇虎的习俗,寄托着人们企盼“神虎”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 再如,大阿福
无锡的泥娃娃“大阿福”同样也来源于民间传说。“大阿福”本是天上以仙童,名叫“沙孩儿”,下凡来到无锡,吞灭了惠山一带的害人凶兽,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大阿福”的胖娃娃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祥和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
作为生产工具的模拟物,它最初是为了帮助年幼的儿童练习实用的生产和生活技能;
作为祭祀物品的模拟物,它最初的功能是祭神和娱神;
作为民间习俗的载体,它最初寄托着人们祈福辟邪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