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诗》第十二
一、汉代的“诗”
二魏晋南北朝的“诗”
三、唐代的“诗”
四、宋代的“诗”
《诗》第十二
汉代的“诗”——汉乐府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
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
适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这种种乐歌,
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
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
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
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诗》第十二
汉代的“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到汉末,一般
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
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
录的《古诗十九首》……“十九首”只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功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
“温柔敦厚”的诗教。到唐为止,这是
五言诗的标准。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
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
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
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
刻的情感联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
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
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第十二
魏晋南北朝的“诗”
五言诗进一步发展,阮籍、曹植等人均作出很大贡献,而后,受玄学影
响,出现了大量的抽象说理的玄言诗。
《诗》第十二
魏晋南北朝的“诗”——山水田园诗-陶谢
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
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
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
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登 池 上 楼
南北朝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陶渊明-田园诗
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谢灵运-山水诗
第一个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玄言诗的尾巴)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至四九
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
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
作家注意。
初唐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
定了律诗的体制....这就是八句的律诗。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
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李白
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
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
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行路难》)歌行体。
《行路难· 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杜甫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
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
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
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
律诗:沉郁顿挫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中晚唐诗人
中唐:元稹、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
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
晚唐:李商隐、杜牧
《诗》第十二
宋代的“诗
1.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
2.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
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
免“掉书袋”的毛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3.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
寄黄几复(黄庭坚)
人......他开了江西诗派。
他不但讲究句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
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他研究历代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们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发展到变化不测的地
步。
4.南宋三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第十二
总结
《文》第十三
《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
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与年月
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
《尚书》就不同了……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
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
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
需慎重了。这也称为“ 辞” ,又称为“ 命” ,又合称为“ 辞命” 或“ 辞令” 。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却
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
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那时最重
辩。
《文》第十三
论: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私家著作
是《论语》……记言体制的恢张,也是自然的趋势。这种记言是直接的对话。由对话
而发展为独白,便是“ 论” 。
寓言:还有一种“ 寓言” ,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北
冥有鱼),《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
《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书:直到《吕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
记事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春秋左氏传》
是一座里程碑。(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汉代· 《史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他
创造了“ 纪传” 的体制。(描写人物)
《文》第十三
辞赋: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后世说“ 楚辞汉赋” ,真的,汉代简直可以说
是赋的时代,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东汉的句子,便长起来,最短
的是四个....字;魏代更长,往往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两句以完一意。
骈体文: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
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
制。
《文》第十三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里第一
次提出“ 文” 的标准,可以说是骈体发展的指路牌。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他所选的只是“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之作。
“ 事” 是“ 事类” ,就是典故;“ 翰藻” 兼指典故和
譬喻。典故用得好的,譬喻用得好的,他才选在他
的书里。……这是说,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
情作品才叫作“ 文” 呢。这种“ 文” 大体上专指诗赋
和骈体而言。
这时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佛典的
翻译,一是群经的义疏。
《文》第十三
“ 艳” 正是隋代李谔《上文帝书》中所
指斥的:“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
是风云之状。”
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和者尚少……
开宗派的是韩愈。
《文》第十三
韩愈· 古文运动
他实在是以文辞为教的创始者。他所谓“ 传道” ,
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
所谓“ 解惑” ,便是排斥佛老......他的重要的贡献,还在
提昌的“ 古文” 上。
内容
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
《诗经》以及《庄子》、《楚锌》、《史记》、扬雄、
相如等。
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
差差的,但有意的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文里去,他是
人。
形式
《文》第十三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最工游记”
欧阳修:“ 最以言情见长” ,身居高位而提倡
古文,当时的文坛盟主。
三苏:“ 长于议论” 苏轼科举作文《刑赏忠厚
之至论》。
留侯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
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
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文》第十三
唐传奇
“ 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 语
录” ,一是“ 传奇” ……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
内容主要有神灵鬼怪、人间百态。
这里面描写的人生,并非全是设想,大抵
还是以亲切的观察作底子。这开了后来佳人才
子和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 。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
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文》第十三
宋话本
“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
本是“说话”的底本;唐代佛家向民众 宣
讲佛典故事,连说带唱,本子夹杂“雅言”
和口语,叫作“变文”;“变文”后来也
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
《文》第十三
明代用八股文取士……除了口
吻、技巧和声调之外,八股文里是空
洞无物的.这原是君主牢笼士人的玩
意儿,但它的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
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
身的。
清代中叶,古文有桐城派,
便是八股文的影响。桐城派的开山祖
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
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
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文》第十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
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
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后来
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
“章回”了。
到了《红楼梦》,组织才
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
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
“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文》第十三
新的阶段
而海通以来,世变日亟,事理
的繁复,有些决非古文所能表现。因
此聪明才智之士渐渐打破古文的格律,
放手作去。
梁启超、胡适、鲁迅等.....
这是白话文的现代化,也就
是国语的现代化。中国一切都在现代
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
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文》第十三
总结
风格上,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经典常
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
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
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
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艺
术
特
色
内容上,点面结合,依次介绍经史子集
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
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
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表述上,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我看来,有意愿开
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语文教师,只要细读全书,然后按照每一篇的主题,分出逻辑层次,拟出恰当
标题,就能适用于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