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拟题、首段强化训练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拟题、首段强化训练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0: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作文强化训练
审题与拟题
作文审题拟题问题反馈
01
对材料理解有误
02
标题中没有关键词
03
材料中的信息考虑不全面
04
拟题时偷换概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浙江宣传”2025新年献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标题展示
1、对材料理解有误
《以我之微微,颂英雄之魏巍》《敬重他人,尽力做我所能》《全力行之,追我敬之方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拼搏尽全力,遗憾都失去》《耕不能之土,开才能之花》《学我不能,尽我所能》《能则全力以赴,不能则再接再厉》《怀敬仰之心,举实干之火》
2、标题中没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核心词汇、见解)
《只为自己的收获而高兴》《放下过去,看向未来》《敬我凡夫命,尽我普通才》《焚烛末光,照前路,增辉日月》《以努力者的身份,歌颂奇迹》《仰望星空之时,也要努力闪耀》《敬畏远方,奔赴山海》
学生标题展示
3、材料中的信息考虑不全面
《尽人事,听天命》《尽力而为,行稳致远》《认清自己》《尊重实力,竭尽所能》《全力攀爬自己所仰望的山顶》《以我所能成就更好自我》
4、拟题时偷换概念
《“能”时奋斗,“不能”时接纳》《愿泪痕化为奋斗的印痕》《放弃不耻,潜力不止》《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允许错误,全力而为》《
审题立意
一、关键词句解析
1.尽我所能:
①我所能:自己能做的事。包括能做到、做好的事情和不能做到、做好的事情;
②尽:尽最大努力去做,用尽全力去做,全力以赴去做;
③尽我所能:不论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做好,做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用尽全力、全力以赴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以赴去做每一件事。
审题立意
一、关键词句解析
2.敬我不能:
①我不能: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它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主观能力不足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不能做违背法律、规律、法则、伦理、道德等的事情(尽管自己可能做到、做好),要守住底线。
②敬:尊重、敬畏;
③敬我不能:一是尊重或敬畏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或客观条件不允许,要有自知之明;二是一定不能做违背法律、规律、法则、伦理、道德等的事情,尽管自己可能做到、做好,要尊重法律法规、规律规则、伦理道德等,要守住底线,要有边界感。
二、辩证关系分析
1.对立性:
①“尽我所能”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要“有为”,体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体现责任与担当。
②“敬我不能”强调:尊重自身能力局限、不足和要有法律、规律、法则、伦理、道德等意识,要“有不为”,体现智慧的自我认知和反思意识。
2.统一性:
①“尽我所能”和“敬我不能”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智慧”。
②“尽我所能”是“敬我不能”的实践基础,只有尽最大努力、用尽全力、全力以赴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了解自身的能力局限;“敬我不能”是“尽我所能”的理性保障,只有了解自身的能力局限,才能避免无效消耗。
三、可用参考标题
1.于“所能”处见精神,在“不能”时显境界
2.勇赴可为之地,敬畏不可越之界
3.尽人事全力以赴,知可为更明不可为
4.尽我所能绽芳华,敬我不能促成长
5.于尽所能中逐光,在敬不能里守真
6.尽所能以逐梦,敬不能而笃行
【高分范文】
尽所能展担当,敬不能守底线
材料中“尽我所能”与“敬我不能”的辩证智慧,恰似人生长河中的双桨,既要用力划动才能破浪前行,又要把握方向避免触礁。真正的智者,既能在“我所能”之处全力以赴,又能在“我不能”之处保持敬畏,尽所能展担当,敬不能守底线,在进取与克制中书写生命的华章。【开篇高度概括材料,略加比喻阐释后,提出鲜明的中心论点】
“尽我所能”是生命最本真的姿态。【分论点一】
人生的意义在于尽我所能,不断挑战自我,展现生命的本真。【阐释句】张桂梅扎根深山创办女高,用孱弱身躯托起数千女孩的求学梦;北斗团队攻克星间链路技术时,科研人员连续72小时守在机房调试设备;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生活,把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例证句】这些新时代奋斗者用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大小,而在于是否倾尽全力。【分析材料句】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我们在可为的天地里燃烧生命,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时光中留下痕迹,即使未能抵达理想彼岸,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最璀璨的光芒,最本真的姿态。【结论句】
“敬我不能”是智者最清醒的抉择。【分论点二】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有不可为之处,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敬我不能”。【阐释句】华为在芯片研发中遭遇“卡脖子”困境时,任正非果断调整战略聚焦基础研究;李子柒在流量热潮中坚持“内容为王”,拒绝资本裹挟的商业化改造……【例证句】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清醒认识自身局限。【分析材料句】就像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说“我们要敬畏物理规律”,当我们在不可为的边界前驻足,恰是智者最清醒的抉择,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结论句】
“尽所能”与“敬不能”的辩证统一,方能成就完整的人生。【分论点三】
当个体在竭尽全力的同时又坚守边界,既能展现生命的张力,又能保持敬畏,守住理性与底线。【阐释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画工们在颜料与技法的局限中创造奇迹;中国航天人在技术封锁下自主研发空间站,用“天宫课堂”开启太空科普新篇……【例证句】这些穿越时空的身影证明:真正的强者既能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芒,又能在命运困境中保持优雅。【分析材料句】正如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中既追求高产目标,又坚持“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育种原则,在进取与退守间完成精神升华,成就完整的人生。【结论句】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如飞蛾扑火般追逐理想,又要像苍松立崖般坚守底线。当我们以“尽我所能”的姿态攀登高峰,以“敬我不能”的智慧守护初心,就能在时代的长卷上,既画出奋进的轨迹,又留白出生命的诗意。【结尾深化、升华主题,再次回扣中心论点,结构完整】
高考作文来练笔
2024年新课标一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 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能力分解】
原始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 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初步解读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能否因为信息获取的便捷而减少问题的疑问。
深入解读
科技进步对人们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人们的认知是否会有所改变。
【审题要点】
(1)理解“问题”这一概念的多元性。
问题可以是求知,可以是对现实困境的求解,也可以是对未来发展的困惑。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很多知识性的问题可以迅速找到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的障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问题就会因此减少。
(2)思考问题的减少是否等同于问题质量的下降或问题类型的转变。即使一些表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仍可能会面对更复杂、更深刻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源自社会、心理、伦理等多个层面。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答案,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判断。
【审题要点】
(3)分析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获取的便捷可能使人们习惯于直接寻找答案,而不愿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激发了人们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4)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支持。例如,可以认为,问题的数量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减少,但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科技的进步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类自 身如何面对和解决。
【推荐立意】
(1)莫因科技扑灭问题之火;
(2)理性看答案,清醒识问题;
(3)问题越来越多, 征程越走越远;
(4)人工智能消解了问题,但是问题的再生更重要;
(5)我思故我在,问题不会少;
(6)慎用人工智能,保持独立的思考;
(7)人工智能可答疑,人生之惑需自解。
第一自然段写作训练
向deepseek提问: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第一自然段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一、结构要求
1. 引题明确:用30-50字简明扼要地引出话题
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关于'机器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持续升温。"
反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冗长铺垫)"
2. 论点聚焦:段末必须明确中心论点
例:"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应当以人文关怀为基石,这才是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
二、表达技巧
1. 修辞运用
- 设问法:"当算法开始决定我们的阅读内容,这是智能的进步还是思想的囚笼?"
- 对比法:"古人用竹简传道,今人以数据载文,载体虽变,智慧传承的本质未改。"
- 引用法:适度引用(如"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具启示")
2. 情境构建
- 现象描述:"短视频平台日均6亿活跃用户,平均停留时长突破120分钟..."
- 矛盾呈现:"一边是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一边是企业高呼人才难觅..."
还需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避雷指南
1. 避免三大误区:
- 空泛抒情:"生活是美好的,青春是灿烂的..."
- 武断定论:"事实证明这个观点完全错误"
- 论点模糊:"本文将探讨科技发展的多个方面"
2. 长度控制:建议150字左右(占全文10%-15%)
四、进阶技巧
1. 悬念设置:"当我们在为量子计算机欢呼时,是否注意到传统工匠正在消失?"
2. 概念解构:"'内卷'这个社会学概念,正在从校园蔓延到职场..."
3. 历史观照:"回望15世纪印刷术革命,当下的信息革命或许正在书写相似的历史"
优秀示例:
当78%的中学生表示'刷题到凌晨是常态'(数据引用),当教育部连续三年将'减负'写入工作要点(政策关联),这场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早已超越简单的课业多少之争。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是知识的军备竞赛,而应是照亮灵魂的火炬(论点聚焦)。
deepseek示范写作(一)简洁版
《答案越多,问题越多?》
当遇到数学难题时,我们打开作业帮就能获得解析;想了解历史事件,百度百科三秒呈现完整脉络。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似乎让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后,反而说自己在真理的海洋边拾贝壳。每个被解答的问题都像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知道地球是圆的,才会追问宇宙的形状;了解DNA结构,才敢探寻生命的起源。答案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问题的起点。
deepseek示范写作(二)升级版
《答案丰盈处,问题生长时》
当作业帮三秒解出椭圆方程,当ChatGPT写出《荷塘月色》赏析,人工智能似乎正在将知识的果实捧到我们掌心。但物理课本上牛顿定律下方总印着"适用范围"的注释;生物教材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章节后,永远跟着"表观遗传"的拓展阅读。每个正确答案都是打开新问题的钥匙,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文明史从来不是答案消灭问题的战场,而是用已知的砖石搭建通向未知的阶梯。当AI绘出《千里江山图》的数字孪生时,我们不禁追问:算法能否理解"青绿"背后的文人风骨?
【必备知识】议论文分析事例技巧之因果分析法
方法提示: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在叙述事例之后,对事例中的结果,沿着为什么的思路,由果溯因,使议论指向观点,从而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标志词:为什么……呢 因为……/之所以……是因为……/究其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
示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作出不朽的交响曲,动人心弦,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 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 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会是一片蓝天。
课后作业
(2024年新课标Ⅱ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 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任务:拟题、开头段
感谢大家的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