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题材分类鉴赏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题材分类鉴赏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4: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便纵有千种风情,都是对牛说?!
题材——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古诗题材里有哪些生活现象呢?
看见别人在撒狗粮,而你的狗在天涯——
→ 爱情闺怨诗
于是你发个充满哲思的朋友圈——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是古时候的一位诗人
→ 哲理思辨诗
写完诗,你在朋友圈@了一下你的好朋狗——
→ 酬答唱和诗
然后你的好朋狗画了一幅画,叫你题个字——
→ 吟咏画作诗
你确实害怕大雨,
于是你暗戳戳写了一首诗给你的crush,希望ta能懂你的心——
→ 干谒言志诗
可是人家不理你,
你决定出去走走,看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你心想——
这花怎如此纯澈洁白,就像我一样!
→ 咏物言志诗
你继续游山玩水,这风景真巴适啊,爱了,想退学不干了——
→ 山水田园诗
你忽然想起还有一堆试卷没写,糟心,闹心,痛心——
→ 即事(景)抒怀诗
继续游,游到了一处古迹,你想着——
当年是谁在此谈笑风生,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 咏史怀古诗
继续游,离家千里万里,某天夜深人静,你啃着索然无味的饼,看见了天上的月亮,你心想——
这月亮,总不似故乡那般圆。
→ 羁旅思乡诗
后来,你毕业了,和好朋狗说byebye
下次见是猴年马月呢?
身旁只剩依依杨柳,没有人能回答你。
→ 送别怀人诗
家,也许永远回不去了。
那个人,也许再也看不见了。
后来,你参军了,跟随军队四处作战,
战场上刀剑无眼,九死一生
可是你又想,保家卫国,英雄本色,怕什么就是肝!
→ 边塞征战诗
了解一类诗,读不懂也可顺藤摸瓜,这就是关注题材的魅力!
古诗常见题材分类——
爱情闺怨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
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
酬答唱和诗、哲理思辨诗、吟咏画作诗、干谒言志诗
近四年高考真题诗歌题材选用分布
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宋 刘克庄 诗 即事抒怀诗
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宋 叶梦得 诗 即事抒怀诗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 吕本中 诗 酬和赠答诗
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宋 林希逸 诗 酬和赠答诗
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诗 山水田园诗
全国甲卷 临江仙 宋 晁补之 词 送别诗
全国乙卷 破阵子 宋 陆游 词 即事抒怀诗
2022 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宋 魏了翁 词 即事抒怀诗
新高考Ⅱ卷 《送别》 唐 李白 诗 送别怀人诗
全国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宋 欧阳修、文同 诗 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唐 王勃 诗 送别怀人诗
2021 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唐 杨巨源 诗 酬和赠答诗
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宋 陆游 诗 即事抒怀诗
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 陈师道 诗 酬和赠答诗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宋 辛弃疾 词 咏物言志诗
一、送别怀人
请阅读一轮复习资料书与分析以下诗句,整理思维导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手法
情感
意象
标题
送别怀人
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柳”“酒”“月”“水”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等。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答题:划节奏读懂+圈选项关键词+对照诗句
答案:A
“是诗人早年知心好友”错误。此句中的“相知何用早”意思是“彼此相知,何必要早认识呢?”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题:审题(手法)+联系诗句翻译+情感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的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答题:审题(手法)+联系诗句翻译+情感
二、即事/景抒怀诗
链接教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登快阁》、《短歌行》、《书愤》、《涉江采芙蓉》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感情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见 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等);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答题:审题(手法)+联系诗句翻译+情感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D
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采取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答题:审题(手法)+联系诗句翻译+情感
三、酬答唱和诗
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为“酬唱”。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标题
内容
情感
手法
往往有“酬”“赠”“次韵”
“答”等字眼
①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②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
①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②寄托劝勉鼓励之情。③朋友间志趣的表达
直抒胸臆、比喻、想象等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C
“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四、哲理思辨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读”“论”“说”“有感”等字眼
常见意象 这类诗歌,多以议论为主,意象的选用相对较少,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也选用一定的意象。如卢梅坡《雪梅》中的“梅”
常见感情 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
常见技法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示子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C
由颔联可知,诗人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作出比较选择。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①希望儿子们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②希望儿子们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③诗人希望儿子们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期冀。
五、咏物言志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清·郑燮《竹石》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宋·郑思肖《画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元·王冕《墨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标题
内容
情感
手法
“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两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两者相似。
六、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感情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见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衬哀情(反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B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中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①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②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③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此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砧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七、吟咏画作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题”“书”“画”等字眼
常见意象 青山、野水、疏林、芳草、雪花、斜阳、晚风、牧童、残竹等
常见感情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常见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表现手法:①想象联想;②化动为静;③虚实结合;④借题发挥;⑤借物写人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②托物言志,委婉抒情
“画中题诗,诗画互补。”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C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八、干谒言志诗
想抱大腿的意思!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出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常见感情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见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比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喻自己的种种情怀。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干谒言志诗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D
“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颈联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九、羁旅思乡诗
标题
意象
情感
手法
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
“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
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往往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树杪:树梢。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C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①《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②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十、边塞征战诗
靓崽,记得哪些边塞征战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边塞征战诗
《无衣》(《诗经·秦风》)、《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并序》(高适)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
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感情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见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2015·全国Ⅰ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从临洮出发前往北庭,并作诗留别。
B.颔联实写了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环境;颈联则把眼前所见的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展现出来。
C.“汉使亦应稀”的“汉使”使用了“以汉喻唐”的表现手法,这在边塞诗中是常见现象。
D.用“通”与“过”表现作者行速之疾,为了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戍边。
诗的尾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
“实写”错误,联系前文“闻说”句,可知“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环境”是作者在凭传闻写轮台的寒冷与荒凉,并非实写。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勤王”就是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戍边。②“私向梦中归”表达了思念家乡和亲人。暗中在梦里回乡与亲人团聚,实则是在反衬自己以王事为先的决心。
十一、咏史怀古诗
《桂枝香·金陵怀古》、《蜀相》、《扬州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 ①历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等。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吴钩、《后庭花》等
常见感情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见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11·新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C
“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