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规划+《谁在动》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通过《谁在动》、《玩小球》和《赛小车》三课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速度、加速度等运动概念。 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习内容: 了解并描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知道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理解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掌握简单的测量和记录物体运动数据的方法。 学业要求: 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能够利用速度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 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逐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从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到通过玩小球活动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再到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中穿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不同因素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谁在动》:通过播放视频和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探究物体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 《玩小球》探究活动: 提供多种小球和运动器材,让学生自由玩耍,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小球的运动状态和过程。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小球运动形式的异同点。 《赛小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如斜面的倾斜度、小车的质量等)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达成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等。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物体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和测试成绩等,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理解、对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认识以及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5课《谁在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初步了解推、拉、挤、压等基本力的概念。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比较和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分析运动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维,尝试用简单的图示或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
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方法,探索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学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强调团队合作,学会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分享,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分类。
识别并解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难点:
抽象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包含多种运动状态的动画视频(如风吹树叶摇曳、汽车行驶、小球弹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视频中物体的运动特点。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谁在动”的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为后续分类和解释打下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学习活动一:分类游戏 学生分组,收集教室内的物品,根据运动状态(静止、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进行分类。 2. 学习活动二:小车赛跑 学生利用积木、纸板等材料制作小车,并在不同坡度的轨道上测试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 3. 学习活动三:弹力实验 使用弹球或橡皮筋,观察并记录不同力度下物体的弹跳高度或伸长情况。 4. 学习活动四:风的力量 利用扇子或吹风机,观察纸片、羽毛等轻质物体的运动变化,探讨风力的作用。 5. 学习活动五:画运动轨迹 学生选择或设计一种运动场景,用画笔或电子设备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尝试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 6. 学习活动六:小组讨论 围绕“生活中还有哪些力让物体动起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察。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 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理解弹力作为力的一种形式,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探索外部力(如风)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用图形表达科学概念的能力。 促进知识迁移,将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三)生活应用 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或社区,寻找并记录不同情境下物体的运动实例,如树木摇曳、儿童玩耍、车辆行驶等,讨论这些运动背后的力学原理。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绘制一张“谁在动”的思维导图,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及其影响。 系统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运动快慢发生改变,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些都叫做物体的______改变。
答案:运动状态
2. 风吹动树叶,树叶摇曳,这是因为树叶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答案:风(力)
3. 当我们用手推小车时,小车会向前移动,这是因为我们给了小车一个向前的______。
答案:推力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静止 B. 直线运动 C. 颜色变化 D. 曲线运动
答案:C
2. 下列哪种力可以使小球从高处滚向低处?( )
A. 拉力 B. 推力 C. 重力 D. 弹力
答案:C
3. 小明用手轻轻拍了一下桌子上的书,书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是因为书受到了( )的作用。
A. 手的推力 B. 桌子的支持力 C. 手的拍击力 D. 桌子的摩擦力
答案:A(注意,这里的拍击力实际上是通过手的短暂接触产生的推力)
(三)、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个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的例子。
答案:踢足球时,足球因为受到脚的踢力而向前飞去。
2. 简述推力和拉力的区别,并各举一个例子。
答案:推力是使物体向前移动的力,如推车;拉力是使物体向后或向特定方向移动的力,如拔河。
3. 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会停下来?
答案:因为汽车刹车时,刹车片对车轮施加了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与汽车前进的动力相反,逐渐减小汽车的速度,直至停止。
五、板书设计
谁在动 一、运动状态:静止;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力的作用:改变运动状态;推、拉、挤、压等 三、探究实验:小车赛跑(重力);弹力实验(弹力);风的力量(风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和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力的概念的理解。但需注意,部分学生在理解力的抽象概念时仍存在困难,未来教学中可通过更多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例子加以辅助。同时,加强小组合作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和质疑,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