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9 13: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了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科学考察的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课内容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融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逐渐增强,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对极地地区充满好奇,但对极地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科学考察的意义。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1. 通过地图和资料,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识别南极和北极的主要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
综合思维
1. 比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认识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贡献。
人地协调观
1. 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了解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3.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难点
1. 比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2. 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极地地区地图、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1) 播放《秦岭站》视频,展示南极科考站的景象。
(2)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 介绍南极科考站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引出本课主题:《极地地区》。
(5)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有哪些特点?
(6) 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观看视频,记录所见所感。
2. 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概念。
4. 思考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评价任务 观察视频:☆☆☆
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活动一: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读图分析
(1) 展示世界地图,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2)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标画南极圈和北极圈,说明极地地区的范围。
(3) 介绍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强调南极位于南极圈以南,北极位于北极圈以北。
(4) 通过地图,指出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和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和岛屿。
(5) 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6) 总结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和北极的特殊性。 1. 观看地图,标画南极圈和北极圈。
2. 识别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
3. 思考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特点。
4. 总结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评价任务 标画准确:☆☆☆
识别正确:☆☆☆
总结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探究二:寒冷、遥远、神秘的极地地区 活动二: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读图分析
(1) 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地形剖面图,介绍南极和北极的地形特征。
(2) 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南极和北极的气候特征,强调南极气候酷寒、干燥、烈风,北极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速较小。
(3)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典型生物,如企鹅和北极熊,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有何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5)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6) 强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 观看地形剖面图,了解南极和北极的地形特征。
2. 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南极和北极的气候特征。
3. 观看视频,了解南极和北极的典型生物。
4. 思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评价任务 了解地形:☆☆☆
理解气候:☆☆☆
思考差异:☆☆☆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探究三:科学考察的宝地 活动三: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资料分析
(1) 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强调这些资源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 通过资料,介绍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包括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3) 介绍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黄河站等,强调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贡献。
(4) 通过视频,展示我国科考队员在极地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极地科学考察有哪些重要意义?
(6) 总结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强调极地科学考察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通过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3. 了解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4. 思考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评价任务 了解资源:☆☆☆
理解价值:☆☆☆
思考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分析和视频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科学素养。
探究四:保护极地环境 活动四:认识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讨论分析
(1) 介绍极地环境的脆弱性,强调极地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难以自行恢复。
(2) 通过资料,介绍极地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石油泄漏、过度捕猎、旅游开发等。
(3) 介绍国际社会为保护极地环境制定的相关条约,如《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4)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极地环境?
(5) 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具体措施。
(6) 总结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极地环境。 1. 了解极地环境的脆弱性。
2. 了解极地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 了解国际社会为保护极地环境制定的相关条约。
4. 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具体措施。
评价任务 了解脆弱性:☆☆☆
了解问题:☆☆☆
提出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业设计
巩固练习
1. 画出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并标出南极圈和北极圈。
2. 比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3. 了解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简述其地理位置和科学考察价值。
4. 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有关极地环境保护的资料,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具体措施。
拓展提升
1. 撰写一篇关于极地科学考察的文章,介绍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和我国的贡献。
2. 设计一份保护极地环境的宣传海报,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极地环境。
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
2.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和岛屿
二、自然环境特征
1. 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燥、烈风
2. 北极地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速较小
三、科学考察价值
1.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
2. 科学研究领域: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
四、环境保护
1. 极地环境的脆弱性
2. 极地环境面临的问题
3. 保护极地环境的措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读图分析和对比分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3. 通过资料分析和视频展示,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极地自然环境特征时,部分学生对气候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解释和举例。
2. 在讨论保护极地环境的措施时,部分学生提出的措施较为表面,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 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