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下·安州期末)“1839年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弃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场运动和林则徐有关 B.中国通过这场战争维护了主权
C.战败后中国完成近代化 D.这场运动未获得统治者的支持
2.(2024八下·安州期末)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B.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C.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D.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
3.(2024八下·安州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使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4.(2024八下·安州期末)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这段话描述的形势出现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甲午战争的战败
C.民主革命的兴起 D.封建帝制的终结
5.(2024八下·安州期末)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章炳麟
6.(2024八下·安州期末)陈独秀曾说:“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C.模仿西方政治制度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7.(2024八下·安州期末)“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2024八下·安州期末)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在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决议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这份决议推动了下列哪次重大事件的发生( )
A.国民革命运动 B.第二次国共合作
C.井冈山会师 D.重庆谈判
9.(2024八下·安州期末)了解因果关系,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B.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C.南昌起义——创建 革命军队的开始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0.(2024八下·安州期末)历史活动课上,老师展示了《青年杂志》封面、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工人刊物《劳动界》、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图片。据此判断,这节活动课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1.(2024八下·安州期末)武汉会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随后( )
A.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B.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
C.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2.(2024八下·安州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历史主题学习时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政见对立的各党派都结成抗战同盟,摒弃前嫌,投入对日作战。 ◆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众志威城,全民抗战 D.国共合作,抗战必胜
13.(2024八下·安州期末)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2024八下·安州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B.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C.1804年,拿破仑帝国建立——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5.(2024八下·安州期末)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下列史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B.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考试至此寿终正寝。
16.(2024八下·安州期末)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
A.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D.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17.(2024八下·安州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近代以来,有志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同哪些国家签订的?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认定的“两位先生”指什么?掀起了什么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18.(2024八下·安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40几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字数在150~200之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839年”,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
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并未“维护了主权”,排除B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战后中国并未“完成近代化”,排除C项;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得到了统治者支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禁烟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是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的评论,属于史论,B项正确;
ACD三项均是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符合题意;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5年)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题意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使节进驻北京,与题意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材料“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民主革命兴起主要体现在辛亥革命等民族革命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成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 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因此他是孙中山,C项正确;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
章炳麟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材料所述事件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符合史实;
B.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不符合史实;
C.模仿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牢记题干含义。
7.【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五四运动““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强调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8.【答案】A
【知识点】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据“20世纪20年代”“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可知共产国际的这份决议推动了中国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符合题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B不符合题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等人在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不符合题意;
1945年8月,在抗日战争基本胜利的情况下,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故C正确;
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故A错误;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故B错误;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昌起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杂志》封面、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工人刊物《劳动界》、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与五四运动相关,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刊物《劳动界》反映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和组织化,是五四运动之后工人运动兴起的体现;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是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重要纪念物,也是工人阶级觉醒和斗争的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涵盖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五四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等,D项正确;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及其后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项正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排除A项;
1935年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排除B项;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政见对立的各党派都结成抗战同盟,摒弃前嫌,投入对日作战”“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可知,材料显示抗战中中华民族各阶层都积极参与,团结一致,体现出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C项正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味着即使是很小的力量或开始,也有可能引起巨大的变革或发展,这个成语最初由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使用,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在这封信中,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革命形势的悲观估计,并指出革命力量虽然当前看似微小,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最终能够形成燎原之势。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共合作,抗战必胜”没有完全包括材料信息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和所学可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B项正确;
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排除A项;
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排除C项;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属于记忆型知识,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排除错误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选D;
《权利法案》的通过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以后,排除A;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排除B;
雅各宾派掌权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所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考试至此寿终正寝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材料反映出张骞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A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张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排除B;
张謇实业救国没有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排除C;
张謇实业救国没有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1)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兰、西班牙、比利时 11国签订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自救之路”: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共和之路”:辛亥革命
(3)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兰、西班牙、比利时 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政治的戊戌变法;“共和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三“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救治中国的“黑暗”,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
1 / 1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下·安州期末)“1839年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弃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场运动和林则徐有关 B.中国通过这场战争维护了主权
C.战败后中国完成近代化 D.这场运动未获得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839年”,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
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并未“维护了主权”,排除B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战后中国并未“完成近代化”,排除C项;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得到了统治者支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禁烟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2024八下·安州期末)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B.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C.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D.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是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的评论,属于史论,B项正确;
ACD三项均是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八下·安州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使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符合题意;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5年)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题意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使节进驻北京,与题意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八下·安州期末)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这段话描述的形势出现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甲午战争的战败
C.民主革命的兴起 D.封建帝制的终结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材料“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急速衰落已经暴露无遗,成为谁都看得清楚的事实。西方列强把它看作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争先恐后扑上前来,想尽快从这里多捞取一把,掀起了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民主革命兴起主要体现在辛亥革命等民族革命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2024八下·安州期末)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章炳麟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成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 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因此他是孙中山,C项正确;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
章炳麟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材料所述事件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6.(2024八下·安州期末)陈独秀曾说:“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C.模仿西方政治制度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符合史实;
B.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不符合史实;
C.模仿西方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牢记题干含义。
7.(2024八下·安州期末)“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五四运动““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强调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8.(2024八下·安州期末)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在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决议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这份决议推动了下列哪次重大事件的发生( )
A.国民革命运动 B.第二次国共合作
C.井冈山会师 D.重庆谈判
【答案】A
【知识点】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据“20世纪20年代”“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可知共产国际的这份决议推动了中国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符合题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B不符合题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等人在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不符合题意;
1945年8月,在抗日战争基本胜利的情况下,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9.(2024八下·安州期末)了解因果关系,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B.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C.南昌起义——创建 革命军队的开始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故C正确;
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故A错误;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故B错误;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昌起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0.(2024八下·安州期末)历史活动课上,老师展示了《青年杂志》封面、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工人刊物《劳动界》、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图片。据此判断,这节活动课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杂志》封面、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工人刊物《劳动界》、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与五四运动相关,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刊物《劳动界》反映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和组织化,是五四运动之后工人运动兴起的体现;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是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重要纪念物,也是工人阶级觉醒和斗争的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涵盖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五四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等,D项正确;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及其后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2024八下·安州期末)武汉会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随后( )
A.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B.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
C.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项正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排除A项;
1935年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排除B项;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八下·安州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历史主题学习时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政见对立的各党派都结成抗战同盟,摒弃前嫌,投入对日作战。 ◆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众志威城,全民抗战 D.国共合作,抗战必胜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政见对立的各党派都结成抗战同盟,摒弃前嫌,投入对日作战”“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可知,材料显示抗战中中华民族各阶层都积极参与,团结一致,体现出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C项正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味着即使是很小的力量或开始,也有可能引起巨大的变革或发展,这个成语最初由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使用,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在这封信中,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革命形势的悲观估计,并指出革命力量虽然当前看似微小,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最终能够形成燎原之势。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共合作,抗战必胜”没有完全包括材料信息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3.(2024八下·安州期末)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和所学可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B项正确;
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排除A项;
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排除C项;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属于记忆型知识,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排除错误答案。
14.(2024八下·安州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B.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C.1804年,拿破仑帝国建立——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选D;
《权利法案》的通过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以后,排除A;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排除B;
雅各宾派掌权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5.(2024八下·安州期末)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下列史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B.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考试至此寿终正寝。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所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考试至此寿终正寝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八下·安州期末)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 )
A.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D.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材料反映出张骞创办企业的直接目的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A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张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排除B;
张謇实业救国没有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排除C;
张謇实业救国没有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八下·安州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近代以来,有志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同哪些国家签订的?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认定的“两位先生”指什么?掀起了什么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兰、西班牙、比利时 11国签订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自救之路”: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共和之路”:辛亥革命
(3)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兰、西班牙、比利时 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政治的戊戌变法;“共和之路”指的是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三“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救治中国的“黑暗”,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的建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2024八下·安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40几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字数在150~200之间)
【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本题是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