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机密★启用前
准考证号
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试卷
审校,制作:湖南炎德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长郡中学;衡阳市入中;永州市四中;岳阳县二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县一中;
由澧县一中;益阳市÷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郴州市一中岳阳市一中,联合命题
娄底市一中;怀化市三中;邵东市一中;洞口县一中;宁乡市一中;浏阳市一中。
命题学校:长郡中学,审题学校:长沙市六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意的)
1.玉器在中国有大约9000年的历史,由最初的实用装饰品发展为用于巫术、祭祀的“神玉”,再演
变为具有礼仪功能的“王玉”,后在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延续至今的中国特色用玉文
化。这反映出
A制玉技术的先进性
B.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礼制文化的独特性
2.春秋后期,晋国六家大夫灭祁氏、羊舌氏,设其地为县,当政的魏献子任命其庶子魏戊为县大
夫,又担心他人说闲话。大夫成氏列举了魏戊的善举,并认为该任命合情合理。这说明当时
A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B.晋国率先实行县制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官僚制度雏形初现
3:《汉书》中将史学著作附于《六艺略》“春秋家”之后;而南朝宋末齐初,置总明观,内设玄、儒、文、
史四科,每科设学士10人,从事专门研究。这一变化表明
A.史学已发展为独立学科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南朝学术分科不甚清晰
D.南方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历史试卷第1页(共7页)
4.安史之乱后,江南东道的历任观察使和节度使平均任期仅3年左右,其中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
的达63人,占总数的35.8%。这反映了当时
A藩镇割据的局面
B.江南的经济影响力较大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党派之争影响地方政局
5.北宋熙宁年间,民间崇拜清官包拯,吐蕃青唐部首领率部臣服时,也特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
为其兄弟赐名“包诚”“包约”。这反映出当时安
A.吐蕃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B.改汉姓成为吐蕃新风尚
C.宋朝已将吐蕃纳人版图
D,汉藏民族交融日益深人
6.清初在地方基层实行里甲制,为维护地方治安,又推行保甲制。雍正以后,里甲制逐渐融人保
甲制之中,二者合一。这一变化
A缘于人口的增长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受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
D.反映出基层管理的松弛
7.下表
描述地区
史料少
六州
自是海舶集于岛(香港),五口分设商埠,非粤货不到广州明
福建
除海道可以四通八达外,其余各处非系崎岖之峻岭,即属湍急之险滩
宁波
虽系海口,一人内河,须盘坝三四次方可抵省城,商贩不甚流通
上海
苏郡濒海诸邑镇,聚贾舶,通海市…乃总汇于上海。西人既来通商,南北转输,利溥中外
上述史料可用于
A探究晚清中国融人世界的历史进程
B.分析通商口岸区位因素的共同特点
C.解释近代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D,理解列强急于扩大在华市场的根源
8.19世纪后半期,大豆、蚕桑、烟草、桐油等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而一向远销海外的蔗糖、蓝靛
等产品却销量锐减,一蹶不振。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9.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各级政府成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建立中华商业公司等国营企业,大
力发展合作社商业,打破了进出口贸易几乎由私商掌握的局面。同时在法令的许可下,允许商
人自由贸易。这些措施
A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的改造
B.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
D.促使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历史试卷第2页(共7页)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2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16
答案
BDA BDC
C BB
CB
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玉器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在中国9000年历史中未曾断绝,不断发展,故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连续性,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2.D【解析】根据材料,晋国设县,魏献子想任命其庶子为县大夫,还怕遭人非议,成氏认为魏戊有“善举”,可以出任县
大夫。这表明当时县大夫不再是世袭,且由国君(执政者)依据才能任命,这反映出官僚制度雏形初现,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晋国率先实行县制”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
县大夫的任命,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
3.A【解析】根据材料“内设玄、儒、文、史四科”“从事专门研究”可知,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故A项正确。材料主
要讨论的是史学的问题,与儒学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总明观对学术有明确的分科,不能得出学术分科不甚清晰的
结论,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4.B【解析】从“平均任期仅3年左右”“朝廷派遣官员担任的达63人,占总数的35.8%”可以看出江南东道观察使和
节度使任期较短,而且朝廷重视,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对江南有控制权,无法反映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弱化,且“强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C项错误。材料已有的内容不能
反映党派之争,D项错误。
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吐蕃地区与中原都崇拜包拯,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故D
项正确。崇拜包拯无法说明吐蕃社会不公,故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尚未将吐蕃地区纳入版图,故C项
错误。
6.C【解析】里甲的重要职能包括户籍管理、征派赋役,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户籍编审职能的重要性弱化,
里甲制融入保甲制,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原先就建立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雍正以后只是将里甲制
融入保甲制,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里甲制与保甲制融合,职能逐渐合并,不能体现基层管理的松
弛,故D项错误。
7C【解析】材料中的史料分别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五处通商口岸的区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地位下降,福建两埠
和宁波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缓慢,上海则迅速发展,这解释了近代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A、B、D三
项都不是用材料可以研究的内容,排除。
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出口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主要提供原料,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故A
项正确。B、C、D三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错误。
9.C【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区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允许商人自由贸易,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故A项错误;苏区原本就有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农武装
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10.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文艺工作的改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故B项正确。1956年“双百”
方针提出,故A项错误;田汉改戏主要改的是戏刷的内容而非形式,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第一家个体饭馆开业,报社对此第一时间报道,反映出思想观念的解放,故B项正
确。1980年还处于对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的早期,故A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个体饭店,与国企无关,故D项错误。
1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游牧民族通过对外征服等方式,将自己的文明带出去,同时与农耕文明交融,打破了不同
文明间的闭塞,故选C项。由材料中的事例和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民族融入了农耕文明,推动了农耕文明区域的扩
大,排除A项。B项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故排除。游牧民族封建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材料并没
有体现,排除D项。
13.B【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14一15世纪,西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庄园体制,故B项正确。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西欧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庄园体制,有利于王
权的加强,但材料并不能体现这一现象,且同时期意大利王权加强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
辟后产生的现象,时空不符合,故D项错误。
14.C【解析】材料考查的是牛顿的理论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A项“普及”说法错误;B、D两项材料无
法体现。
15.D【解析】二月革命后,许多群众支持“革命护国主义”,说明这些群众没有认清一战的性质,这种观点容易被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利用,继续推行战争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普遍”说法错误,临时政府战争政策是不得人
心的;C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护国主义”是错误的观,点。
历史参考答案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