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
所以各位靓崽——
但表达技巧的知识点多到你想挂东南枝
年份 卷别 题干 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Ⅰ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修辞手法 ①考法相对灵活,与诗歌的情、景、人等综合考查,不聚焦于某一技巧。
②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2023 全甲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技巧
全乙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表达方式
2022 新Ⅱ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表达方式
2019 全Ⅱ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技巧作用
2017 全Ⅰ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技巧
2016 全甲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结构技巧
古诗表达技巧考情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技巧构思
多侧重句子渲染
多侧重整体渲染
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说明
多侧重篇章结构
古诗表达技巧考查角度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4.技巧构思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重现、叠字、互文、设问、反问、双关、顶真/顶针/联珠、通感、用典(事典、语典)、对比、映衬/衬托、回环/回文、呼告、列锦、反语
描写(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渲染、工笔、白描、细节、动作、心理、外貌、动静、虚实、点面、正侧、时空顺序、多角度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托物、借古、因事/用典)
叙述(顺序、倒叙、插叙)、议论(夹叙夹议/寓理于情)、说明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前后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铺垫、抑扬结合、线索、伏笔、呼应、悬念
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点染/渲染、铺排/铺陈(赋)、起兴(兴)、象征、联想、对写(对笔)、曲笔
一、古诗修辞手法
请一人说一个修辞手法,并解释说明它的内涵和作用!
说不出要抄《赤壁赋》哦
概念 说明 作用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物)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设问 自问自答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明知故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反复 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
借代 借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 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引用前人诗句。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互文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称。
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通感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 突破语言的局限,增强表情达意效果。
叠词 字词的叠用 突出强调,增强韵律感,富有音韵美。
练一练:请指出以下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0.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1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反问
通感
比拟
借代、对比
反复
设问
互文
对偶、比喻、比拟
设问、借代
比拟
互文
借代
对偶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颔联以“溪当户”与“屋是船”的错觉对比,突出了泉声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表现泉水的动听与多变。②颈联以壮伟“怒声”与清圆“细点”的强弱不同,突出了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进一步展现了泉声的丰富性和层次感。③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彷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与魅力。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题:指出手法+分析效果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广东省2025届高三年级9月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比喻。把雨中西湖比作一樽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满溢的样子。把雨打山林的声音比作羯鼓之声,铿锵有力。②夸张。在诗人俯瞰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缩小。把雨打山林的声音写作羯鼓之声,属于将小的事物夸大。夸张的运用使得诗句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本诗颈联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暴雨既壮丽又震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②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③泻琼瑰④。
【注】①熙宁六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杭州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可左眺钱江,右瞰西湖。②浙东:古代以钱塘江为浙江,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的地区。③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④琼瑰:本指玉,这里形容海水。
【2023·儋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拟人。虽然重门紧闭,但是它锁不住相思梦,相思梦可以随意到天涯海角,这是典型的拟人手法。②抒发了主人公孤栖相思,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
此词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分析。
乌夜啼·春思
赵令畤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答案: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二、古诗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
从广义上来讲,
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点染/渲染、铺排/铺陈(赋)、
起兴(兴)、象征、联想、对写(对笔)、曲笔
与修辞手法有交叉,问题不大,考到了如果分不清就都写下来呗!
概念 解析 作用
对比
衬托
烘托
渲染
点染
铺陈
比兴
联想
想象
对笔
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进行对照比较
形成反差,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背景、陪衬。分为正衬、反衬。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旁衬”。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要内容。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对比、衬托的区别?
对比,两者分量相当,强调反差。衬托,有主次,其中之一为背景、陪衬。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
使所陪衬的事物鲜明突出
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描写和形容
烘托、渲染的区别?
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多用作烘托心情。渲染,多正面铺叙,着重渲染气氛。
点,点明情感的内涵;染,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情感。
情景相生
直书其事,反复叙说。
描写更细腻,情感蓄力推进更自然。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
曲折有致、情韵悠长
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8.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1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练一练:请指出以下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对笔
衬托
1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6.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1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对比
比兴
渲染
铺陈
联想
想象
点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答案:①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②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③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
简要分析此词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写景抒情的。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答案:①侧面烘托。本诗尾联通过对吴地百姓夜不闭户、安心睡眠的情景描写,侧面烘托了章参政治理有方的能臣形象。“遥想”三句通过“小乔初嫁了”一事,侧面烘托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该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②想象(虚写)。本诗尾联与“遥想”三句均为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为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本诗尾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寿章参政
陈耆卿
声名早已压人寰,手握枢机鬓未斑。嘉会①宛如鱼在水,远猷直放马归山。
风生帷幄深沉处,春在边陲广莫②间。闻说吴儿眠正熟,月明夜户不曾关。
【注】①嘉会:昌盛的际会。②广莫:辽阔空旷。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025届10月新高考八省联考、江苏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案:①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②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③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
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6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邀,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三、古诗表达方式
1.描写(人物/环境/场面/细节):
渲染、工笔、白描、细节、动作、心理、外貌、动静、虚实、点面、正侧、时空顺序、多角度
2.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托物、借古、因事/用典)
3.叙述:顺序、倒叙、插叙
4.议论:夹叙夹议、寓理于情
5.说明
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
修饰与渲染烘托。(注意与“工笔”的区别)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景、物、人的某一细微特点
进行描绘刻画的技巧。
衬托(正衬和反衬)、烘托、渲染
描写景物的技巧:点面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感官结合、
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俯仰结合
描写景物的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
表达方式——重点关注描写和抒情!!
抒情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物情关系:借物喻理(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用典、即事抒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使感情表达酣畅淋漓,往往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用: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使个人抽象的“志”,表达得更巧妙、更含蓄、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作用:深沉蕴藉,发人深思
练一练:请指出以下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9.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0.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1.石壕吏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记叙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描写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用典抒情
借物抒情
神态描写
议论
外貌描写
议论
描写(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题:明确考查角度+点出手法+联文本分析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2022·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洗耳为渠听”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6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023·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①正面描写。【青杏子】从视觉、触觉写雪,渲染风大雪猛,寒冷逼人的雪景。
②侧面描写。【归塞北】通过写屋里的人卷帘赏雪,感叹雪景画图难描,歌诗难咏,从侧面突出雪景之美。
③对比(反衬)。【好观音】与【幺篇】两支曲子,通过渲染屋内歌舞宴饮,欢声笑语,画烛红炉,反衬屋外雪景的无声、冷寂。④想象。【结音】通过一缕幽香的想象,虚写屋外梅花映雪画面的冷艳、孤绝。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6分)
咏 雪
白 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开头
中间
结尾
整体结构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开门见山、伏笔等
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
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抑扬、照应、对比等
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
四、古诗技巧构思
概念 解析 作用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直截了当,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 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抑扬 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运用抑扬手法可以蓄势,有意从反面着笔,然后陡然一转,显示作者的真意所在,产生了一种激发情感的力量。
铺垫 铺垫是指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以小见大 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小中见大,物小蕴大,意趣无穷,意境深远,令人浮想联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练一练:请指出以下诗歌所用的技巧构思。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开门见山
以景结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卒章显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扬先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欲抑先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桃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以景结情
重章叠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卒章显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无衣》)
重章叠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
重章叠句
解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照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解析:
用“妃子笑”入诗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以小小的燕子反映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
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深重痛苦的大主题。
以小见大。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答案: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