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1课历史是什么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1课历史是什么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10: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第1课历史是什么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历史”的四种解释,最能反映其最基本的含义是(  )
A.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
B.过去的事实
C.过去事实的记载
D.指历史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历史”有多种含义。它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事物发展过程,如:自然界发展过程、人类发展过程。故A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考查历史的含义
2.下列就从广义上来说的“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包括自然史 ②包括人类史 ③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相当密切 ④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不很密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因为人类史以生产活动为基本特征,对自然界的改造的过程,即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以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故④的表述错误,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故A项正确。
点评:考查历史的含义
3.我们经常说“在……客观历史条件下……”, 那么“客观历史”是指(  )
A.历史记载
B.历史撰述
C.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D.按一定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两种不同历史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选项D是对选项B的阐释,A、B项仅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反映,不能等同于客观存在,故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才是“客观历史”,C项正确。
点评:考查历史的含义
4.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历史撰述有(  )
①孔子的《春秋》 ②司马迁的《史记》 ③希罗多德的《历史》 ④塔西佗的《编年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历史撰述有中国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历史》和《编年史》。故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题干要求,只有D项概括最全面,故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考查历史著作
5.电影《2046》中有2046列车上超时空的表现,一直到公元2046年,那班神秘列车依旧定期开往2046……。你认为人能不能超越历史(  )
A.能 B.不能 C.“踏上列车”能 D.乘坐“宇宙飞船”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因为历史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故人们不能超越历史,B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考查人不能超越历史
6.学习历史必然要接触史料。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手史料都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B. 二手史料都带有陈述人的主观因素
C. 只有一手史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D. 二手史料的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手史料是当时的实物不具有主观性,后人只能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有一定研究者的主观性。二手史料属于人为的陈述具有不准确性和偏向性。
点评:考查史料
7.“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信息“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可以分析的出对史料的解读,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有时代性和个人的差异,因此选D。
点评:考查史料解读
8.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2012年)曾自撰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据此判断要想成为“国学大师”说法错误的是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大教,谙熟天文地理
D.熟知古今历史,精通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国古今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十万里指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纶三大教指的是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指的是博览百家书籍,熟知天文地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9.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认为“每一代都有权对过去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解释”,可见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故选D。A、B、C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10.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来分析,文明的益处体现了文明角度,为整个人类所利用说明作者强调文明成果应该被全球所利用,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评:考查史观
1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答案:A
解析:
分析:“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说明历史研究要与时俱进, 与时代同行,因此选A,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点评:考查李大钊史学观
1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截断了其独立发展的可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符合题意,A铁器和牛耕是井田制走向了瓦解C西方工业革命后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发动了鸦片战争 D民主工业的发展促使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法
13.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如: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在全面评价分析李鸿章时,以下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
A.长篇历史小说、电视连续剧中的相关内容
B.李鸿章后人编的家谱
C.专家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所谓的第一手材料,即事件发生时的当事人、当时人的记述,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史料
14.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
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
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研究历史应该以当时的史料作为依托,亲自考据,得出结论,而不能人云亦云。故选B。ACD项明显错误,因为它们都是从某些人的观点出发。
点评:考查史料与史观
1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答案:D
解析:
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点评:考查史料
16.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故选D
点评:考查史料
17.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 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B. 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C. 置于特定的时空考查 D. 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故选C。ABD三项均未体现从具体的历史阶段研究历史这一观点。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18.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他所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历史研究应轻方法,重史料
B.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地位同样重要
C.历史研究把史料和方法合二为一
D.历史研究应该认真钻研史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说明历史研究应该讲求方法,A排除;B无从体现;D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C最能概括材料的意思。
点评:考查史料与方法。
19.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此观点理解最合理的是(  )
A.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B.历史研究要有中心意识
C.历史研究不能过于强调自我意识 D.历史研究要有包容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汤因比反对将某个文明当作中心,并认为比其他文明优越,进而强迫其它民族接受自己的文明。故选C。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文明之间应该相互的尊重;B项错误,与材料中心思想相反;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文明之间的对抗的内容。
点评:考查史观
20.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B.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C.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来作历史研究
D.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研究历史的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创作源于生活又有艺术夸张,因此,它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但必须详加考证,还原历史实际。所以答案选D。
点评:考查文学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2: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3: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答案: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据材料2,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答案: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任选材料3中的一种分期说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答案: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记载、历史撰述和历史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前半部分根据材料1《史通》的摘录内容直接归纳得出即可,后半部分结合《饮冰室合集》的摘录内容和所学的相关内容回答。第(2)问据材料2“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进行分析概括。第(3)问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二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第(4)问为开放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考查古代历史著作、史观等
22.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答案: 赤壁之战、屯田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答案: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史德”
解析:
分析:此题密切结合了当前考古学热点——曹操安阳墓的发掘(此时腾讯网正在现场直播一号墓的发掘),也是社会热门话题之一——曹墓之争,考查了学生对史学方法 “二重证据法”和“史德”的认识。
点评:考查史料及历史研究
23.研究性学习题目。
材料一、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原文是“凡三往,乃见”。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解释
材料二、“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三、三国时魏国人鱼豢著的《魏略》和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都写到“亮乃北行见备”,即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三顾茅庐”真的存在吗?》
材料四、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称史家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又加一史德,并称之为史家四长。所谓史学,是指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所谓史才,是指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所谓史识,则是指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以及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所谓史德,则是指历史学家们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能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1)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根据以上材料你持什么意见?为什么?
答案:三顾茅庐确实存在。因为诸葛亮《出师表》是当事人的写的,是直接史料。
(2)在对上面第一问的分析中,你使用了“史学四长”中的哪一个?
答案:史才。
解析:
分析:(1)回答这类型的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三顾茅庐确实存在。再说明原因,即由材料二的出处可知,《出师表》是诸葛亮本人写的,具有真实性,是直接的史料,也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可信度还是很高的。(2)材料所讲的是史家有四长: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并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本题是属于概念判断题。我们必须要了解概念,才能做出判断。第一问是通过材料分析得出“三顾茅庐”是真实的,使用的是“史才”。
点评:考查史学理论与常识
24.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司马迁坚持天命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
答案:前者史家关注著名人物事迹,近世史家关注全体国民;前者史家注重记事,近世史家注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前者史家为王朝服务,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历史研究》创办并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历史研究》停刊、复刊,史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强,《历史研究》焕发了生机,取得了显著成绩。
《历史研究》经历了创办发展、遭遇挫折到焕发生机的过程,说明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局势(或国情)是密切相关的。
解析:
分析:(1)依据“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其有天命然”可以得出司马迁的史学观点是坚持天命观。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需要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概括,可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方面回答。(2)考查史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二“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及“……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得出前者史家关注著名人物事迹,近世史家关注全体国民;前者史家注重记事,近世史家注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前者史家为王朝服务,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这些结论。(3)阅读材料可把《历史研究》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于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历史研究》创办并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第二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历史研究》停刊、复刊,史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强,《历史研究》焕发了生机,取得了显著成绩。
点评: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与史观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他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
……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答案: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坚持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吸收口述材料;从辅助性秘书工作发展为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以细节见长,增强历史的丰富性。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 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文化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答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发展民族工业等;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和中国古代、近代的社会转型。第(1)题从材料的关键词查找可得。第(2)题从2 000多年前的转型就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角度解答。第(3)题第二次转型就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其中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解答即可。
点评:考查史料与史学研究
学者持有的另一种意见
此项研究在众多证据的支持下公布学术成果,似乎并无不妥,之所以招来众多质疑,是因为学界存在着抄袭造假的现象,影响了公众对学术成果的信任度。
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 刻有“魏武王”的石枕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
√ 曹操生前常把自用的石枕等赐予近臣;
√ 文献中对曹墓方位的记载十分复杂,与该墓所处的地貌、地形不太相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