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47张ppt) 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47张ppt) 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7:5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跟随朱自清先生一同谈谈中华经典吧!
名著知识

总结梳理

方法指导

拓展提升

内容细读

名著知识·导入

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到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中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倒可以佩服。
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读《经典常谈》——叶圣陶
名著知识·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名著知识·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名著知识·作品简介

名著知识·艺术特色

《经典常谈》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一是内容简洁精辟,全书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利爽快,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二是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有引人入胜之处。
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
选择性阅读类型和方法
兴趣选择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问题选择
围绕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式阅读。
目的选择
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方法选择
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浏览目录,了解大概
从目录便知,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者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问题和目的加以选择。
内容精读·《说文解字》第一

读说文,学汉字:快速阅读《<说文解字>第一》这部分的内容,了解汉字的起源,梳理书体的演变过程。
秦以前
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秦以后
《说文解字》第一·书体演变
隶书
金文
大篆
草书
楷书
甲骨文
小篆
行书
内容精读·《周易》第二

读周易,解八卦:快速阅读《<周易>第二》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卦爻辞。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卜辞吗?
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内容精读·《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尧舜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 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这十六个字,开万世哲学之源,道统之传,为政为学不可不知。月牙山人的著作《中华心法》全面解析十六字心传的起源、涵义、历史传承与价值,阐述中华心法的世界哲学观和重要教育意义。
内容精读·《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子夏,《小序》约出自小毛公。齐、鲁、韩三家诗及毛诗各自有序,现仅存毛诗序。置于各篇篇首,解释各篇主题的是小序。另有关雎序前的大序,但说法不一。旧说以为自「风,风也」以下为大序。
同学们知道赋、比、兴是什么吗?
内容精读·《诗经》第四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同学们知道古代的礼乐具体是指什么吗?
内容精读·《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内容精读·《三礼》第五

形式内容包括礼仪、音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内容精读·《春秋》三传第六

同学们知道《春秋》三传具体指哪些著作吗?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内容精读·《春秋》三传第六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的重要研习史书。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内容精读·《四书》第七

同学们知道《四书》具体指哪些著作吗?
四书,主要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内容精读·《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内容精读·《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内容精读·《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诸子百家们的思想大家了解多少呢?
内容精读·《诸子》第十

循诸子,品思想:快速阅读,梳理出诸子的主要思想并分享。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老子、列子、庄子
韩非子、管仲、子产等
墨子
提倡礼治与正名;主张仁、仁政和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代表著作:《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作《道德经》《列子》和《庄子》。
以法制为核心,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代表著作:《韩非子》等。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代表作:《墨子》等。
同学们都有读过以上辞赋吗?请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你读辞赋的感受。
内容精读·《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诗人有哪些?还记得他们的名句吗?请组内交流分享。
内容精读·《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
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
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内容精读·《诗》第十二

乐府,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内容精读·《诗》第十二

趣味小游戏——诗歌对对碰:将以下名句的作者找出来并连线。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内容精读·《文》第十三

春秋
时期
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
战国
时代
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汉武帝时期
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
宋代
出现了“话本”;
明清
八股文盛行。

合上书,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
我们以目录为切入口,可以大致地选择阅读方法,分析内容,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但要读透整本名著,还需要同学们多阅读,多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等角度绘制思维导图梳理。
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如何?一起来检测一下!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_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______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___________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在阅读__________________时建议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闯关训练一
朱自清
仓颉
《说文解字》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如何?一起来检测一下!
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闯关训练一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二
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 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三礼》特指礼,“乐”虽包括歌和舞,但并不重要。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解析】选C。“礼”和“乐”都很重要。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二
2.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解析】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项。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二
3.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解析】小语有误,应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小常有误,应将“小学”和“大学”的位置互换。“六艺”属于小学。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闯关训练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三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
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
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三
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
屈原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三
3.《江雪》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三
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拓展提升

闯关训练三
z
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懦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1
2
3
4
本次经典畅谈会到此结束,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