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 期末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下 期末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4: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下语文课内阅读专项
姓名: 班级
1.北京的春节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 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 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 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 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 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 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 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 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 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选文按照 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 ,初一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鞭 ”字第 8 画是 ,读音是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鞭 ”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鞭子;②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 东西;③成串的小爆竹。“鞭炮 ”一词中的“鞭 ”应选( )(填序号)
4.用“ ”画出第一段的中心句,这段话的构段方式为
5.“光景 ”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 ”的意思
是 。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
7.第二段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不同,在整篇文章中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 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8.片段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 的特点。
9.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2.腊八粥(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八儿看到粥为什么会惊异得喊起来 用选文中的话来回答。
2.“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这句话体现了八儿( )的心情。
A.紧张 B.着急 C.高兴 D.失望
3.关于文段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主要描写了八儿吃粥的过程,体现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和美味可口
B.文段通过八儿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C.八儿猜想的腊八粥和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完全不相同,所以他很惊讶
D.作者写“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主要是为了突出花生仁的有趣可爱
4.有人认为,文章中作者描写了两次腊八粥原料在锅中的样子,显得有点重复累赘,把第二次八儿实际看到的原料的样子省略,对文章也没什么影响。你赞同吗 说说你的理解。
3.古诗三首
一、课内赏析(一)
v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 轻烟散入五侯家。
1.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2.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的美丽景色。
4.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 ”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 ”?为什么?
5.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 ”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二、课内赏析(二)
迢迢牵牛星,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
6.把古诗补充完整。
7.解释下列字词。
擢:
盈盈:
8.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 、 、 、 等,其中只有“ ”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9.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
是: 。
10.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4.藏戏(节选)
一、课内阅读( 一)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 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 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 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 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 80 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 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1.为加点字注音。
脱缰( ) 琼结( ) 敦( )厚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
(2)两面三刀: 3.选文开始用了三个反问句,反映出藏戏的特点有 、 、 。
4.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5.文中画线句子是 ,起 的作用。
6.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用什么样的形式?表演什么故事、传说? 目的是什么?
7.用“ ”画出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
8.文中第 到第 自然段详写了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唐东杰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一)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越来越少,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二)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 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一)的主要内容。
2.“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这里的“福”不包括( )
A.船上取出了很多必需品,有些甚至够自己用上一辈子。
B.荒岛生活虽然很艰辛,但至少自己还安全地活着。
C.身在热带,没衣服穿也没关系。
D.住所离海岸很近,一定可以等到解救的船只。
3.下列对文段(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的事,鲁滨逊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B.遇到困境,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列出来对照,以此来安慰自己。
C.鲁滨逊对重新回到祖国这件事不再抱有幻想,选择了放弃。
D.鲁滨逊在苦难的经历中还能找到一些东西宽慰自己,说明他对生活持有乐观态度。
4.两个文段写的都是关于鲁滨逊的故事,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5.以上两个文段的内容分别对应原著中的哪一个章节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在相应的目录上用“△”进行标记。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一、阅读课外文段,完成练习。
尼尔斯分明听到了雄鹅的拼命呼救,可是他倚在马厩门口动弹不得。他之所以迟迟疑疑不出来相救,倒不是因为他知道雄鹅被捆到屠宰凳上对他自己有好处——而是因为,如果他要跑出去搭救雄鹅,他就耍现身在爸爸妈妈面前,“爸爸妈妈为我操碎了心,”他思忖道“我又何必再为他们增添几分悲伤呢 ”
可当他们把雏鹅带进屋里,把门关上时,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像脱弦之箭一般冲过庭院,跳上房门前的槲木板,奔进了门廊。……霎时间,雄鹅和他生死与共的经历全都涌现在他的脑际,他想起了雄鹅怎样在冰冻的湖面上,在暴风骤雨的大海上,还有在凶残的野兽中舍命救他的情景。他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不顾一切地用拳头拼命捶打屋门。
1.尼尔斯迟迟不救雄鹅的原因是( )。
A.怕被父母骂 B.怕父母看到自己会伤心
C.救雄鹅对自己没好处 D.害怕见到父母
2.第二自然段花较多笔墨写雄鹅与尼尔斯生死与共的经历,目的是( )。
A.突出雄鹅的善良品质 B.为下文尼尔斯的改变作铺垫
C.表明尼尔斯的经历非常危险 D.与尼尔斯自私的行为形成对比
3.文段中的尼尔斯与课文中的尼尔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一、阅读课外文段,完成练习。
刚和乔争吵完的汤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看见乔脸色阴沉,只顾穿衣服,不免有些惊慌。而哈克老是盯着准备回家的乔,一言不发,一副想与之同往的神情,更令他心神不宁。接着,乔连一个字的道别话都没说便开始下水,向伊利诺斯州那边蹚过去。汤姆的心开始往下沉。他瞟了一眼哈克,哈克受不了他这么一看,连忙垂下眼帘。后来他说:
“汤姆,我也要回家。咱们待在这儿也越来越孤单。汤姆,咱们也回去吧。”
“我决不走! 你们要想走,那全走吧。我反正是要留下来的。”
“汤姆,我还是回去为好。”
“行, 去吧! 去吧! 谁拦你了 ”
哈克开始东一件西一件地拾自己的衣服。他说: “汤姆,我希望你也一起走。你好好考虑一下。我们到岸边等你。”
“哼,你们尽管都去吧,没什么好说的了。”
哈克伤心地走了,汤姆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激烈地斗争着,真想抛开自尊也跟着他们走。他希望那两个伙伴停住脚步,可他们仍旧在慢慢蹚着水向前走。汤姆忽然觉得周围如此冷清,如此寂寞。在和自尊作了最后一次较量后,他终于直奔向两个伙伴,一边跑一边喊:“等一等! 等一等! 我有话要跟你们讲!”
1.下列选项中,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姆和乔刚争吵完,并且乔已经决定回家
B.哈克也想和乔一起回家,他希望汤姆能和他们一起离开
C.汤姆看到两位伙伴都要走了,其实内心很想和他们一起走
D.对于汤姆而言,自尊比友情更重要,为了保护自尊可以舍弃友谊
2.通过对文段的阅读,你认为汤姆和哈克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段完成表格。
人物 性格特点 理由
汤姆
哈克
3.文段结尾汤姆有没有改变想法 他会对乔和哈克说什么呢 请结合你对汤姆的了解及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写一写。
8.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 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 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 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
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 请加以概括。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3.从文中划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5.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写出一句跟珍惜时间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9.那个星期天(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 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我们可以从“ ”和“ ”中体会到作者等待的焦急。
2.“男孩儿……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闭上眼睛,是因为等了整整一天,太累了。
B.既有对时间变化的描写,也融入了对“我”的心情的描写。
C.“我”躲进妈妈怀里,享受着天伦之乐,此刻无比满足。
D.“我”依偎在母亲怀里,是想要睡觉了。
3.学习完本课后,同学们对文中的母亲形象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
小涵: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言而无信且非常无情的人,因为她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
我:
10.古诗三首
一、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一)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人称 先生。他擅长画 、 、 ,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 ”。
3.下列关于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
B. “不放松”写出竹子孤傲的品格,孤立于世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C.第一句写竹子的全貌,第二句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
D.诗的后两句,诗人托物言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吟”的意思是 ,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题“石灰吟”的意思是 。
2.诗中“若” “浑” “清白”的意思分别是( )。
A.好像 全 高尚的节操 B.倘若 全 高尚的节操
C.好像 遍 清清白白 D.倘若 遍 清清白白
3.对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托物言志,借石灰表达自己希望为国尽忠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失落。
B.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
C.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D.这两句诗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4.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 的决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给这个文段加上小标题,可以是( )。
A.被抓后的父亲 B.平静而慈祥的父亲
C.法庭提审 D.久别重逢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两句话运用了 、 描写。从“ ”“ ”这两处词句可以看出,敌人对父亲实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 , “慈祥”充分体现了 。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是( )。
A.保家卫国的决心 B.父亲对家人的爱
C.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D.对敌人的藐视
4.法庭上,法官盛气凌人、怒气冲冲,但父亲却非常安定沉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12.为人民服务(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A.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只要 就 B.尽管 但是 如果 就 只有 才
C.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只要 就 D.尽管 但是 如果 就 只要 就
这些关联词能去掉吗 说说你的理由:
2.文段中第一句话写( ), 第二句写( ), 第三句写( ), 第四句写( )。
A.我们接受正确的批评 B.我们欢迎任何人批评
C.我们不怕别人批评 D.我们采用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
3.文段中作者运用了( )的方法对批评的态度进行论证。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 D.理论论证
4.文段中作者直接用“我们”,这个“我们”是指 ,“我们”这样一群人走在一起的目的是 。
5.革命者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体现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体现在哪里呢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一谈。
14.文言文二则(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1.下列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辩论) B.问其故(原因)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离去) D.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2.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是因为他认为(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是因为他认为( )。
A.近者小而远者大 B.近者热而远者凉
C.远者小而近者大 D.远者热而近者凉
3.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一小儿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另一小儿是依据( )得出结论的。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5.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从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一、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若干个问号”中“问号”的意思是( )。
A.学习中的疑问 B.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并产生的疑问
C.别人向你请教的问题 D.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
2.“见微知著”中的“微”在文中指的是 ,而“著”则是指 。
3.阅读文段,完成下表。
4.文段中提到“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列不属于这样事例的一项是( )
A.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
B.伦琴的妻子给在实验室的伦琴送饭时,不经意把手放到了一个地方,正好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X 光照片,从而发现了X光的存在。
C.奥斯特在一次演讲中,碰巧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针。当电源接通时,小磁针发生了转动。这使得他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居里夫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冶炼,终于在矿物废渣中提炼出了“镭”。
妙笔生花。
5.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请你用两个具体事例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
16.表里的生物(节选)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 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了解表里的真相过程中,“我”的心情在不断变化。根据文段内容,完成填空。
2.文中“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其原因是 ,从这“唯恐”的心情中可以感受到 。
3.文中画线句子通过 描写,写出“我”非常渴望打开表一探究竟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孩子。
4.“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体现在( )。(多选)
A.眼睛离不开它 B.为不能动而感到痛苦
C.看得入神 D.不断向爸爸请求要看表里的样子
5.“我”猜想表里面是生物的原因是( )。
A.“我”一直就喜欢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对这类生物充满了好奇心
B. “我”猜想表里的东西和蝉、虫一样,都不会轻易被人发现
C.父亲的做法非常神秘,让“我”猜想到里面是生物
D.父亲的手表里经常发出声音
六下课内阅读专项答案
1《北京的春节》
1. 时间 热闹 休息
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 横 biān B 革 ③
4.除夕真热闹。总——分
5.情景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6. 过渡 承上启下
7.略写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热闹
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腊八粥》
答案 1.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答案 2. B
答案 3. B
答案 4.不赞同。前一次描写是为了突出腊八粥在八儿脑海中的初步印象和八儿苦苦等待的心情,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作铺垫; 后一次细腻地描写出腊八粥的真实样子,是为了验证八儿的猜想,突出他亲眼所见时惊异的心情,衬托出八儿天真活泼的性格,进一步加深八儿和读者对腊八粥的印象。这两次描写都十分重要,不能省略。
3《古诗三首》
1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2 . 花 、柳 汉宫、五侯
3 .春城无处不飞花
4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 ”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 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5 .“传 ”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6 .皎皎河汉女 脉脉不得语
7 . 伸出 清澈的样子
8 . 皎皎 纤纤 札札 脉脉 札札
9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10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
11 . 中秋 赏月
12 .C
1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藏戏》
1. jiāng qióng dūn
2.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人笑。本文形容人们对唐东杰布的理想的嘲笑,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指耍两面手法。本文指巫女心存不轨,阴险狡猾,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3. 戴着面具 演出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4.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5. 过渡句 承上启下
6.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传说; 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7.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 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8. 4 7 唐东杰布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劝人行善、为民造福,是—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5《鲁滨逊漂流记》
一、答案 1.鲁滨逊搭建帐篷,定居荒岛。
答案 2. D
答案 3. C
答案 4.文段(一)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鲁滨逊流落荒岛的故事,文段(二)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记录鲁滨逊内心的想法。
答案 5. (△)第四章 (△)第五章解析
6《骑鹅旅行记》
三、答案 1.心理 替父母着想(不愿父母为自己担忧)
答案 2. B

答案 3. B
答案 4.①对待动物方面,他不再是那个爱欺负动物、捉弄动物的尼尔斯了,他变得很有爱心,会为了救雄鹅而努力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 ②对待父母方面,他不再是那个经常惹母亲落泪的尼尔斯了,他变得特别贴心,会顾及父母的感受,为了不让父母再次伤心难过而尽量不让自己出现在父母面前。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答案 1. D
答案 2.示例:重自尊,好面子 即使很想和乔、哈克一起走,但为了自尊死鸭子嘴硬 善良,重情义 临走前不忘记奉劝朋友汤姆一起回家,还要在岸边等待汤姆
答案 3.示例:没有改变想法。汤姆可能会对乔和哈克说:“乔,哈克! 只要你们留下来,就可以参加自己的葬礼!”
8.《匆匆》
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 内心感到不安。
3.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
可感。
第②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象,
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4.①对时光流逝的感叹;②对没有作为的自责;③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9.那个星期天(节选)
答案 1.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永无休止
答案 2. B
答案 3.示例: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母亲这一人物形象。首先,因为母亲的一拖再拖,使得“我”的第一次盼望落空,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从这个角度看,母亲确实做错了。但是,从全文角度来看,食言是因为母亲有忙不完的事情,而且最后当“我”流泪时,母亲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我”表达歉意,所以她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
10.古诗三首
(一)答案 1.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 2. 清 郑燮 板桥 兰 竹 石三绝
答案 3. B
(二)答案 1.明 于谦 吟颂 对石灰的吟颂
答案 2. A
解答案 3. A
答案 4.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坚守高尚节操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答案 1. C
答案 2. 外貌 神态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父亲十分沉着冷静 父亲对家人的关爱答案 3. C
答案 4. 通过李大钊和法官正反面人物表现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给吓倒,更凸显出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八、答案 示例:1.万古长青 永垂不朽
2.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为人民服务(节选)
答案 1. C
不能去掉,关联词的准确使用让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更有说服力地表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答案 2. C B A D
答案 3. C
答案 4.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为人民服务
答案 5.示例:交警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每天都坚守岗位,指挥交通。
13.那个星期天(节选)
14.文言文二则
答案 1. C
解析 C项理解不正确,“去”的意思是距离。
答案 2. C B
解析 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第一空应选 C。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第二空应选 B。
答案 3. A B
答案 4.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距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
答案 5.从“孔子不能决也”可以看出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示例:从中我懂得了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并且要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答案 1. B
答案 2.生活中平常的现象 科学真理
答案 3.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答案 4. D
答案5. 示例: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先后尝试过 1600 多种材料,最终才找到最为合适的钨作为灯丝的材料;史泰龙在先后共计 1849 次面试碰壁后,坚持不懈,终于在第 1850 次获得成功。他们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失败,我们应当总结失败原因,为成功作好“铺垫”。
16.表里的生物(节选)
答案 1.痛苦 高兴 无奈
答案 2. “我”的面前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非常想要看表里的样子,不希望父亲把表盖起来
答案 3.心理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答案 4. AB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题干中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然后到它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